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朱耷、吴昌硕的代表作有哪些?他们的共同风格是什么?
中国明代(1368-1644)时期,艺术处于向古人学习与创新碰撞的特殊阶段。水墨写意发展很快,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写意很受欢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的技术不断更新。徐渭以其独特的才华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写意大师。
徐渭天生狂放不羁,却在书画、诗歌、戏剧等方面成就斐然。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奔放、不拘小节、简洁凝练,墨多溅少,设色少,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淋漓尽致。他还将浑厚的笔法融入画中,书画相得益彰,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相似与相异之间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独树一帜。他的花鸟画不受各派之长,变化大胆,创意极大。他的写意,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都是一笔一画,一切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于作品中的四季花木,画家运用钩、点、溅、兰等多种笔墨形式,刻画出婀娜多姿的牡丹、秀美的紫薇、疏竹、孤傲的霜菊、清丽的寒梅神韵,分别舒展九尺、五尺。他的墨葡萄,一串串果实倒挂,鲜嫩,形象生动。郁郁葱葱的树叶用大块水墨制成,风格疏朗,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写意花卉的风格。莫云以其丰富的运动轨迹和浓淡、笔触、大小、干湿、疏密各不相同的各种笔触,都具有刺激笔触和急书的即兴性和不重复,表现出中国绘画中最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不是一般的对物体的描述,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包含了某种内在的气质和精神,进而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徐渭画中的南瓜、菊花,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磅礴,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控制了笔墨,轻重、明暗、疏密、干涩变化很大。在墨法中,既有随机渗透的墨晕,也有适当控制的浓淡。虽然徐渭自称“戏擦”,但他还是用写意的手法生动地传达了花果的不同性质和韵致。它的梧桐图,只有一小部分是泼墨画的,让人联想到参天的梧桐。正如翁方纲所说:“纸不过一尺,树不过百尺。你为什么穿这绿色的森林?”。我怕我会自大到半夜被酒歌嘘。徐渭以其细腻的笔触,在相似与相异之间为欣赏者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审美世界。
书里有画,画里有书。
徐渭是书法家。在绘画上,他把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入到画中,让人觉得他的泼墨写意简直就是一种豪爽苍劲的书法。正如张岱所说:“今天青藤的画,光怪陆离,充满了朝气和神韵,与他们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以前人们称拓本诗,其中有画,有拓本画,有画中有诗;我指的是常青藤的书,里面有画,常青藤的画,画里有书。”(陶安孟頫)他的《墨葡萄图》中,墨的浓淡表现了树叶的肌理,诗的字体结构和行距不规则,像藤蔓一样在空中自由伸展,书画浑然一体。徐渭的书法造诣很高,跌宕起伏的笔法促成了绘画艺术的巧妙变化,如画墨莲、葡萄,奔放不羁,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很难做到。徐渭曾经做了一幅梅花芭蕉叶图,把梅花和芭蕉放在一起,并在图上写道:“芭蕉带梅花,这是王维的画”,显示了徐渭和王维在某些构图上的源流关系。当然,王维的《雪中芭蕉图》突出了一种禅机,即雪的冰冷和芭蕉的空灵构成了画面的宗教细节,而徐渭对这类画面的组合,则突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主体解放。徐渭的书画方法极其娴熟精深,题跋如泼墨写意画,奔放传神;他的泼墨写意,融合了精于笔墨的笔法,妙趣横生。
像个男人一样画画。
徐渭总是过着放荡的生活,对权力不感兴趣。当现在的世界有谁来要画,需要徐渭资金短缺的时候,如果有人来要画,瞬间就能拿到。如果他包里不缺钱,那你给再多,也难得画一张图——真的是气质。徐渭的孤独,真的可以用他自己的诗《墨葡萄上的诗》来概括:
半辈子落魄成了安翁,自习在晚风中呼啸。
笔底珍珠无处可卖,却被扔进野藤。
