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个清代作家不要介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从骑自行车到给邮局寄稿子,再到30年出版100多部作品,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贾平凹多年来以小说成就声名大噪,以小说受尽骂名,但他无疑已成为文坛的领军人物。
谈亲情:一等忠臣孝子,读书耕田两件事。
“作为父母,我们对两个孩子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对家庭负责的人。好的学习会让你受益一生,努力会给你带来一生的食粮。第二句,还是那句老话:‘洗澡不需要河海,需要去污;马不一定要以马为目标,需要走好。“做一个普通人,做正经事,可以爱小改变,但一定要有大胸怀。第三句还是那句老话:‘心系一处’。在未来的岁月里,你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自己的婚姻。”
在女儿的婚礼上,贾平凹用这三句话寄望儿媳妇
贾平凹自称“丑陋的汉人”,但在我眼里他是个“天才”。从这三句话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
在贾平凹心里,这辈子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父亲。父亲是乡村教师,爱交朋友,爱管别人的事。父亲对家人要求很严,尤其是长子贾平凹。
“从大学到父亲去世,在漫长的二十年里,只要我回去,哪怕明天早上要走,父亲也一定会在前一天晚上开家庭会议,召集母亲、兄弟姐妹,有时到半夜一两点,给孩子讲人情世故,在单位如何做好事,如何尊重长辈,如何善良宽容,如何谦虚不张狂等等,也就是说这些东西。这些老话今天说,明天可能会说,所以大家都在那里打盹。最后我说,时间到了,很晚了,一点了,该睡觉了,大家都刚睡了。每一次,都只是几个小时而已。”
父亲的严厉,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贾平凹。对父亲的崇敬使贾平凹勤奋地走上了文学道路,后来成为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父亲没日没夜地唠叨他,“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做好事”,这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后来的日子里,这成了他的财富。
但作为父亲,贾平凹面对女儿的任性和调皮,却显得有些无奈。
大女儿12岁时,看到凌乱的书桌,贾平凹亲笔书写了《教女书》,并列出了七条规矩。“警告”女儿说:“你把家里的笔都弄坏了!这种不爱惜笔墨的行为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如果你想弄糟,我会帮你把它弄得更乱。看看舒服不舒服!”贾平凹还把书桌弄得更加凌乱,以“展示”女儿。这不是一本“教女人的书”。明明是治安管理条例,与其说是对孩子的管教,不如说是大孩子报复小孩子的“恶作剧”。笨拙的方法没有效果。第二天,他在女儿的枕头边发现了一个皱巴巴的纸团。他展开一看,原来是自己写的《教女生书》!女儿对父亲的“手谕”不屑一顾,揉成一团扔在一边。
贾平凹坦言:作为丈夫和父亲,我真的做得不好。像现在的小女儿,一周见不到几次面。当他回家时,她的女儿睡着了。他现在还在睡觉,早上女儿起床上学,孩子跟他不亲热。她妈妈说“接你爸爸的电话”,她回答“不!”一天早上,他老婆跟他说,嘿!你家宝宝夸你,说爸爸买的书飘着,意思是好看。女儿对他最满意的一次,就是这次买书,不仅仅是她爸爸自己!
