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大学

作者|张为胜

编辑|李红兵

来源|亚布力内参

气候变化的后果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极端暴风雪袭击了美国,北极海冰融化,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沉入海底,澳大利亚山火燃烧了数月...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未来会怎样?《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蔡表示,到2060年,中国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气候危机。

减排能消除气候危机吗?蔡的回答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行动非常及时和重要。它们是为了避免长期巨大的、不可接受的气候风险,但气候系统具有惯性,近中期气候变化的趋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在2060年之前,无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减排多少,无论是否碳中和,气候变化大概率会继续加剧,极端天气更多、气温升高的趋势难以改变。

蔡认为,除了在现阶段促进碳中和,中国必须在气候适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气候适应做得不好,碳中和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在气候适应方面,不仅政府,企业也有很大的行动空间,比如探索中国气候保险的盈利模式。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的集中区域,防止气候危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城市的气候适应是如何做到的,能否抵御气候危机频繁而严峻的冲击?

根据蔡的研究,公众和各级政府对气候适应的认识、准备和重视不够。很多城市不了解气候变化,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把气候变化的影响考虑进去。由于缺乏系统的评估,很难明确城市在气候危机面前的脆弱性。“就相当于你要去打仗,但你根本不知道敌人长什么样,你在暗处。”

以下是蔡在亚布力论坛上的对话内容:

亚布力论坛:您在2021中国《柳叶刀》倒计时报告发布会上提到,中国应该尽快采取足够的行动,避免未来出现级联式的健康危机。什么是连锁健康危机?它出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蔡:第一,气候变化不是一个传统的危机,而是很多共同危机的推进器和催化剂。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强的危机,比如高温热浪、极寒、暴雨、洪水、干旱、台风、气候敏感型传染病(如登革热、疟疾)等等。未来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单一的危机,而是时间和空间上多重危机的叠加,比如高温+登革热,高温+干旱,暴雨,洪水,传染病,造成1+1 & gt;2的后果。

二是连锁反应。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危机可能引发另一个危机,就像滚雪球一样。像郑州“7·20”这样的极端降雨,除了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直接影响外,还可能产生交通中断、医院停电、全社会应对危机和实施救援能力下降等次生影响,从而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要特别注意连锁反应,这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挑战。

亚布力论坛:您的意思是像郑州“7·20”特大暴雨这样的气候危机会越来越多,很多气候危机可能在同一时空并存,容易引发滚雪球般的连锁反应,冲击经济的稳定运行?

蔡:我们必须深刻理解1,2,3的平均气温上升到底意味着什么。工业化以来的近两百年(1850),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1,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气温上升速度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如果气温继续上升,很多人和行业都会受到重创。比如1986-2005年期间广东的热浪日数是6天,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25天。如果温度上升到2,根据国内学者的预测,这个数值会变成120天左右。这意味着全年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次热浪,否则很难想象谁能受得了。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将受到重创,医院急诊将不堪重负。

亚布力论坛:这些气候预测准确吗?

蔡:人们不太关注气候预测的结果,但它并不可怕,也不具有欺骗性。目前的气候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气候变化的历史,比如模拟近年来的气温上升趋势。因此,这些气候模型给出的未来气候预测结果也是高度可靠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亚布力论坛: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减排。如果如期在2030年和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会有明显改善吗?

蔡:2060年之前,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的模型都认为,无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减排力度如何,是否实现碳中和,2060年之前气候变化(至少是气温上升)的趋势不会有太大变化。换句话说,近中期气候变化将继续加剧,极端天气增多、气温升高的趋势可能难以改变。

只有到了2060年以后,根据近年来的减排力度,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才会有明显的不同。近几年减排更多,2060年以后气候变化的幅度会更小。相反,气候变化会更加严重。

亚布力论坛:为什么在2060年之前,即使大幅减排,气候变化会越来越严重,气候灾害会增加?

蔡:首先,气候系统具有惯性。目前气候变暖的大趋势短期内不会因为近几年的减排而逆转。从减排到真正的气候影响需要30到40年。换句话说,我们目前的行动在2050年甚至2060年之前不会对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第二,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比局部问题的治理困难得多。如果其他国家不合作,中国做得好是不够的。

但不代表现在减排就没有意义。相反,如果我们想避免长期的巨大、不可接受和不可逆转的气候风险,我们必须提前行动。因此,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行动非常及时和重要。但另一方面,由于近中期气候变化的趋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现阶段绝不能忽视气候变化的适应,我们应该在适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亚布力论坛:现在中国的气候适应如何?你能阻止未来的气候危机吗?

蔡:目前,公众和各级政府对气候适应的认识、准备和重视都不够。很多人和管理者不知道未来30到40年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气候变化,会给每个人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哪些挑战,如何开展适应行动。如果只是被动的等待气候灾难的发生再去救灾,必然会承担很多本可避免的损失。

亚布力论坛:郑州“7·20”暴雨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它暴露出的气候适应的缺点有哪些?中国其他城市有什么可以反思的?

蔡:你知道吗,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都是按照几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这是一年一次的暴雨。别说50年,100年,我们连城市排水系统都没有按照三五年一遇暴雨的重现期来设计。不知道下一场暴雨会落在哪里,但如果城市基础设施和排水能力大体相同,那内涝会比郑州好多少?

