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的研究进展

针刺手法的研究进展

王重庆中医药研究所

针刺手法是指以毫针为针进行针灸治疗的操作方法。属于针灸疗法的重要内容。针刺手法的流程包括:辨证-配穴-针刺-疗效。针刺方法是影响疗效的三大因素之一。在辨证取穴准确的前提下,手法成为了决定性因素。这可能是历代技法多样的主要原因。

一、不同针刺手法的基本目的

(1)减痛:古代的剪爪针法、快速针法、咳嗽针法都是以减痛为目的。这些方法具有实用价值。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接受针灸的患者。现代针刺方法,如持针、夹针和放松针,特别是近年来创造的针管针刺法,旨在减轻疼痛。

(2)针刺准确。由于腧穴位于不同部位,皮肤有厚有薄,致病因素有深有浅,患部气血水平不同,需要不同的针刺方法。苏文《针灸精要》中指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有其理,别无他法。”具体手法有直刺、横刺、斜刺,属“五针法”中针;合谷刺、关刺、丢针;刺、劈刺、络刺,属“九针法”(《灵枢关震片》)。浅刺也可以避免刺伤重要器官。

(3)获得气感,保持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章说:“推力必不可少,气方有效。”《难经笔记》说:“练针者,重要从神得灵”。临床实践表明,针刺与非针刺疗效有显著差异(P

大部分行针(行气)和(运针)的方法都有这个目的。包括留针等待法。保养气,叫催气。或针刺手法。

基本的催气法有弹法、刮法、飞法、摇法、抖法、按法、搓法。行气应该将针刺感传播和传导到某一部位。比如针灸大成说“远离疾病者,必先在患部聚气”。要达到这个目的,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循法、摇法、飞经,如放龙尾、摇丹凤头等来通过经络。

(4)补泻。调节寒热虚损的各种功能状态。补泻法一般是在针刺取气的基础上实施的。补泻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单纯的补泻手法由1~2个操作因子组成,如姬旭补泻、提插、捻泻、迎泻、呼吸、开合补泻、96补泻、平补泻等。复合补泻手法通常由两个以上的操作因素组成。如燃山火,穿透苍穹,阴中蔽阳,阴中藏阳。

针灸基本上围绕这四个基本目的。其中,上火是所有技术的核心问题。虽然补泻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必须以针灸得气为基础。

必须指出的是,还有很多经典手法,主要是复合手法,不仅是为了行气,也是为了补泻,更是直接为了治疗某些疾病。比如龙虎搏击治痛,臼捣经络控水,龙虎起落调和营卫。就像行气,运气,提气,取气。

二、针灸手法的发展

在《内经》时代,针灸手法比较简单,多为单次手法,操作简单。大多记载在《灵枢·关震篇》、《九针十二原篇》、《功能篇》中,还有苏文的《真与邪脱离论》、《苏文针法释论》、《苏文宝明全形论》等。以开阖补泻、徐病补泻、迎宾补泻、呼吸补泻等补泻法为基础,大多源于这个时期。指出针刺是针灸的基本原理。比如“刺之气达不到者,不问其数。”气刺“是去(灵枢九针十二本)”,“气刺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有效的”。(同上)。针刺的特点如下:

1.针灸与配穴相结合。如失落刺、远距刺、巨刺、连刺等等。

2.针灸与主治疾病相结合。比如五刺、九刺的一半,十三刺中的皮肤针,比如合谷刺、劈刺、浮刺等。

3.属于针刺的具体操作,如多针直刺、阳刺、棒刺;单针刺伤,五针刺伤。

金元时期,针灸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这与经络理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围绕针刺、得气、行气、补泻几个基本目的展开的。手法由简单到复杂,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著名针灸师及其代表作有:

金何若愚和他的《刘著手指简论》。

晋代的窦汉卿和他的《针经指南》,著名的《标富友》就出自于此。

金和他的神经。

冯和他的针灸全集。著名的《金针颂》就是这个原因。

吴和他的针灸集锦。

纪和他的针灸问题。他的学术观点与高相同。

杨明·季晨和他的《针灸名篇》和《针灸名篇》是中国针灸史上的第三次总结。在技法上,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特点。杨是各流派的集大成者,但针灸更是杂糅。