贾平凹的创作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进行的。早上带一包擀面或者包好的素水饺去工作室,中午随便吃,晚上回家。因为忙,贾平凹很少带孩子,也很少和家人出去玩。每当她有时间,她总是想静静地呆着。有时候贾平凹跟老婆说:“你可以把我当成领导干部,因为领导干部不回去,往往照顾不了家里。你就当我是干部,是市委书记吧。”
10位作家的故事:
余华自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就走了》以来,陆续以极具实验性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简介:浙江海盐人,1960出生于浙江杭州,后随父母迁居海盐县。高中毕业后做过牙医,后放弃医学,加入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从此,他与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余华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1984开始发表小说。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走》、《如烟之事》、《活着》、《许三观卖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日本、韩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关注。因此,他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
一开始当作家是有功利目的的。
谈及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余华并不避讳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功利的。“毕业后,我当了五年牙医。毫不夸张的说,这五年我拔了至少10000颗牙,每天七点上班,八小时。我觉得自己像一只笼中鸟。有时候我站在窗前,发现隔壁文化馆的人整天在街上闲逛,我就问他们,他们不用上班吗?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工作,我想,‘这份工作不错’。后来我问文化馆的一个朋友:‘怎么才能在文化馆工作?’他让我写一部小说。我想我认识5000多个汉字。我不会做音乐,不会画画,但是我大概会写小说,于是我开始写小说。"
开始写小说的余华,在文学道路上是幸运的。他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北京文学》选登,请他去北京修改。这在当时余华所在的海盐县是一件大事。用余华的话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是我们县第一个去北京修改稿子的人。我回来后,县委宣传部的人说我是人才,不能让我做牙医。我该怎么办?走进文化中心,这满足了我的愿望。”
不浮夸,却如此真实,这就是余华。余华说,他第一天到文化馆上班,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他到单位是第一个上班的,所以他第一个想法就是:我来对单位了。之后,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他每个月发工资才上班。最后他干脆辞职,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文人大概都是自嘲,有时候也愿意拉拢一些同行。余华在写完自己的理由后补充了一段话:“后来,我发现这个群体里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有一次我和莫言、王朔去意大利,主办方让我们写一篇‘我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的文章我才知道,莫言买了双皮鞋是为了挣钱,王朔是想跟我换工作。
然而自嘲归自嘲,余华却像每一个成功的作家一样,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认真的。“现在我的写作完全是因为爱,没有任何功利。其实一个作家在从事写作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都有功利的一面,但是当他真正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功利就会逐渐消失。”
一个好作家首先是一个好读者。
余华虽然因为“文革”没有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但他的广泛阅读使他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声称他的写作最初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后来卡夫卡的作品进一步解放了他。川端康成教他如何描述细节,福克纳教他如何描述心理。我们来听听他对几位大师的感受:
“杰克·伦敦的话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我宁愿读一首拜伦的诗,也不愿读一百本文学杂志。这是我80年代初看的,那时候我明白,要看经典,不能只看文学杂志。现在我认为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当我开始阅读外国小说时,我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他的笔法对我影响很大。我记得他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母亲坐在死去的女儿床前,结尾是这样的: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的像一个结了婚的新娘。这个比喻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知道以后写文章应该往哪个方向比喻。
“所有的大师都注重细节,鲁迅是这方面的大师。《孔乙己》开头一句话就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解释得很清楚:咸亨酒店的布局里,穿长衫的坐里面,穿短袍的坐外面,只有孔乙己一个人穿着长衫坐外面。鲁迅在这篇文章里最好的一笔,就是写孔乙己断腿,然后来到旅馆的那一幕。当时他摊开手,手里有几个铜币。这时鲁迅用一句话指出了孔乙己是怎么来的:他的手上沾满了泥,原来他是带着这双手来的。这个细节的描写,显示了鲁迅的伟大。可以说,如果这篇文章不描述孔乙己是怎么来的,鲁迅就不能叫鲁迅。
“我一直痴迷于川端康成,直到最后有些走投无路。还好我遇到了卡夫卡,看了他的文章《乡村医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里的那匹马。当时我就纳闷,这马怎么说走就走了。后来我才明白,作家应该是自由的。可以说卡夫卡解放了我的写作能力。
“是美国的福克纳教会了我如何写心理描写。这个技能可以让我用一辈子。我看过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一个人杀人后的心理。他使用了所有客观的视觉描述。看完这本小说,我的心理描述是:停止心跳,睁开眼睛看看。一百万字恐怕不足以真正写出一个人的心理。雨果说,世界上最宽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的是人的心灵。确实是这样,内在的广度无法形容。”
余华自己说,他一直在读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作品能给人很大的改变,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感受能力,甚至改变你的思维。他的结论是,作为作家,他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读者。任何作家首先是读者,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优秀的读者,他能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力量所在。
