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对是严厉的。

建国以来,与宋朝的战争不断。在李元昊时期,西夏更加强大。西夏虽然人数不多,全盛时期人口也不过300万。但是西夏的制度是全民皆兵。除了女性,男性65,438+男性05-60岁都要应征入伍,以防战争。平时为民服务,战时当兵,西夏一旦发生战争可以调动几十万军队,宋朝与永乐城之战调动的军队多达50万。西夏初期的精锐部队更是让宋辽闻风丧胆。循序渐进?、?铁蝎子?到处杀害宋军。

宋初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北宋康定元年(1040),三川口之战又称兖州之战,宋军大败。康定二年(1041),宋军败于濠水川之战。北宋李青二年,1042,定川村之战,宋朝再次战败。宋以为西夏是青铜,而是国王。

无论是谁上台,宋朝的皇帝都把灭西夏当作使命。你为什么这么讨厌西夏?首先,西夏夺取了宋朝的陵州,让宋朝没有养马地,无法大力发展骑兵部队。西夏还切断了丝绸之路,中断了宋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迫使宋朝把重心放在海上,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

西夏立国,骚扰宋朝。宋朝多次出兵攻打西夏,都打不赢,人财两空,于是和西夏谈判,给钱买和平。西夏寸草不生,常年战乱对其经济打击较大,所以其乐融融。

但西夏实力恢复后,又恢复了掠夺本性,不时骚扰宋朝,索取更多利益,惹恼了宋朝。西夏第一任皇帝死后,7岁的儿子李秉昌继位,但大权掌握在他的母亲梁皇后手中。梁皇后出生在凉州的一个汉族家庭。她在位期间没有制定利国利民的政策,内部斗争不断,经济形势一片混乱。

梁皇后试图获得党项贵族的认同和支持,缓和内部的利益争夺,巩固她在党项为主体的西夏的统治地位。她极力淡化自己的汉族身份,废除汉礼,恢复党项的甜礼。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她以占领西夏重镇随州、不准宋夏私市为借口,发动了数次反宋战争。

对宋战争也加剧了西夏内部的不稳定,人民苦不堪言,经济萧条。西夏的李秉昌十六岁就该掌权,但梁皇后仍不肯放权,他和弟弟埋没并控制了西夏政权。

李炳昌想夺回自己的权利,但显然他自己做不到。西夏汉族将领李庆建议借助宋朝的力量削弱梁的势力,李炳昌派李庆与宋朝接触。不希望这样的秘密被泄露。梁太后发动政变,李清被杀,李秉昌被囚禁。皇帝下狱,西夏大乱,支持皇帝的势力忙着自保。消息传到宋朝,宋神宗喜出望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消灭西夏。

宋神宗哪里来的勇气和力量去灭西夏?要知道,宋初军事实力不弱,宋真宗和宋仁宗都灭不了西夏,只好妥协,花钱买平安。但是,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宋神宗时期。改革后,北宋经济发展好转,抵御战争的能力变强。军队也进行了一些改造,淘汰老弱病残,淘汰一些不会打仗的军官。

尤其是王安石的嘉宝法,效果非常显著。凡是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农闲时都要给一个人军训,为宋朝储备了几百万预备兵,随时可以征召。王安石还从哪里减少了宋军的数量?116.2万在哪里?沦落到?568,688?裁军的力度很大,现在也是一件大事。不仅节省了大量军费,还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有足够的战士、马匹和粮草,而且宋神宗也愿意为此付钱。他尽最大努力养马买马,壮大骑兵。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宋朝加强了边境沿线的防御设施,大大增加了战略物资、粮草和武器储备。此外,宗申还十分重视军事,积极研究兵法,命国子监修订《孙子》、《伍兹》、《六韬》、《司马法》、《三略》、《廖伟子》、《李静雯全》合称为“武学经典七书”,以供选武和教学之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保证,宗申对与西夏作战充满了信心。

宗申想征服西夏,但宰辅大臣孙谷、等人不支持。他们以为我们不要大规模用兵,只用地方部队削弱西夏,分裂其领土,以免重蹈覆辙。神不听,决定征服西夏,亲自部署指挥作战。闫妍、欢庆、靖远、河东、西河等地的50万大军奉命到袖手旁观作战,却没有警卫,由太监李习安统一协调指挥。