很多城市不了解气候变化,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把气候变化的影响考虑进去。但是我们面临的新常态是,到2060年,气候变化会越来越严重,气候灾害会越来越多。

这一长期趋势将对道路、桥梁、地铁和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构成新的挑战。地方政府必须衡量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能否应对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风险,能否提前预警、监测和预防重大灾害。

亚布力论坛:2017年,中国启动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有28个试点项目。但也有专家认为,试点城市很少有针对性的气候适应措施,或者把他们要做的常规任务都包括在内,最后那些任务可以设置在任何地方。换句话说,一些试点城市真正的气候适应工作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蔡:我真的听说是这样的。这恰恰说明人们普遍缺乏对气候适应的认识,不知道该怎么办。

亚布力论坛:你认为城市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来防止未来的气候危机?

蔡:最关键的一步是了解气候变化对你所在城市的影响,并分析气候危机发生时的脆弱性。在这方面,每个城市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连自己的“家庭背景”都不知道,怎么做气候适应和提前规划?

亚布力论坛:中国城市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在气候危机面前有哪些脆弱性?

蔡:现在很难说,因为我们缺乏评价。例如,气候变化和健康只能根据过去事件对健康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但是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会如何变化,医疗资源需要如何提前配置,很多问题都不清楚。相当于打了一场战争,但你根本不知道敌人长什么样,自己也是蒙在鼓里。

即将出台的《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2035》,我认为它的理想状态是对未来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量化指标,但如果当前基础不明确,就很难提出目标和指标。

亚布力论坛:的确,如果没有系统的安排,不可能知道哪里有漏洞和风险,自然也不可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估计。

蔡:对。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在研究未来的气候风险,但是他们的工作比较零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安排。比如有的人只研究高温热浪,有的人只研究洪水。这两次浪潮不仅使用了不同的气候情景和研究方法,而且使用了不同的情景来估计弱势群体的总数和分布。现有的研究大多难以回答“中国各地区未来将面临何种气候风险威胁?”“我们的缺点在哪里?”等问题。

所以风险评估需要国家层面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每五年做一次全面评估。

亚布力论坛:发达国家如何适应气候?

蔡:英国就是典型。差不多20年前,英国就开始系统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其脆弱性,制定气候适应行动计划,然后定期跟踪监测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并据此开始新一轮评估,重新检查和填补空白,这是循环往复的。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发展中国家小,但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气候适应,并为此投入大量资金,相当于对本国形成了保护罩。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气候适应问题,他们没有为灾害应对机制和部门间协调做好充分准备。

而且减排在经济学上有一定的外部性,因为它的受益者并不特定,但是如果我们做更多的气候适应,我们的国家和地区就会受益更多,相当于给自己买了保险。

亚布力论坛:现在,全社会的目光和资源都被碳中和调动起来了。相比之下,气候适应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企业能为气候适应做些什么?

蔡:气候适应的核心是减少气候变化的损失和影响。因此,哪里有损失和影响,哪里就需要适应气候,哪里就有避免损失的机会和好处。所以企业的行动空间很大。

首先,盈利模式层面。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经济手段来刺激人们做出长期决策,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减灾。气候保险可以成为撬动变革的支点。为什么地方政府缺乏提前部署防灾减灾的动力?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可能是,虽然每一次大灾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但总能从中央得到大量的金钱和物质援助。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未来地方政府要自己承担所有的灾害损失,同时还要去保险公司投保,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保险费率的计算有一个“促进损失预防原则”。防灾工作越好,费率越低,交的保费越少。反之,保费越高。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更有动力把防灾的理念放到整个城市规划中,比如提高下水道的防御标准,加固堤坝等等。

中国的气候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越来越严重和频繁的气候灾害,充分发挥保险业分散气候风险的作用,探索我国气候保险的盈利模式,不仅可以缓解中央和地方政府事后提供救灾资金的压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各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第二,服务水平。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和地区会产生新的需求,比如新鲜的海洋运输,需要非常高的时间和温度。要准确预测途中气象条件,避开海上风暴,选择最快能到达的航线,大大节省燃油。提供这些定制的气象服务也是一种非常新的形式。此外,每个城市和社区的基础条件不同,气候影响也不同,需要各种量身定制的气候适应方案。

第三,技术层面。农业节水灌溉、抗旱抗虫种子繁育、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海洋河湖堤坝升级、绿色屋顶建设、预警监测设备安装等。都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手段。

亚布力论坛:您刚才提到做好气候适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碳中和上。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气候适应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蔡:气候适应和碳中和能否更好地协调,需要探索。毕竟碳中和战略公布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两者都需要资金投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会互相挤压,争夺资源。但从长远来看,气候适应和碳中和必须找到一个很好的合作方式,否则可能做不好。

亚布力论坛:为什么?

蔡:首先,如果城市不能适应和应对频繁的气候灾害,就会导致桥梁、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必然增加碳排放。其次,仅靠现有技术很难实现碳中和,必须开发颠覆性的减排技术。而企业发展这类技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气候灾害恰恰会破坏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使得企业难以进行长期布局。所以,气候适应做得不好,碳中和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主编张为胜

排版王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