我让我的角色自己说话。
余华说,看了他的书,很多人问他,书中的人物描写有没有他的影子。对此,他反复强调,人物是人物,作者是作者。
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余华把自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开始写作到90年代写的三部小说。对于这个阶段,余华称自己的文笔“霸道”。“这段时间我是抱着人物不说话的态度,我让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90年代,余华开始写第一部小说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现,他笔下的人物开始突然说话了。“我当时很惊讶,因为这不是我想说的,但他确实是从我的笔里写出来的,当时的感觉就是我只是在记录而已。”虽然我一直在克制,但小说里人物自己的思想和文字越来越多,“活”的也越来越多。“到了许三观卖血的时候,我彻底放下了,让我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这种感觉很奇妙。我发现人物都活了。”余华把这个时期称为第二阶段。
虽然一直坚持作家和人物是两回事,但余华也承认童年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比如《活着》中对人物的描写,他认为二十多岁的小说家不会再这样写了。“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作家有着终生的影响。童年对世界的印象就像复印机里复印的一张白纸,而我后来所做的只是在某些部分做了一些改变。”
在余华的文章中,干净简洁是他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个特点是怎么来的呢?余华的回答是音乐。“以前不想写《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长书,看完就忘了前面。我一直觉得太复杂了。但是有一次听到巴赫的《马太受难记》,发现这么宏大丰富的交响乐,用的音乐却这么简单,给人很大的震撼。这给了我很多启发,发现简单就是这么强大。后来我试着用这种风格写徐三观卖血的故事,尽量把语言用得简单。”
余华说,他不知道自己以后的写作会往什么方向走。只有他写了才能知道。
10位作家的故事:
第一篇发表后,表姐刘芳园鼓励冰心,说她会写,让她再写。同时不停地给她发《新潮》《新青年》《转型》等十几本新杂志。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狂人日记》给了很大的震动。这时,她看课外书的兴趣突然变得更浓了。从书和报纸上,她了解了杜威和罗素,还有托尔斯泰和泰戈尔。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小说里是有哲理的,她对小说的热爱也就显著的显现出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冰心写了一部小说《两个家庭》,描写两个家庭因为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走上了两条人生道路。写完小说,我羞涩地寄给了在流芳园的表哥。
这部小说以冰心为笔名。第一,因为冰心这个字,笔画简单好写,是子婴的意思。其次,她太胆小,不敢被别人批评;冰心是个新词。当人们看到它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个词与谢婉莹有什么关系。稿件发出后,她连问的勇气都没有!然而,三天后,它居然发表了。小说发表在早报上,连载三天,署名冰心女士。冰心给报社打电话,问为什么“冰心”后面要加“Ms”。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后来冰心经常以“冰心女士”为笔名发表文章和作品。
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创作,冰心感到说不出的喜悦。表姐刘芳园试图鼓励她再做一次。冰心,满腔热情,白天上街宣传,筹款,开会;晚上一直写“问题小说”,每周都有新作出来。冰心的“问题小说”都是他身边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而你孤独无助又贫穷》,讲的是年轻人被固执的父亲囚禁,无法参加学生运动的苦恼;《秋雨秋风愁》讲的是一个有志于服务社会的女青年。中学一毕业,她就被迫嫁给一个富家子弟,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从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庄红姐姐》讲的是一个女孩,因为身为公务员的父母,每个月只能从“穷”政府拿到半个工资,又因为这个家庭重男轻女,被迫休学,抑郁而死。在这些小说中,都被赋予了灰色黑暗的结局,问题中的主角都是抑郁憔悴,郁郁寡欢,没有给他们一丝希望!当时冰心自己也想不出从死亡中活下来的办法。从那以后,谢婉莹这个名字被人遗忘了,但“冰心”却闻名于世。
关于冰心这个名字有一个“水不冻”的传说。讲的是民国时期著名小说家、《哭笑不得的婚姻》作者张恨水。他原名张辛苑,暗恋女作家冰心,以“恨水”为笔名,表达自己最后没能冻死的遗憾。
10位作家的故事:
高士奇是中国的科普作家。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装有病毒性脑炎的玻璃瓶被打碎,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残疾的魔咒。他忍受着病毒,完成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所有博士课程。
回国后,他拖着自己去延安工作。解放后,他的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非常困难。甚至他需要帮助才能睁开和闭上眼睛。但他依然以惊人的苦难精神工作,已经写了1万多字。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奋斗,奋斗是无穷的乐趣。
10位作家的故事:
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贯通中西的大学者。
1929年夏,钱钟书高中毕业,报考了当时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就在入学考试的时候,钱钟书拿到了数学试卷。数学题看起来像天书,他几乎做不出来,却要硬着头皮做几道题,也不知道对错。
名单公布的时候,钱钟书看到他数学只考了15分。根据清华大学的招生规定,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就不被录取。他数学考得太差了,应该说一点希望都没有。然而,他的语文和英语都得了满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看到钱钟书的英语和语文成绩都很优秀,远高于一般考生,于是决定打破常规,破例一次。
正是罗嘉伦的例外,成就了一代精通中西的学者。
10位作家的故事:
1928年,大散文家沈从文被时任中国书院院长的胡适聘为讲师。沈从文年仅26岁,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学历,却以优雅的散文震惊文坛,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
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了原来班上的学生,还有很多人来听课。面对坐在台下求知若渴的学生,大作家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我开始讲课,可是我准备的一节课的内容被他10分钟讲完了,离下课还远着呢!但是,他没有为了面子,满世界胡说八道。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节课,人很多。我害怕。”
于是老实的“可爱”坦白失败,引得整个大厅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胡适知道后,在评价这个讲座时,与沈从文坦诚相待,认为“成功了!”
