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玄学?
魏晋时期,由于汉以来农民起义的打击,被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学和阴阳神失去了蒙骗百姓的功能,玄学应运而生。玄学是儒道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玄学意味着深奥和神秘。当时的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一些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所以他们所谈的东西就叫玄学;辩论的形式叫“说清楚”。玄学是以老庄的“高贵和虚无”为基础,结合儒家的儒家思想,捍卫士族根本利益的唯心主义哲学。所以,玄学是士绅应付时变的理论,是扼杀农民起义的工具。
因为士绅中有不同的团体和派别,玄学也形成不同的流派。
言和和王弼是曹魏之初玄学的创始人。言和的《论语与道德论》、王弼的《周易注》和《老子注》都是重要的玄学著作。他们论证了存在、本源与终结、一体、运动等哲学范畴,提出了“无是世间万物之本”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他还说“无”就是“道”。无与道,虽无形无名,却是一切有形具象之物的本源,是正宗的客观唯心主义。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们提出名教(封建等级制度、礼乐教化)来源于自然(形而上的道与虚无)的观点,以证明名教是宇宙本体“虚无”或道的产物,是必然的。这样就把儒家的名教和道家的“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从而论证了名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见玄学是基于曹魏当前的政治需要。
始后,当政的司马师标榜名教,主张以儒治天下,以篡夺曹魏政权。一些支持曹学派的学者对时局不满,无力公开反抗。他们以玄学为工具,对司马氏著名的宗教进行侧面攻击。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与王弼、不同,他们认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主张“让自然超越名教”。阮籍在母亲葬礼上饮酒吃肉,是为了反对司马氏提倡的“孝”。他嘲讽遵守礼仪的伪君子是裤裆里的虱子,讽刺他们像虱子一样循规蹈矩,“敢离缝,不敢移出裤裆”,却只有靠咬人为生。阮籍等人抨击名教,拒礼,是公开向司马师宣战。司马的实权最终会软化阮籍,杀死嵇康。阮籍、元稹抨击儒家教条,揭露司马氏鼓吹明教的虚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思想颓废,通过抨击礼教来发泄个人对司马家族的不满。他们并不是真的反对礼教,仍然属于玄学。
西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是湘绣和郭象。与阮、嵇不同,他们都是通过诠释《庄子》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他们修正了言和、王弼的“不重视”思想,认为“有”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从“无”中诞生的,因此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项、郭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政治,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如社会关系、政治制度等,都是合理的、自然的。认为“以小求大,最终不可能合理,各得其所,则大小足矣”,就是让百姓听自然,守名教,得其所。他们也相信“圣人”“虽在殿上,心与山中无异”。这种说法是为了让统治者既有清高之名,又有剥削之实,完全是为士绅们享受高官厚禄、不理政事、装清高的行为辩护。项、郭是西晋司马氏政权的支持者,他们所宣扬的学说是一种充分代表士绅地主利益的哲学。
魏晋玄学之风盛行时,各种反玄学思潮也不断出现。晋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包景炎的《无君论》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鲍敬言从天地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天在上,地在下,是自然现象,无所谓优劣。这和等级制度无关。这在士绅腐朽统治的时代是有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