宗申的这一部署反映了对军事指挥官的极度不信任。在此之前,宋朝有些将领不听他的诏令,在战场上占了虚实,他很不爽。他很反感那种说要离家出走,生活不受影响的说法。因此,在这次远征中,他重用了他信任并能忠实执行他的命令的李习安、王中正和高尊玉。他们都是太监,李习安还是有一些才能的。王中正根本不懂军事,就在皇帝的宠爱下爬到了高位。高尊玉也是无能,嫉妒,不配当统帅。不得不说,宋神宗的战争人员太可怕了,这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081年,北宋西北的精英几乎都冲了出来:西河路引李习安出西河;拓路总管引兵出拓;欢庆路高马德遵谕领兵出欢庆;靖远路副总经理刘长友领兵出靖远;河东路的战略,使王中正得以率军出河东。兵士和50多万民夫的军队围攻西夏。

西夏听说宋大军要来攻,梁太后问群臣如何应对。西夏大部分将领主张积极力战,而名将尤公则认为应避开,诱敌深入,率至星州、灵州,清野断粮,断粮草。过了很长时间,宋军陷入混乱,梁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你龚的伟大。

宋军首先进攻宋军东部。闫妍路总经理为愿意投降的羌族部落播下了种子。怕耽误了圣旨到来之前的时间,就派兵去接应投降的西夏部落。西夏骑兵攻植西夏兵1000余人,首战大败西夏骑兵。这种果断的行动使宗申再次感到不安。不听指挥不得擅自行动,命令第五路军将统一行动情况分别向李习安、王中正、高尊玉报告。

王中正虽然控制了宦官,但对他极为反感,更谈不上与他合作。9月,米脂城被围,西夏援军8万赶到,部队遭到伏击。西夏军被切成三段,首尾不能相顾。宋军从两座山的高处冲下来,杀死了西夏人。西夏兵的尸体散落在几十个山谷里,银水河被染红了。这次战役,西夏阵亡五千多人,宋军缴获战马五千多匹,牛、羊、草、畜甲数万件。宗申很高兴,派宦官奖励他,并解除了王中正的职务。

宗申为什么要罢免王中正?王中正的所作所为简直可笑。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王中正率军出征,吹嘘自己是皇帝亲征,士兵六万,民夫六万(110000)。走了几里路后,他在白色的草坪上扎营,并很快告诉宗申,他已经进入了西夏羌贼。

远征20多天,65438+万大军只杀了30多西夏人,粮草告罄。当他们看到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没能和皇帝交差。王中正背了杀梁的黑锅,到宜州去屠杀城内居民五百多人。成千上万的人正在耗尽食物和草。他派兵挖了藏在西夏的粮窖,却一粒也没捞到。

王中正率领65438+万余人的军队,绕过宋夏边境,没有粮食就跑回了宋境内。我非常生气,宋神宗不停地咒骂,这让他丢尽了脸。只是他不会打架。他不敢打西夏。他只骂交通部门的官员,催粮。运送粮食的士兵和民夫冻死在路边,他的一些士兵已经不耐烦了,像野兽一样分享他们的肉。

这一次,王中正完全可以将自己展现在众人面前,深入敌后领地,在不找向导、不派侦探调查敌情的情况下,漫无目的地寻找敌人。他胆小如鼠,为了防止西夏人进攻他的住所。晚上二更,让军队不要再烧火,谁敢碰明火就杀无赦。许多士兵只能吃生米,这使他们感到不安。连军队里的驴叫都不敢,怕暴露给西夏人。

最后王中正一路没打一场像样的仗。他用完了食物和草。十余万大军不战而败。2万多士兵死亡,1.3万多民夫死亡,剩下4000匹马。只有两三千头驴没回来。估计都被宰了吃掉了。我非常生气,宗申只是解雇了他。

种在东路的9.3万大军攻占了鄞州、石州、周霞等地,却赶不上粮草。再加上一路饥寒交迫,全军覆没。非战斗人员高达三分之二,撤退时只剩下三万人。

东路军被裁撤。中线靖远路副总经理刘昌佐,骁勇善战,率五万大军进磨脐关。战争中,夏国祥梁毅埋葬了65438+万兵马,斩首3000余人,活捉西夏首领和军队20余人,攻占明沙州,获得西夏粮食储备百万石。刘昌佐率军敢打敢拼,很快杀到了陵州城下。行进的速度让西夏措手不及,此时凌州的城门还没有关闭。

