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为什么没有扩张成一个大国?

古希腊之所以没有扩张成大国,是因为它不同于古代亚非河流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爱琴海以东,海岸线曲折,众多天然港湾和岛屿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为希腊提供了通往世界的便捷通道;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河流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河流将希腊人分割成相对孤立的山谷和岛屿,形成了许多小国。

“古希腊”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它创造了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辉煌,从而使其成为整个西方世界当之无愧的文明摇篮。但是,古希腊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一个民族的名称,是古希腊人对自己生活地区的总称。起初,它指的是传说中的希腊祖先居住的希腊半岛的中北部。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所以用来指代所有希腊人的聚居地。

希腊世界主要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群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海岸,地处欧亚非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美丽的爱琴海在古希腊的东部,众多岛屿与小亚细亚半岛同构,形成了希腊东部的广大区域。希腊位于希腊世界的中心,东临爱琴海,西临爱奥尼亚海和亚得里亚海。。从地理上看,希腊地区的显著特征是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海岸和密集的岛屿。从气候条件上看,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凉爽干燥,非常宜人,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地中海东部的小亚细亚,地中海西部的叙利亚和埃及、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都属于地中海气候,与希腊的自然环境非常相似,因此成为希腊人理想的殖民地。

古希腊的整个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爱琴海文明(青铜时代、早期城邦时代)、荷马时代(铁器时代、英雄时代)、大殖民时代城邦的崛起、古典时代(城邦的繁荣)、希腊化时代(城邦的衰落)。其中,爱琴海文明是所有希腊历史的起点。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人在地中海建立了诺萨斯王国,从而开始了希腊人最早的航海生涯。他们建造了一艘带有木桨和船帆的柏树船,船靠两个舵槽行驶。这种艇的特点是船首高,中间甲板有小舱室,船尾有攻角。桨帆结合船根据用途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装载用的重型船和从事海战的轻型船两种。当时克里特岛海上贸易非常盛行,贸易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地中海地区,从欧洲最西部的比利牛斯山半岛一直到西部地中海东岸的克内尼基。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里特文明因不明原因突然衰落。

古希腊文明有一个由南向北的发展过程。自克里特文明衰落后,爱琴海文明向北发展,迈锡尼城邦借助航海活动在希腊兴起。希腊航海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在爱琴海文明的第二阶段,睿智的迈锡尼利用成熟的航海技术,对小亚细亚半岛西端的特洛伊人进行了探险,这些特洛伊人曾长期与他们争夺海上霸权。荷马时代倒退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进入古代,这是希腊人大规模探险和殖民的时代,也是重新建立城邦的时代。希腊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迁徙和殖民运动,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末期,主要是北方多里安部落南迁。第二次发生在希腊城邦形成时期,海外殖民城市成为希腊城邦制度的发源地。

希腊早期的海外探险和殖民不同于古代民族的一般迁徙,更不同于我们熟悉的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古希腊人的海外殖民往往是由一个城邦发起的,这个城邦被称为“母国”。母国将部分公民移居海外某地,另设家园,形成新的殖民城邦,这就是“次国家”;然后子邦创立了“孙子邦”,更多的城邦形成了。他们彼此保持着独立平等的关系。不存在政治上谁属于谁的问题。因为这种关系,母国、子国、孙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双方都能从对方需要的商品中获益。广泛的殖民城邦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场,使希腊世界东连埃及、叙利亚、巴比伦等东方文明地区,南通至非洲内陆,北连黑海,西接中欧,形成了地中海世界前所未有的经济贸易圈,与大陆交织,东西联系紧密,远超。

总的来说,希腊的殖民扩张是一个有组织的城邦建设过程,移民往往由母国提供首领、船只和各种生产资料,以便到达殖民点后顺利开展农业、工业和商业活动。通过殖民建立城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母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人口增加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突出矛盾、土地兼并破产导致的部分农民生计问题、商业开发和市场开放所需的原材料、国内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出路等。这些都构成了早期希腊人在地理发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城邦的原因。

在殖民时代,希腊人的地理扩张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在东方,色雷斯通过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在黑海沿岸建立贸易站,通过吸引大量移民,逐渐发展成为殖民城市;二是西进,到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到法国南部和西班牙海岸开拓殖民场所。第三,南方,主要是到北非的利比亚和埃及去殖民。公元前750年左右,乌贝亚岛首次开始殖民。岛上的希腊人向西航行,来到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皮蒂库萨岛,在此建立殖民地,形成最早的殖民城邦。不久之后,在皮蒂库萨岛对面的意大利土地上建立了楚米城。由此看来,直到公元前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在广阔的地中海世界的探索、殖民和建国活动如火如荼。