10位作家的故事:
莫言每次从外地飞回北京,都想去女儿家看看。
我女儿的家离机场很近。有时候他应该去找她,但他不去。相反,他回到了他在市中心的家,因为他害怕出租车司机会因为路程短而不高兴。他会为了拉这么一个不怎么挣钱的短工,长时间排队等着露脸。他会一直很痛苦。所以,有两次要去女儿家的时候,他提前准备了一盒中华烟。上车后,他先把中华烟给了司机,说:“师傅先给你一盒烟,肯定不是假的。”然后告诉他去哪里。当然,司机非常高兴。他一想通了,一盒60元起的“中华烟”不要钱,就和莫言一路有说有笑。
所有和莫言有过交往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很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无论是谁,他都低调、谦逊、谨慎,甚至显得有点“软弱”。而莫言的软弱恰恰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他对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和尊重,哪怕他只是一个出租车司机。
10位作家的故事:
沃尔特·司各特,英国著名小说家,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虽然他很穷,但人们非常尊敬他。
斯科特是诚实的。他的一个朋友看他生活很困难,就帮他成立了一个出版印刷公司。但是他不擅长做生意,很快就破产了。这使得这位可怜的作家背上了6万美元的债务负担。
斯科特的朋友们讨论筹集足够的钱来帮助他还债。斯科特拒绝了,他说:“不,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还清债务。我可以失去任何东西,但我唯一不能失去的是信用。”
为了还债,他像拉板车的老黄牛一样拼命干活。他的朋友们都钦佩他的勇气,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当时很多报纸都报道了他停业的消息,有些文章充满了同情和惋惜。他把这些文章都扔进了炉子,心里对自己说:“沃尔特·司各特不需要怜悯和同情。他有宝贵的信用和战胜生活的勇气。”
之后他更加努力,学会了很多以前做不了的工作。经常一天跑好几家单位,换不同的工作,搞得人又累又黑又瘦。
有一次,他看完了斯科特写的一部小说,他的一个债主找到他说:“斯科特先生,我知道你很值得信任,但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你应该多花点时间写作,所以我决定免除你的债务。你欠我的钱不用还。”
斯科特说:“非常感谢,但我不能接受你的帮助。我不能成为一个没有信用的人。”
这件事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睡得这么踏实、安稳。我的债权人告诉我,他认为我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他说他可以免除我的债务,但我不能接受。虽然前面的路艰难而黑暗,但这让我感到光荣。为了保全名誉,我可能会死得很辛苦,但我死得很光荣。”
由于工作辛苦,斯科特一度病倒了。在病中,他常常对自己说:“我欠别人的债,我还没有还清。我必须好起来。等我挣到钱,还清了债,我就光荣而安详地死去。”
这种信念使斯科特很快从疾病中康复。两年后,他靠自己的劳动还清了债务。
洪升:清代剧作家,代表作是传奇剧《长生殿》。
孔:清代剧作家,代表作是传奇剧《桃花扇》。
蒲松龄:清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吴:清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儒林外史》。这本书由许多独立的故事组成。
曹雪芹和高鹗:清代著名小说家,以小说《红楼梦》为代表。书* * * 120遍,又叫《石头记》《金玉记》。前八十回是清代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被认为是高鹗续作。
纪昀: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以《岳薇草堂笔记》为代表。
李是晚清著名小说家,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六十倍。
吴沃瑶:晚清著名小说家。作为一部代表性的小说,《奇异的现状》见证了二十年。这本书已经写了108遍了。
刘鹗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以小说《老残游记》为代表。这本书是二十倍。
曾朴:清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孽海花》。这本书已经写了三十遍了。
黄宗羲(1610 ~ 1695),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和爱国文学家。他领导反对宦官的“复社”,招募志愿军反清。《明代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在《伊名待访录》中,提出了反对帝制的观点,体现了民主思想。