刘昌友正要攻城,却接到高尊玉暂缓攻城的命令,说西夏人已经和谈,要等到他的军队到来。刘昌友想尽全力拿下陵州,却被高尊玉逼得走投无路。而高尊玉还是皇亲国戚,他是武烈王高琼的孙子,他的侄女是的高太后,所以他的地位非常显赫。

刘昌佐只能委屈服从命令。高尊玉出于嫉妒,拒绝让刘昌佐攻城。这个知名度小。眼看着刘长佐会一路大展拳脚,一路作为领导却没有任何建树。如果刘昌佐再攻下灵州,他的脸面何在?他想把这个功劳占为己有,但他没想到,正是因为他狭隘的无能,才导致了整个远征西夏的失利。

刘昌佐停下来等待高尊玉大军的到来,西夏陵州守军得以喘息,赢得了充足的准备时间。西夏援军也来到了凌州。

高尊玉率领范汉步骑八万七千人,民夫九万五千人,来到陵州城下。西夏假装和谈,其实是在拖延时间,做各方面的守城准备。宋军等了五天,错过了进攻的最佳时机。刘昌佐建议攻打西夏军集结在陵州外围的东关镇渡口,摧毁陵州外围的据点。敌人援军失去支援,灵州成了一座孤城,粮草耗尽。

但高尊玉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缺少攻城器械。他命令军士用负土筑城,包围灵州18天,毫无进展。对于攻城任务,高尊玉只让本部兵马攻城,以此来为自己邀功,刘昌友部义愤填膺。

刘长佐以大局为重,把一路缴获的战利品呈献给他,他却认为这是一种羞辱。一气之下,他让刘昌佐交出兵权,让姚林接班,但姚林坚决不肯罢休。面对这样一个不讲道理、心胸狭隘的将军,刘长佐也是气得恶心。

宋军无法攻城,天气转冷,粮草被西夏断绝,西夏设防。宋军无法在现场获得食物,雨下得很大,士兵们又冷又饿,士气低落。此时西夏方面使出致命一招,梁皇后下令开挖七条运河,洪水淹没了。七渠离地十余尺,与黄河相连,川流不息的黄河水倾泻而下,令灵州城成为汪洋。宋军赶紧撤退了。只有一万三千人逃离了宋军,无数人被冻死和淹死。高尊玉撤退的时候还不忘坑刘昌佐,让他断后,把战败的责任都推到刘昌佐身上。

秦军第七军和西线司令李习安率领的吐蕃兵共3万,共计65438+万兵力。他们攻克了兰州,烧毁了西夏南部谋回宫的寺庙和图书馆,攻占了山谷(今甘肃榆中县),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打败了夏军的统一军,活捉了三个首领,斩首二十多个首领,杀死了二千多名西夏兵。

虽然探险有功劳,但李习安缺乏大局观念。宗申命他火速去救灵州,与欢庆、靖远一起拿下灵州。他忙着在兰州建帅府,对加固灵州毫无兴趣。在宋神宗的严厉斥责下,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营救灵州。途中遇到西夏人,慢慢停下,还没到灵州,高尊玉和刘昌佐。

自此,声势浩大的五路军征讨西夏战役彻底失败,军民损失40多万人。他们大多死于冻死、饿死、精疲力尽和溺水等非战斗减员。战场上是一片凄惨的景象。宋代诗人张顺民参加过西征,写过西征诗,见证了战争的残酷。青铜峡威州路,十天参军九天不归。尸骨如萧萧雪,不去望乡台。?

