石敢当是什么?为什么不解释一下?

类别:文化/艺术> & gt书画艺术

分析:

“石敢当”,又名“泰山石敢当”、“石将军”、“石神”,四川人称之为屯口,是我国常见的建筑习俗。通常在房子的大门外墙,或者街道的拐角处,桥梁的十字路口,城门的渡口等处竖立一块石碑。,还有一部分嵌在建筑里,碑上或书里刻着“石敢当”二字。民间信仰有三个作用:一是辟邪,二是杀鬼,三是消灾。而在山东一带,旧俗又有这块石碑“能夜治人”的神功,故又称“石博士”(岳《茶香房钞》卷十)。

刻“石敢当”的习俗始于何时,“石敢当”镇辟邪的力量从何而来?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争论。

据民间传说,明清时期,每一位坐镇广东徐闻县大堂的知府,都在三个月内死于任上。清朝康熙初年,一个新知府,还没上任就怕犯同样的错误。他特地请风水先生来调查,才知道县里一座宝塔的影子正落在县令的案子上,县令都因为承受不了它的压力而死了。风水先生认为宝塔不比五岳高,五岳中唯有泰山。只有泰山的石头敢于抵抗它的阴影。知县听后,派人请来了一块泰山石,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立在县衙大堂前,然后印好才上任。从此,徐闻县再也没有发生过县长猝死的事情。轶事传开后,人们在门口刻下“泰山石敢当”石碑,站在街上辟邪。如果没有条件去泰山求石,就地找一块石头,只要刻着“泰山石敢当”或者“石敢当”也行。

还有一个传说,三国名医华佗去泰山采药时,带回一块泰山石,上面写着“泰山压顶,万鬼安息”的字样。当巫师假扮鬼来害他时,他举起泰山石来打败他。人们听说华佗用泰山石杀鬼降魔,就去山上采石,凿出“泰山石干当”四个字,竖立在房子的墙上,以辟邪。

类似的故事在山东泰安和全国还有很多。民俗学家将其总结为“太山石充满神奇力量”,隐藏在“石敢当”现象深处的民间信仰,其实是古人对太岳的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石敢当”是一个真实的人,石碑镇刻鬼的民俗源于对他的崇拜。然而,同一观点下,却有不同的见解。除了带有幻想色彩的民间传说,还有几种文人只诉诸文字。比如,据杨明新民《元铸纪氏》记载,竖“石干当”的习俗始于五代:唐末,石敬堂在潍州受唐成帝召见,遇有不测,其部将推荐一名武士,名为石干当,袖带铁锤。果然,裕帝早就设下埋伏,要杀石敬瑭。石敢当英勇护主,战死沙场,却为刘知远前来接应争取了时间。从此,石敢当以“化凶为吉,化险为夷”的美誉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因此,后代将把他们的野心刻在石头上,把他们的姓氏写在石头上,以保卫居民”。书中证明这一说法属实,还记载了后人用石刻《石敢当》题写的一首七律诗:“甲当年为武官,保护镇上居民。保卫岔路口,埋泥涂战场。铜柱伴紫塞,玉门守旧红尘。英雄来来去去不问彼此,都是见英雄来来去去。”为了弄清楚这件事的真假,清代楚人曾专门查阅过《新五代史》,发现在战斗中牺牲的勇士名叫石。但他也认同石干是“石敢当”的原型,推断“他应该是那个勇敢的人,或者说他应该是那个勇敢的人”(《建玄集》)。

但有人指出,所谓源于五代的刻“石敢当”习俗,并不值得一驳,其依据是宋代王祥之在《陆碑志》卷四中所讲的一则轶事:宋仁宗清朝时,莆田县命张骞重修县衙,挖出一块碑文:“石敢当,镇鬼,压灾;官富,民健;风和教育强,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亚撰。”所以“石敢当”的刻石至少在唐代大历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习俗是埋在地下,这一点可以从袁竹吉姓氏所引诗中“埋泥画百战”的描述中得到印证。

如果有,那么这块“大理”碑上的“石敢当”呢?明代学者陈继儒在《群穗录》中提出了一个解释:他是前朝的勇士,五代的石干仰慕他的名声,所以给自己取了一个和他相似的名字。

也有人指出,所谓的“石敢当”,既不是五代的石干,也不是某个朝代的武士因仰慕他而得名,而是一个家族的总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史干当”一词源于西汉《急章》第一卷。这本书和后来的千字文百家姓版本差不多。是一本让孩子一头雾水的识字课本。很多常见的姓氏都是以韵文形式排列的,而且都有虚名,比如“宋延年、郑子芳、魏一手、石部长”。唐代颜师古曾对此书作过注释,其中《石敢当》一文说:“魏攸石碣、石麦、石燮、尤政石之,皆是石史。周有石速,同处有石,然后家住。敢为,所言无敌。”后人意识到石所向披靡,敢作恶,便将这份家传大礼物化在一块石碑上,形成了刻“石敢当”的习俗。可见,这一习俗始于隋末唐初颜师古之后。说大历时期已经有“石干当镇百鬼”的石刻,应该没问题。

现代学者对石敢当习俗的起源给予了更多的解释。有人认为是源于道教的一种石神信仰:所谓泰山石,有神力的概念基础,即道教尊崇东岳大神泰山,泰山是地狱之主;将“石敢当”视为真正的英雄,是民间信仰中“灵魂不灭”传统观念的反映。因此,将“石敢当”归结为民俗中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的混合更为恰当。

有人认为一块石头能产生强大的魔力,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对石头的崇拜。经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生活在洞穴中,依靠石器和武器获取食物。于是,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喜爱、崇拜石头,逐渐把石头视为可以消灾减福的精神神圣之物。其实早在汉魏六朝就出现了石头镇邪论。安的《淮南湾壁书》说:“弹珠在屋角,则鬼无力。”北周庾信《小园赋》云:“镇宅埋石。”吴注南朝宗谷《荆楚纪年》云:“十月黄昏掘屋角,为镇宅埋大石。”这些习俗应该就是后世“石敢当”的由来。

也有人指出,以石为灵辟邪,特别是用巨石作为镇宅之物,与古代的巨石崇拜有密切关系,也是基于秦简《天书》中记载的巫术中投石杀鬼的方法。将石头埋在地下或插入地下以辟邪是这种咒语的另一种形式,自秦汉以来一直流行。到了唐代,不知是谁看了急章突发灵感,将书中“石干当”之石与甄氏之石联系起来,于是他们借用这个响亮的名字来称呼用来杀煞的石碑,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于是流传越来越广,历久弥新。至于后来被称为“泰山石敢当”,意在强调这块镇石是来自五岳之尊泰山的圣石,进一步增强其对鬼魅的威慑力。据此,“食甘当”习俗的起源可以推至先秦时期。

也有人指出,祖先的巨石崇拜是“石敢当”的起源是没错的,但只以“灵石”为目的,并不准确。所谓巨石崇拜的本质是生殖器崇拜,女阴(岩洞)崇拜和男根(石柱)崇拜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民间普遍认为石柱可以辟邪,其实是男根崇拜的变种,即以其凶悍的外表和神秘的内涵来吓走鬼怪。在旧社会,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口经常立着天然的石柱,有驱邪的作用。而汉人在镇宅中用石碑造鬼的习俗,在最初的观念中与此类似。

古代先贤大概已经穷尽了关于“石敢当”的资料,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就此话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