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悠山居

如果梦是漂浮的——读《北京的云》2009-02-20 21:56引言:看完小说的最后一页,我再一次研究了封面上用笔墨写下的四个字标题《北京的云》,所有的触动和理解都融化在这个包含了各种世界的话题里。逛书店的时候,不小心回头看了一眼。当时只觉得眼熟,印象不错就买了。我从没想过会给我带来这么幸福的感动,带着轻松的心情和幸福的感动让人落泪。这是没有读过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是一种梦幻的感觉,是一种沁人心脾的熏陶,是一种深刻的震撼。我不想像过去一样用“一言难尽”或者“无法言语”来搪塞。而是“强迫”自己写一点实用的感觉。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0.10—1976 . 3 . 26)福建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原名乐和,后改为玉堂。笔名宰予、齐青,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语言学家。

写作背景

《北京的烟》是林语堂于65438年8月至1939年8月在巴黎期间用英文写的小说,献给“勇敢的中国军人”。英文标题是《京华烟云》,是他翻译成中文后的标题。林语堂原本打算把《红楼梦》的英译本介绍给西方读者,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翻译成功。后来他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小说,于是就写了《北京有烟》。

摘要

《京华烟云》是一个繁华的故事,是《红楼梦》的“现代”版。它“以曾、姚、牛在北京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智风战争,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丝绸派”与“现代批评家派”的笔战,青年的“左倾”,二战的爆发,简直就是“陈列在历史舞台上的活剧”。戏后背景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主体

当时,作者的目的是在黑暗的日子里向不了解中国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实的中国文化。所以在书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艺术家对中国人生活艺术的由衷赞叹,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的深深热爱。毋庸置疑,里面展示的老北京味是一大特色,有优势;人物性格刻画的很生动,描写的像现在一样生动,心理描写也很巧妙。书中处处透露出的老庄思想——圆、自然、自然、随和的生活艺术,增添了一种哲学意味。

1

“重要人物大约八九十个,丫头也是十几个。根据红楼里的人物,木兰像祥云,...莫愁如宝钗,红玉如黛玉,桂如凤姐无贪,体仁如薛蟠,珊瑚如李纨,宝芬如宝琴,如鸳鸯,如夜莺,暗香如香菱,小福子如傻大姐。李月经如赵姨娘,阿飞远。孙曼娘是个特殊的人物,无与伦比。……"

聚焦女主角花木兰,近乎完美。但她不一样,有血有肉。她聪慧蓝颜,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丽、端庄、温柔、谦和,豁达、理性;她比较有才华,开朗大方,热情浪漫,社交能力优秀。她的名字也包含着深刻的含义:木兰,古代的女英雄;而书中的这个木兰也有软化地条钢的力量。她喜欢写大而有力的字,总让人觉得是写给男生看的;当我还是个女孩的时候,我经常对我妹妹说:“我希望我是个男孩。”但她仍然是一个细腻深情的女人,她也有过一段青春的爱情。虽然旧式的婚姻把她许配给了另一个和她是青梅竹马的男人,但她仍然很幸福。她自然把过去的感情当作少女的幻想,在丈夫孙亚身上发现了更多情人所没有的优点。这就是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认识的,是灵魂伴侣。这也是道家“顺应天道”思想的体现。正是这种思想使木兰的婚姻幸福美满。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兰的生活方式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一个富家子弟的成长,到享受一切物质享受,再到成为一个村姑,过着安静优雅的生活,最后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成为苦难、勇敢、伟大的大海中的一滴水。”她的一生从单个粒子到最后融合,是一个从闭塞到开阔,从细到圆,从窄到宽的过程。

书中的人物几乎可以代表中国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人: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琴南、激进的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青年、奢侈放荡的政治家、从海外归来的学者,还有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旧的角色正在慢慢消失,新的角色接踵而至。最老的代表是牛和他的妻子曾师傅;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2.操纵

《京华烟云》在艺术性上深受古典小说的影响,采用了张辉小说的写作风格。但小说的内容是现代的,与才子佳人的通俗小说有本质区别。因为该书的原文是英文,所以从语言的角度来评价该书意义不大,但从译文中还是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这种语言特征不仅体现在小说整体的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各个细节上。《泰山之行》中对木兰的描述是这样的:“木兰站在纪念碑上方的平台上,一只手搭在阿非的肩上,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动,看上去像是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去,在远处,灰色的斑块是山脉,紫色和深绿色的斑块是山谷。一种随时变色的神奇光波漂浮在地球上。”看完之后,眼前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仿佛身临其境。

3.哲学思考

女主人公花木兰的父亲姚老先生是本书主题的载体。他潜心研究道教书籍,收藏古玩,修心养性。他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他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哲学家,把时间里的一切都淡然地转化到自己的头脑里。他没有让两个女儿绑小脚,让她们去新的学校学习最先进的知识,让她们有新的进步的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儒家的特点是,它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道家的特点就是总认为别人是对的。”他的人生就像道家八卦中的阴阳之轮。虽然里面有曲折,但整体来说是圆的,饱满的。他活得完整,死得舒服,死得自然。他的人生境界不是一天顿悟出来的。以他的两个想法为例:

第一,他在南逃前夕把心爱的古物埋在自家院子里时,说人的运气与性格密切相关。人若有福,一坛清水变成银;如果没有福报,一罐银子就成了清水。

另一个是姚思安死前,女儿问他是否相信人死后会成仙,他是这样回答的:“完全是无稽之谈!那是通俗的道教。他们对庄子一无所知。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教会战胜死亡。他死得很开心。他不怕死,因为死是‘归道’。庄子死的时候,告诉他的弟子们不要埋葬他,因为他们害怕他的尸体会被老鹰吃掉。庄子说,‘鸟雀以地为食,蚂蚁以地为食。怎么能偏要拿走那个和这个呢?" "

不知道我死了还能不能有和他一样潇洒的想法。快乐地死去,回归尘土和自然,会是一种幸福。这让我想起了埃里克森的阶段理论,即人类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老年是完美感与厌倦感的对比。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就能获得一种完美感,这种完美感包括一种经过长期锻炼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延伸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外,与新生代的生命周期融为一体。如果你得不到这种感觉,你就会产生厌倦感。

4.著名评论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女士在本书中热情推荐林语堂作为候选人时说:“实事求是,不以真为耻。它文笔优美,严肃欢快,能对古今中国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整、最重要的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美国知名杂志《时代》周刊称,《北京的云》很可能成为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编者按:《北京的云》虽然最后没有获奖,但说明《北京的云》有走向世界的潜力。它不仅是为中国人写的杰作,也是为全人类写的杰作,因为它描述了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令人震惊的。

结局

一打开书,一开始觉得像一股水流,然后觉得很美,很流动,然后觉得很悲伤,最后觉得雷雨来临前的阴郁局面,波澜壮阔,悠然自得。留给读者咀嚼回味,恍然大悟;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梦想。或者可以说“浮生如梦”是这本书的主题。当一部小说给人一种大梦的印象时,它就成了一部伟大的小说,它能直接表现生活,一个无尽的生活就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北京的烟》是一本随时可以看的小说。当它关闭时,没有必要阅读它。晚上安静的时候最好一个人看。困了就起来喝一口茶,问自己“我是不是生活中的小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