清朝的针灸在萎缩。针灸没有太大的进展。

三、现代针刺手法的应用与研究

近代以来,针灸推拿的应用和研究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在临床应用中,人们通过综合分析各种经典手法的文献,认为手法的本质是刺激量。有人认为,刺激量应该反映从针灸医生的主观感受。将患者的强烈感觉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的技术,如大范围的扭插为强刺激,小范围的弱刺激,其他感觉也是轻微的。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刺激(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1974年版)。结合患者的感受和手法刺激量来指导各种手法的应用是有意义的。然而,技术程度和数量的观点是简单的。在此基础上,有人直接用强刺激作为泻下法,弱刺激作为补虚法,适度刺激作为镇静泻下法。

由于现代科学仪器的作用,针灸推拿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1.针感研究。上海生理研究所对穴位肌电图的研究表明,在肌肉组织丰富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等穴位针刺时,医生手底下感到有气,大多导致肌电图振幅增大。男人的气感和病人的气感是平行关系。认为医生手中之气的感觉主要来源于穴位区的肌肉痉挛。

2.针感基础研究。上海中医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穴位分布在从皮下到骨膜的各层组织中,以深层为主。认为刺激神经干引起针感,刺激肌醇和骨膜引起针感,刺激肌肉引起肿胀和酸感,刺激血管引起针感。有人认为针刺下的各种针感可能是不同的刺激方式和刺激量对不同数量和类型的神经纤维或感觉末梢或血管的兴奋,从而在不同的空间形成针感信息。

3.古典技术的研究。从1997年开始,国内一些单位有目的地观察了一些经典手法的生理效应,如烧山火、任天气凉、展凤翼、补泻徐病、捻补泻、平泻等。结果表明,不同的针刺技术可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烧山火——让天凉:河北新医科大学董成通等人对健康人和病人做了800多次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补针灸针下有温热感,并伴有肢体容积曲线增大,脉搏传播减慢,提示血管舒张反应。腹泻的规律则相反。实验中同样的过程不是先泻还是先泻后补,结果也和前面的一致。实验表明,补泻作用的出现与身体状况有关,明显的虚法作用不明显,而明显的实法也引起血管舒张反应。

武汉市第三医院刘绍安通过液晶片观察皮肤温度。56例中,发热效果为94.7%,降温效果为83.3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 < 0.001)。

甘肃郑奎山等观察41受试者,针刺合谷穴,测量南阳、少商皮温,发现热补增加1.4~1.9度(摄氏度),寒泻减少1.1~1.7度。对侧环指端血容量波增加53~73%,减少41.5~58.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姬旭滋补腹泻。北京中医研究所的陈克炎用WX-75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微循环的变化。补法有一定的扩张作用,泻法使四肢毛细血管收缩。观察111发热患者,发现泻法和补法均有解热作用,泻法优于补法。对30例乳腺癌化疗后患者进行观察,观察其疗效,改善造血功能,但补法优于泻法。

平步谢平,南京中医学院盛灿若以中度刺激观察105人585穴,发现308穴加热,163穴冷却,而165,438+04穴不变,升温和冷却幅度为1℃,多数出现在留针20分钟时。

凤凰展翅。广西中医学院的陈乃明让凤凰展翅,发现降温效果为0.1~3.1℃,平均降温0.79℃。降温效果最好的是金针1.17℃,银针1.11℃,不锈钢针0.64℃。

在针刺手法理论中。津张存升等人提出了扭手法计量学的概念。方向、大小、持续时间、疗效等。认为捻转方向不应以拇指向前为辅,而应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以向心方向为辅,反之亦然。江西黄启波建议,补泻96年的泻,要看转针角度,也要包括运气率。Xi安的郭明三建议,泻之以补之,迎之以新来的月经,但已失。

总之,近代对手法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特点是:一是重视针感这一客观指标,二是重视其生理效应。从以上数据来看,说明不同的手法确实有不同的效果。古典技法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