第五路军征服西夏失败的原因有几个:

其中之一是宋神宗择人不当,托付非人,不需要精通军务,优先考虑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事将领。相反,他选择了自己的喜好,起用自己信任的宦官李习安和王中正作为主要指挥官,即使王中正没有军事经验,也只听他的。中道领袖高尊玉,嫉贤妒能。宗申的母亲皇太后曾劝宗申说,他的叔叔心胸狭窄,不允许别人比他获得更多的荣誉。当这条路的领导者是不合适的。宗申拒绝听从,让高尊玉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第二,没有统帅,五军各自为战,不仅不配合,还互相制约。虽然诸神让李习安控制了道路,但是并没有真正的五军统帅,而李习安也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没有大局观,只想自己建功立业。其实真正的统帅是上帝本人。说到底还是重文轻武的体制问题,怕武将们拼命盖主。宋朝也不是没有名将和大臣。会在外面,你的生活不受影响吗?皇帝不敢用。其实并无统帅,由枢密副使孙谷出征前劝诸神。全副武装就成功了,没有护卫就乱了。五路夏伐失败后,宋神宗后悔没有听孙谷的劝告。

第三,宋神宗的个人指挥毫无意义。宋神宗虽然学过兵法,但也是纸上谈兵,在地图上指挥作战就可以了。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古代通讯落后,无法实时掌控局势。他的一些诏令在发布到前线时就已经过时了。虽然宋军规模庞大,大部分是步兵,行动缓慢,辎重众多,而西夏骑兵则行动迅速,迂回迂回于宋军第五路军,准备击败宋军而撤军,但宋军赶不上,又找不到西夏的主力会战,所以只能被动。第五路军攻占了西夏的一些城市。西夏虽然损失很大,但是西夏的主力部队,尤其是三十万骑兵,损失微乎其微。

第四,后勤准备不足也是夏战失败的最重要原因。西线除秦七军和率领的三万吐蕃兵获得大量粮食,暂时没有被后勤粮草短缺所困。其他四军都因粮草耗尽而直接或间接战败。虽然战前宋朝做了很多准备,但是光是民夫就招募了20多万人参军。

西征之旅艰难险阻,穿越崇山峻岭、戈壁沙漠,行程数百里。运输又大又笨重的壕沟非常困难。雪在结冰,寒冷的天气折磨着西征的军队。士兵和民夫大大减少,许多人倒在路上,大量民夫逃亡。宋朝廷只能不断补充人力运粮,但还是缺钱,甚至无奈之下,招募妇女运粮。

天气就更不用说了,西夏把宋军引诱到星州、灵州腹地,采取清场政策,让宋军无法就地获得粮食。利用机动性优越的骑兵部队切断宋军的补给线,几十万军队在贫瘠的西北就地收粮完全行不通,只好撤退。仅凭这一条,就注定了宋军不能迅速消灭西夏,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可见,宋书密的副使孙谷坚决不同意大规模西征,却劝宗申采取分裂蚕食西夏、压缩西夏生存空间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打了败仗,自然要怪。1082正月,宋神宗下令追究相关当事人责任。高尊玉被贬为永琏勇团的副使,安置在此州。不再任用,钟友、刘长佐、王中正被降职。王中正率领数十万大军在西夏四处流窜,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就,还犯下了滔天大罪。与西夏军队没有一场像样的战斗,但宋军有超过30,000名平民工人伤亡。关白吐星能淹死他,所以对宗申的处罚只是降级。

对于李习安,虽然保住了本部兵马,但枢密使孙谷认为,李习安未能按时在陵州与欢庆、靖远路、二路军会师,依法应斩;李习安冷落神教,说他为兰州、徽州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西夏兵的拦截,没能按时到达灵州。出于各种原因,神教偏袒李习安,宣告他无罪。

刘昌佐是这几路最委屈的,受高尊玉牵连。刘昌佐成了替罪羊,被降了三级。甚至他的士兵也很不服气。通过各种渠道,回应他们西征途中的战功。经过调查,宗申发现刘昌佐确实有突出的功勋,他自己也冤枉了别人。于是命嘎恩补发刘昌佐磨肚脐关隘有功的士兵。刘昌佐也被平反,恢复了原职,并下令靖远路镇荣、定川等四次。

此战之后,宗申终于明白,与强大的西夏骑兵作战,深入敌后,并非良策。用城堡的战术层层推进,一点点挤压西夏的势力范围,才是上策,于是他在靖远和欢庆大量建筑,建了十几座城堡逼近西夏的灵州,从而压制西夏。永乐城虽然惨败,但最终在宋哲宗时期,名将张坤将这一战术发扬光大,大败西夏50万大军,这是宋朝以40万军民伤亡换来的沉重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