李渔(1611 ~约1680),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荷花》节选自《李代翁家族故事集》“植部”。
古(1613 ~ 1682)原名蒋,明亡后改名。他出生在江苏昆山林挺镇,绰号林挺。清初思想家、学者、爱国文学家。曾参加“复社”反宦官反清起义。《福安集》出自《林挺诗集》。
魏(1624 ~ 1681)江西宁都人,清初散文家。《大铁锤传》选自韦叔子笔记。
林嗣环,八字,清初学者,海南副使,著有《陈铁文集》。他的《口技》节选自《玉初新知秋诗序》。
方苞(1668 ~ 1749),本名高玲,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礼部右辅。论文主张“义法”,即言之有序,他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散文多为经典、序跋、书信、碑传。
吴(1701 ~ 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共有五十五章。
彭端淑(1699 ~ 1779)是清代中期的一位文学家,他学识渊博,能写诗。《为学》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子侄》。
全王祖(1705 ~ 1755),本名,人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他是清代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在经学、史学、文章方面都有建树,尤以经学为最。他是晚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胡》。《梅花岭》选自《亭集外编》。
袁枚(1716 ~ 1797)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他曾经是一个县长。辞职后,他在江宁的小仓山脚下建了一座花园,并定居下来。他被命名为苍山居士。《悼妹》选自他的《小仓山居集》,也是《随园诗》的作者。
姚鼐(1731 ~ 1815),名梦之谷,清代散文家鲍先生。安徽桐城派是继方苞、刘大奎之后的又一大家。指出文章应以“考证”和“张慈”的方法阐明儒家的“义”论,以及三者融合的古文理论。《登泰山》选自《Xi宝轩全集》,其中“雪中观日”尤其为后人所称道。
洪(1746 ~ 1809),北江阳湖(江苏)人,清代中叶学者、文学家,在经学、地理、音韵、训诂等方面均有建树。论文《治平篇》选自《洪北江全集》,提出了人口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力量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理论上值得注意的创新。
龚自珍(1792 ~ 1841),浙江仁和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深谙经学、文学、历史地理,是“现代文学派”的主要人物,近代维新运动的先驱之一。道光十九年,他在归途中写下了315首绝句,总标题为《九海杂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感受和自己的人生经历。《龚自珍全集》作者。
刘鹗(1857 ~ 1909),笔名洪都白莲生,江苏丹徒(镇江)人,晚清(近代)小说家,通晓数学、医术、水利。他曾在上海行医,等知府,弃官经商;八国联军入京后,他低价向俄军购买小米以赈济饥民,并以私卖小米罪迁居新疆。他的《老残游记》是中国现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孙文(1866 ~ 1925),又名逸仙,广东中山县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著有《孙中山全集》,共十一卷* *,正文有序言=。
吴(1866 ~ 1910)本名卧瑶,本名小云,本名蚕茧。后来,他出生在广东南海(广州)。因为他住在佛山镇,所以是晚清的小说家。《二十年见证的奇异境遇》是现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李(1867 ~ 1906)江苏武进人,晚清小说家。他的《官场现形》是现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让台湾遇见外国人》摘自该书第五十三章。
曾朴(1871 ~ 1934)是孟朴,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现代小说家,会说法语。《孽海花》是现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梁启超(1873 ~ 1929),本名卓儒,系别馆饮冰室老板,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少年中国与谭嗣同的故事》出自《饮冰室集》。
林觉民(1887 ~ 1911),福建闽侯(福州)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妻书》选自《广州三二九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