东方除了东方国家的存在,只在埃及和叙利亚建立了几个贸易站。希腊的探险和殖民势力南至非洲利比亚至突尼斯沿海地区,西入意大利、伊利里亚(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和法国沿海地区,北入色雷斯,经赫勒斯湾海峡进入普罗彭提斯海,再经博斯普鲁斯海峡。直达黑海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高加索),在这些比希腊大许多倍的沿海地区,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据统计,这一时期希腊共有44个城邦(包括母邦、子邦、孙邦)* * *,这些地方新建了200多个城邦,就像雨后池塘周围的青蛙互相呼应。面对分布在地中海和黑海的大量希腊城邦,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形象地说,它们就像缝在蛮族国家元夜挂毯上的一条花边。"

古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探险家皮西亚斯(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90年),出生于马西亚殖民地(今法国马赛)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不仅是一名水手、商人,还是一名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写过两本书,海洋和地球,现在都失传了。公元前325年左右,他装备了一艘船,带领25名水手和花高价雇佣的1名领航员,踏上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航行。他的目的是找到一条商业之路,通过这条路可以到达传说中的锡岛。他的航行可能是在得到一群商人的资助后开始的,总航程约7000海里,但这次探险所用的时间却没有记载。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营养师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皮提亚斯选择了一条从马赛出发,向东穿过爱琴海,向北进入黑海,再折回第聂伯河和维斯瓦河,驶向波罗的海的路线。另一种说法是,他出了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沿着欧洲西海岸北上。然后向西穿过日德兰,在北海向西北航行,到达设得兰群岛和法罗群岛,再向南穿过不列颠群岛和比斯开湾,最后顺利返航。

虽然古代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斯特拉波、波利比乌斯、阿拉托多尼、老普林尼都曾描述过这次航行,但关于皮西亚斯的航线和发现却存在诸多争议。但他的主要贡献似乎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他到达了北纬63 ',证明了那里有人居住。在此之前,人们到达的最北纬度是540。他记录了持续了一个月的白夜,这显然是指夏季至日周围的极地地区。他还记录了一个“冰封的大海”,说海水很厚,船只无法通过,也无法行走,只能四处航行。这个“冰封的海”大概指的是分不清大地、天空和海洋的模糊景观。他报告说,不列颠岛的整体轮廓是三角形的,一个圆的长度约为40000希腊英里(约7000公里)。英伦岛的三角形形状比较逼真,但一个圆的实际长度是5000公里左右,和他的记录相差太大。他观测了大西洋的潮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月球运动的规律解释了潮汐现象。他还描述了比斯开湾的形状,并第一次在地图上画了出来。他记录了图勒岛、丰桑岛和卡西维利德群岛的物产和风俗,包括生长在永久冻土中的植物和当地人的生活。他还计算出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倾斜度为23049 ’,角度为43°。内拉的北纬(实际上是43017'52”)。虽然他的记载荒诞夸张,长期误导了很多人,但这次航行更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因此,皮西亚斯被称为第一个极地地理探险家和第一个对海洋进行科学考察的海洋探险家。

希腊后期的海上探险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公元前338年冬,北马其顿国王派利二世(公元前359-336年在位)在科林斯召开泛希腊大会,马其顿王国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确立。两年后,膝力二世在女儿的婚宴上被刺身亡,他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王子继承王位。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6-323年在位)率领3万步兵和5000骑兵,开始了他惊天动地的远征。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队东渡黑海海峡,很快占领了西亚、中亚、埃及和印度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通过武力征服,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也就是古代世界著名的亚历山大帝国或马其顿帝国。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占领印度后,任命尼阿尔卡兹为舰队司令,希望考察从印度口到波斯湾北岸的海上航线。这是马其顿统治时期最富有成果的地理探险。

向守护神宙斯献祭后,马其顿舰队按计划出发。起初,舰队进行得很顺利。航行了一段时间后,它来到了一个又大又好的海港,阿卡兹将其命名为“亚历山大港”。这里风大,马其顿士兵为了避风和防备土人抢劫,在营地周围设置了石墙。舰队停泊在这里。他们在这里生活了33天,和海里的蜗牛、蚌类、箭鱼一起生活。风力减弱后,阿卡兹率领船队离开亚历山大港,很快来到一个危险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水道位于两个极其狭窄的悬崖之间。船队经过时,左右两边的桨几乎可以碰到悬崖两边的岩石。几天后,舰队驶进了一个圆形港口。人口非常少,但港口本身是广阔和开放的,深刻和平静。据说一位皇后是这一带的第一任国王,当地人把这个港湾叫做“娘娘港”。马其顿舰队驶出港口后,遇上了大风暴。尼阿尔卡兹率领的舰队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岛屿和海岸之间航行。摄制组发现当地岛屿被丛林覆盖,海岸上生长着许多茂密的树木。后来,船队停靠在另一个港口。由于缺乏必要的淡水供应,船员们不得不去内陆寻找饮用水。最后,他们从水坑中取出一些淡水,带回船上。

