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日出东方
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下令官员在古代历法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一种新的历法——《太初历》(完成于公元前65438年+004年),沿用了200多年。东汉初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国家也制定了季历。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18年),祖冲之制定了《大明历》,其中首次计算岁差,一年的持续时间为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算只差52秒。
到了唐代(公元618 ~ 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和尚一行经过几年的测算,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细的历书——大衍历。全书共七部分,包括:新月和满月的计算方法,二十四节气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四季和六十四卦,以及日月食的预测。这个历法对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制日历之前,所有以前的日历修订都是仿照其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960-1127),沈括制定了以时令节日为基础的十二节假日历法,废除了闰月,与现行公历保持一致。元代(1279 ~ 1368)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想法,编出了中国最好的历法《计时历》。废除了商代日本的积年法,建立了求异法和孤矢切圆法,准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代历法中的四大问题,即设置新月、安排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预测月食的日期、时间和情况。
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368 ~公元1644),西学传入中国历法。清朝顺治初年(公元1644 ~公元191),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了《宪法历》。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阳历,但同时使用阴历,其本质仍是宪历。
在古代,人们认为宇宙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神”。在古代文学中,天与帝往往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都有其人格化的主人,如风师称之为飞廉,雨师称之为屏云,云师称之为盛世,日皇称之为和,月皇称之为望舒。(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词、赋中的词语。)可以删除,因为《黄帝内经》用“红龙”、“xi合”、“王术”来论述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对天象的观测非常勤奋。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一些关于星名、日食和月食的记录。《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对星辰有很多描述,也有丰富的天文记录。史书记载有《天官书》、《尔雅》。
古代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非常普及。明末,顾在《日之录》中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言也家有三星”,女之语也。《月尾离》也是一部守卒之作。龙尾满幸福”,这也是给孩子听的谣言。后世学者,问而不知者也。”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这里有一些基本的天文概念,比如七府五纬,二十八宫四象,三面墙,十二倍,除。
一、七政、五维:古人把太阳、月亮和称为火、水、土七政,也叫七爻。其中,金木的水、火、土合在一起也被称为五个纬度。
金星在古代被称为星星,也叫太白,因为它的光色是银白色,亮度极强。《诗经》中的“子兴见夜,群星闪耀”(《郑风,女啼》),“昏一期,群星闪耀”(《马丁,东门杨》)都是指金星。金星黎明时在东方被称为“祁鸣”,黄昏时在西方被称为“长庚”。
木星通常被称为岁星,或简称为“年”。
水星也被称为恒星。
火星这个古老的名字令人困惑。
土星也被称为振兴或填充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在谈到天象时提到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卧房,在西方是飞马的α β星。如《左传·庄公十九年》《水昏被种》。先秦古籍在谈天象时,火不是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火,尤其是心宿二,在西方是天蝎座的阿尔法星,如《诗经》中的“七月之火”。
第二,二十八个小屋和四头大象
古人以星星为背景观察日月五星的运动,因为星星的位置比较稳定,所以可以作为日月五星运动的位置。古人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八颗星作为坐标。先介绍一下黄道和赤道。
