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蔡玥

杜牧(803 ~ 853),樊川人。京兆万年(今陕西Xi安)人。唐朝的官员和诗人。出身名门,是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的孙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他在弘文阁初中进士。因为他率直的性格,他被排除在外。后任淮南节度使,督御史,兼黄、迟、睦州刺史。晚年被任命为司勋外交大臣兼史学家,官方最终著书立说。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早年,他因自己有能力帮助世界而自负,想要有所作为。他曾经写过一首龚放赋来讽刺当代世界。他还善于论兵,曾注《孙子兵法》。文学方面,诗词、赋、古文都很优秀,尤其是诗词,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杜丽”。其诗歌创作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主张“意为主,气为辅,章句为防”。他的诗题材广泛,笔法雄浑,充满讽刺意味,如《河湟》、《早鹅》、《过华清宫》等。其他抒情山水诗,如《博秦淮》、《山行》、《江南春日》等,读来清新爽口,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杜牧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尤其具有爱国热情。他的散文集,如《辛衍》、《姜妍陆》、《初雪史序》等。或抨击藩镇的傲慢,或哀叹朝政的黑暗,从多方面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杜牧还擅长书画,草书笔法苍劲,深得六朝风韵。《新唐书》记载范二十卷,后加外卷1。

家庭背景

杜牧出生在一个有着多代官僚和文化传统的家庭。杜牧的远祖杜宇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曾祖父杜在玄宗时希望做一名伟大的边塞战士,爱好文学。祖父杜佑,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担任过德宗、顺宗、宪宗的宰相。他一生好学,古为今用,写了200卷《通典》。父亲杜从去世,到袁外郎处任驾驶。

杜牧这样描述自己的家庭:“旧日开朱门,在长安城中心。本来什么都没有,万卷书满。藏品200件,帝王上下。"

早期职业生涯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三,所以按照唐人的习惯叫他“杜十三”。杜牧的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少年时,在唐宪宗讨伐藩镇,振奋朝政。学习后,他关心军队。后来,杜牧专门研究《孙子兵法》,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还写了很多施政报告。特别是有一次,被宰相李德裕采纳,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学了很多经、史,尤其侧重治乱和军事。杜牧23岁写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写了一首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看法。这个时候,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士。同年,在考试中,这位贤良的创始人直言进谏,被授予亭校长的称号,并试左为兵士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封为提督,后成为节度使的文书秘书。北京的头衔是监督帝国。这时候的杜牧住在扬州,他特别喜欢宴请。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招为御史,赴长安任职京师。八月,他在东都洛阳就职。所以躲过了十一月甘露变的险恶风暴。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老朋友张,并写下了著名的诗张。在洛阳期间,由于闲暇,他瞻仰古迹,写了许多诗。开城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令崔丹为宣州应永判官。开城四年(839)末,杜牧离开宣州,到长安补缺,编史馆。经过五年的发展,杜牧被提拔到了食品部的员外郎的位置。

将官员转移到外部世界

会昌元年(841),杜牧调任外交部,武宗会昌二年(842),放归黄。

杜牧江南春

国务秘书处。杜牧获释的原因史书上没有记载。杜牧以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杜丽的两个家庭是世交。李德裕为什么不要穆?有人认为杜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符。此外,牛与李之间也有斗争,杜牧与牛的僧侣和儒者私交甚好,李德裕可能认为是一方。后杜牧被任命为池州刺史兼周目刺史。能够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唐玄宗第二年(848年),在杂白周勇的帮助下,做了司勋外交大臣、史家,又调任吏部外交大臣。

晚年

杜牧做司勋外交大臣不到一年,因北京官员工资低,难以养家糊口,要求释放杭州刺史。

但未获批准。大中四年(850),升任吏部尚书。但杜牧还是再三要求释放湖州刺史,最后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也有人认为,杜牧要求释放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原因,而是因为对国家大事不满,认为自己在朝鲜无法有所作为。同年秋,杜牧被任命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向前辈致敬,与诗人交朋友,写了许多诗。一年后,他在考试和圣旨中被提升为博士。长安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期间,杜牧翻修了他在樊川的祖传别墅,闲暇之余也经常在这里结交朋友。大中六年(852年),病重,冬逝。

杜牧死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写了自己的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平淡无奇,没有表现出任何作家的笔迹。据《新唐书》写墓志铭,杜牧在家闭门造车,生前收集物品,只命留十之二三供火烧。也许,在外人眼里,杜牧一辈子都是英俊健康的,而杜牧却不想表现出努力微笑享受美酒背后的人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