当Ni Arcaz带领舰队到达卡巴时,有强风和巨浪冲击海岸。恶劣的天气条件导致他们损失了两艘战舰和一艘帆船。幸运的是,干船队靠近海岸,没有对干船员的安全造成任何严重问题。其余的船员继续前进,然后来到考卡拉。由于长期在海上生活,船员们感到非常疲惫,于是阿卡兹命令他们在陆地上扎营以保存体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船队再次起航,很快抵达毛拉斯。他们在岸边发现了许多小屋,那里的土著人半裸着身子。当他们看到舰队和不速之客时,土著人非常震惊,于是他们手持粗大的石矛,摆好阵势,准备打退这些人入侵的敌人。然而,与文明世界相比,土著人非常落后,他们穿着兽皮,留着长发,满脸胡须。虽然他们的指甲很硬,可以撕开鱼和肉等食物,但他们处于石器时代,根本不是受过训练的马其顿人的对手。于是在战斗中,有的被杀,有的被活捉,只有一小部分逃了出来,躲在山里。

阿卡兹指挥舰队继续沿着海岸航行,在一个叫卡利巴的地方抛锚上岸。岸边有一个村庄,附近生长着椰枣树。日期是绿色和未成熟的。村民们非常好客。他们给马其顿船员送去了羊和鱼等食物。这里靠近海岸,羊没有草吃,只能吃鱼,所以羊肉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吃起来有腥味。离开卡利巴后,舰队驶向达苏伊扎。这时船上的食物差不多吃完了,船员们只好上岸找东西吃。在Dasuiza附近的岸边有一个小镇。镇上的居民会把用陶罐煮的金枪鱼、煎饼和枣子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以示好客。然而,Arcaz转身命令船员包围城镇,迫使当地居民交出他们的主要食物——鱼粉。

阿卡兹的舰队沿着阿拉约海的北岸日夜航行。缺乏食物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他们甚至吃椰枣叶。在特罗亚登陆后,船员们饿极了,他们抢走了村民们的食物,还抢走了村民们养的7头骆驼。当船队经过“吃鱼者”区域时,船员们不仅第一次看到了这里的大鲸鱼,也对“吃鱼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吃鱼者”在退潮时捕鱼,在退潮后抓住搁浅在洼地的鱼。他们把网从水坑里拉出来,捞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鱼。对于那些又小又嫩的鱼,“吃鱼的”当场生吃。对于那些咬不动的大鱼,他们把它们晒干,在太阳下捣碎,磨成鱼粉,做成鱼面饼。世界上的事情真的很神奇。据说“吃鱼的人”住的房子是用鱼骨头铺的,房梁也是被冲上岸的大鱼的骨头,门是用扁平的鱼骨头做的。

阿卡兹率领舰队穿过波斯湾和阿曼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进入了美丽的波斯湾。波斯湾东海岸焕然一新,青山绿水,果树丛生。阿卡兹要求舰队停在阿纳米斯休息。他得知这里离正在向内陆进军的亚历山大大帝很近,于是带领一些船员去寻找他们的国王。两军会师时,亚历山大几乎认不出尼阿尔卡兹一行人:他们披头散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浑身都是盐。马其顿海陆队再次上路后,尼阿尔卡兹率领舰队穿过波斯湾东海岸中部,驶向北端的卡塔德尔比斯湖。湖的浅部有很多淤泥,又深又干。为了防止船搁浅,水手们在浅水区插上木桩,努力向深水区航行。不久,当船队到达幼发拉底河河口时,尼阿尔卡兹得知亚历山大正率领一支军队前往波斯首都苏萨。于是,阿卡兹命令舰队改变航向,驶向底格里斯河,并在一座浮桥附近再次与亚历山大的军队会师。至此,探险结束了。

后来,阿卡兹在《沿海航行》一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海外冒险经历。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后,派了几支队伍去考察波斯湾。他还派了一个阿拉伯半岛的箱子去检查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海上路线。马其顿人的探险活动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知识,促进了亚历山大大帝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