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一年的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边界围绕太阳旋转。如果从地球轨道的不同位置看太阳,太阳在天球(以地球为中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球体)上的投影位置就会不同。这种视运动叫做太阳视运动,太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恒星不是一颗恒星,而是相邻恒星的集合。古人把附近的几颗星联系起来,就有了东西南北七夜。每隔七个晚上,他们就把它想象成一种动物,叫做二十八夜:
东方黑龙:墙角,心尾。
北方玄武:斗钮女虚拟危险室的墙壁
西白虎:雀楼肚子里全是人参。
南方朱雀:井鬼刘伊一
(康4,第1,吉1,毛3,紫1,见沈1,镇3)。黑龙、玄武、白虎、朱雀并称为四象。玄武是龟蛇的杂交动物。
古人观察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在28个晚上的运动。了解了这一点,古籍中的一些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尚书》中的“月出碧”是指月附于(出自同里,依恋之意);“总的来说”和“火星停留在心宿二”意味着火星位于心脏;诗经“太白吃昴宿星”的意思是金星遮住了昴宿星。
二十八宿不仅用来观测日月五星,古人还用来确定一年的四季。在古代,人们认为留在南方就是春天的第一个月,留在南方就是夏天和五月。此外,古人还以上述二十八夜为主体,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分为28个不等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28个夜晚意味着28个不等的星空区域。
三面墙
古代除了二十八夜,还有所谓的三壁。自紫薇苑、太尉苑、天师苑。
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天空,古人以北极星为标,在其周围聚集其他恒星,形成一个区,称为紫微苑。紫微院外,张仪以北的星区为太尉院;房间里跳跃点以北的星星区域是石天墙。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由舒天、田璇、天极、天全、宇恒、开阳、耀光七星组成。古人把这七颗星联系起来,想象成舀酒的桶形。舒天、田璇、田忌、田泉争身,顾月葵;宇恒、开阳、耀光为斗柄,古称瓢。北斗七星属于大熊星座。
古人非常重视北斗,因为它可以用来辨别方向,设定季节。将田璇和舒天连成一条直线,延伸五倍的距离,你就能找到北极星,它是北方的象征。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晚上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向。好像是绕着北极星转的,所以古人在昏厥之初就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向斗,天下为春;斗柄指西,天下秋;桶柄指南,天下为夏;桶柄指北方,全世界都是冬天。
四到十二次
为了解释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转换,古人把黄道周围的一天从西向东分成十二等份,称为十二次。每一次,在二十八个小屋都有一些星星作为标志。因为十二时辰平分,而二十八夜宽窄不一,所以十二时辰的每一个时辰的起止界限都不能与夜之间的界限一致,有的夜跨越了相邻的两个时辰。该列表如下:
十二次二十八夜。
1.吉星斗牛士
2.神秘女人有危险
3.小心危险的房间墙壁。
4.减少楼魁楼的肚子
5.大亮的肚子饱了
6.石神笔鉴神经
7.鹌鹑第一井鬼柳
8.鹌鹑之火和柳树之星
9.鹌鹑尾张一。
10.寿星热情满满。
11.火在房间的尽头。
12.木尾箕斗分析
Xiao1,zou1 zi1。
【编辑此段】起止界限与中国大致相当。
在古代外国,黄道南北八度以内的空间称为黄道十二宫,也是由西向东等分为十二等分。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十二回略有不同,大致对比如下:
十二生肖
1.吉星摩羯宫
2.冯谖宝瓶宫
3.双鱼座宫殿
4.丢下白羊宫
5.大良金牛宫
6.石申的双子宫
7 .鹌鹑第一癌宫
8.鹌鹑火狮宫
9.鹌鹑尾房里的女人宫
10.寿星天秤宫
11.火天蝎宫
12.《木马宫殿》解析
古人12次创立它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用来指示太阳的位置来解释节气的变化,比如太阳在占星中穿越冬季至日,在玄机中过寒。二是用于说明木星每年运行的位置,拒绝使用年表。例如,一年是“在占星中”,而下一年是“在神秘中”。
十二次的名字大多与各自的恒星有关。比如火是第二个名字,也是心的星名。头鹑、火鹑、尾鹑,所以得名鹑,显然与南方的朱雀有关,朱雀的七夜也属于此夜。
动词 (verb的缩写)分开
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国家联系起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天上的星星按照地面上的面积来划分,分别赋给地面上的状态图,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界线,某某星是某国的分界线,就是“分界线”的概念。
古人设司的目的是观测天象,在地面上预测社稷祸福。在谈到马尔斯留在伦亨的心大星时,他说:“有天罚;心,宋粉叶也。视之为君。”有了对野的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作家在写某个地区的时候,甚至会写这个地区的配星。比如庚欣的《哀江南》:秦被赐鹌鹑蛋头,天醉如此。王波的《王腾亭序》、《群星分翼》和李白的《蜀道难》、《访井记》。指的是描绘的地方星星的划分。
在古代,天象的变化与人员的吉凶联系在一起。例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权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着军事灾难。当老星正常运行到某颗星时,地面上的匹配状态会有大丰收,而当荧光星运行到某颗星时,这个区域就会有灾难。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是水灾、旱灾、饥荒、瘟疫、盗贼等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