徐渭一生坎坷,晚年凄凄惨惨戚戚,形影不离。他把自己的悲痛和愤懑投入笔端,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震惊世界的著名水墨画。他作品中的墨竹,枝轻叶厚,笔法漫不经心。竹枝苍劲有力,竹叶动情垂下。虽属竹枝,却高贵清爽。这是画家高尚品格和绝世独立人格的光辉写照。他的泼墨牡丹,不局限于牡丹的富贵飘逸的特点,色彩艳丽。但他经常用水墨来画,刻意改变它的性质。其目的是赋予牡丹典雅脱俗的风格和魅力。所谓“国色未饰,胭脂空媚人。”
朱耷和朱耷的绘画在东方,特别是在日本备受推崇,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鸟图、睡鸭图、猫石杂花图,以及荷塘戏中的鸟、对仗题花、鱼与鸭、莲鱼乐、杂花、柳中鸟浴、莲与雁、鱼游大石、双鹰、古美、墨松等。书法方面,有《兰亭序》、《临江叙四屏》以及名家书法帖、草书诗等卷轴,均为国内外博物馆、庭院所珍藏。八大山人的书画中很少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经看不到了。
近几年艺术品投资市场拍卖部分八大山人作品;
《歌山杂辑》,2008年,由西陵出版社拍卖,成交价2352万元。风格特色《江上花》部分
八大山人以绘画为中心,在书法、诗词跋、篆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他以水墨写意著称,擅长泼墨,尤其是花鸟画,美在人间。
在创作中,他自然、简洁、瑰丽、新颖,创造了一种宽广、垂直的风格。300年来,所有的大写意画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清代张庚评价他的画达到了“拙规于乡,轻研于画”的境界。他在绘画上崇尚“节约”,有时在一张大纸上只画一只鸟或一块石头,只画几笔,表情完美。他的书法风格刚健流畅。篆刻形式简单而独特。
在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朱耷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他的花鸟画,五代远居徐希,宋代文人画家朱兰墨美,也受到明代梁麟、吕纪、鲁直的技法影响,尤其推崇青藤柏杨的粗放画风。他的山水画远达南朝,又师从董、居、米芾、倪、黄、董其昌。在书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自汉魏晋唐以来,刻意写下各种书法帖,尤以王羲之为最。
睡鸭地图
总的来说,朱耷绘画艺术的特点是以形传情,以形取神;笔墨古朴清淡,用笔奔放;布局稀疏,意境空荡;充满活力和气势。他的形式和技巧是他真实感情的最好表达。笔法奔放,不构成法,苍劲秀丽,有逸,构图不全但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在于数量和大小,而在于布局中的位置和气势。以及是否运用的及时、出奇、巧妙。这是他的“三赢”法。如果画的布局有缺点,有时会用书和云来填充其意义。八大山人会写诗,书法精湛,所以即使他的画不多,有了他的诗,意境就足了,他的画让人觉得小而多,这就是艺术上的匠心。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制为董其昌,用黄、倪瓒、董其昌画山水。但是,没有优雅、平和、干净、飘逸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孤独与苍凉,在苍凉的境界中透露出一种浓烈而淳朴的气息,反映出他孤独而愤怒的心情和坚毅的性格。他的墨和董其昌的不一样,董其昌的淡墨可以滋润明杰,八大山人的干磨可以滋润明杰。所以画的都是“奔放”,八大山人和别人不一样,都是“滋润”,八大山人和别人不一样。一个画家的艺术表现可以不同于前人,但也是落后于他人的。他的花鸟画特别突出,最有个性。他的画大多是抒情的,用象征的手段表达意义,把形象人格化,寄托感情。在清初革新与保守的交锋中,八大山人在维新派“画四大僧”中扮演了突出的角色。[编辑此段]成就影响“鹭石图”
八大上有一首题诗,说“再无墨点多泪点,山河依旧是老山老水。乱世横流,椰树留香,林文好。”第一句“墨多泪少”,孔子道出了实情,最简洁地陈述了自己绘画的艺术特点和寄托的思想感情。只有沿着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陌生和晦涩中有痛苦
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他的绘画不能像其他画家那样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他晦涩难懂的诗歌和奇特的变形画来表现。比如他画的鱼和鸟,只有寥寥几笔,或舒展,或收紧,似是而非。尤其是那双眼睛,有时候是椭圆形的,不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鱼和鸟的眼睛。生活中,鱼和鸟的眼睛都是圆的,眼球中间不会转动。八鱼八鸟的眼球可以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盯着人看。他画的岩石不像一般画家画的。它们又脏又圆,又大又小,头重脚轻。他可以把它们放在任何他想放的地方,不管它们是否稳定。他画的树又老又干,只有几根枝叶,森林里几万棵树都挑不出这样的树。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令人咋舌,苍凉。如果有这样的地方,我想不会有人来这里定居。
还有,他画的诗,签名,印章都很奇怪。比如他自称“八大山人”,很多人都有解释,学者至今仍有不同说法。他有一枚刻有印章的印章。有人说它是由“八大山人”四个字组成的,也有人持谨慎态度,称之为“木屐形印章”,因为它的形状像一只木屐。至于他画的诗,很多句子更是莫名其妙。
但是,八大明确告诉我们:“乱世横流,才会留下椰子树让林文去琢磨。”他还说,“人们想看图片的时候就能看懂。”他真的希望人们能理解他画中的含义。所以很多学者经过仔细研究,从他的画和文字中发现了很多真实的消息。比如他有一种书法风格,长期以来被称为龟形书法风格,因为形状特别像乌龟。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由“三月十九”四个字组成的,恰好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标志着明朝的灭亡。那么这幅画,也是纪念国殇的意思。
莲花鱼音乐地图
康熙二十一年,他画了一幅《古美》,画中树干中空,树根裸露,几根光秃秃的椰子树枝,点缀着几朵花,像是饱经风霜的雷电幸存者。上面刻着三首诗。第一条写着:“分梅花与吴道长,相亲。山之南南北,老烧鱼扫尘。”“梅花道士”指元代画家真武,自称“梅花道士”。盒子里的字显然是当时或者后来的藏家为了避免文字狱的灾难而故意抠出来的。不难猜测,这个字要么是“胡”,要么是“鲁”。清朝满人是中原的缔造者,最忌讳这两个字。要扫除“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中的“陈虎”,八大山人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清复辟思想。第二首诗写道:“钱拿回来也不是一天的事。没有土地变瘦变胖。梅花画中,思维简单,一个和尚怎么会选魏?”这首诗里有两个典故。首先,郑思肖,一个死于元初的画家,在南宋灭亡后隐居在武侠。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土地被抢了,你不知道吗?”二是殷遗民,伯夷、舒淇,周灭殷后耻于不吃,隐居在首阳山,摘魏而食,直至饿死。原来顾美的八大画都是露的,不画坡土。它们模仿郑思肖画兰花的意图,暗示土地被清朝掠夺。作为明朝宗室的后代,他出家为僧,就像伯夷和舒淇蔡威首阳山一样,拒绝臣服于新王朝。国破家亡,兴国无望,使他不得不“苦尽泪下千分”。
《题画诗八首》是解开他画意的钥匙,但它们晦涩难懂,令人费解,许多学者都花了很大力气去解释它们。比如康熙二十三年写的《甲子花鸟书》(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中,第七页描绘一只八哥站在枯枝上,诗中写道:“翠鸟唤我弟,我弟已变。八哥会说三种语言,很少有鹧鸪南飞。”这首诗的含义,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教授经过考证和经典诠释后总结说:“此诗和此画是对‘郭’(指出)之死的嘲讽,忠臣难得如鹧鸪之热切惜南。”也就是说,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民族毁灭和死亡的情感表达之外,有时也指一些具体的东西。《卦岳图》也是一部意味深长的作品。诗题后,他记载“八月十五夜,我已画得”。面对天上的圆月,和天下家家户户一起吃月饼,他的心被触动了,那么他的“收入”是多少呢?画上的诗句写着:“看饼的一面,当满月在西瓜上。各指月饼,驴年熟。”有人说,吃月饼的习俗来源于反清义军传递起义信号的民间故事,说八大盼着这一天。然而,什么时候会是(驴年)?“驴年是马月”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远方没有固定的时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八大的心就不仅仅是国破家亡的痛了。
吴昌硕十几岁时,受父亲影响,酷爱写书和印刷。他的楷书,开始学严,接着是钟院长;李殊研究中国石雕;研究篆书的,最初受到邓、赵等人的影响,后来在《石鼓》的写作中又有所融合。沙孟海点评:吴先生极力避免“执迷不悟”“抓心烂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字的风格混为一谈,所以比赵高明很多。吴昌硕行书受黄庭坚、王铎笔法影响较大,黄道周笔法受贝贝笔法、用印、用笔影响较大。
他的篆刻始于“浙派”,后专攻汉印,并受到邓、、赵等人的影响。成为一代宗师。他的画跌宕起伏,善于留白,或者对角线,构图中有很强的体量感。他的篆书个性很强,篆书中的字充满了笔意,刀融于笔。因此,他的篆刻往往表现出雄与媚、拙与简、丑与美、古与今、变与正的特点。在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丁仪,下取秦汉,创造性地将宋倩、吴孚的切冲与钝角的刻刀结合起来。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美中见活力,在流畅中见厚朴,往往在不经意间见功力。
▲版画作品
寿山老坑雕狮扣用色巧,人间做事,古往今来读书,学有福报,黑青田,一月安东岭,湖州安吉县,泰山残石楼,梅洞生园丁,竹洞更长,暴风书,千寻竹画室等吴昌硕在绘画生涯中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较大。因其书法篆刻功底深厚,将书法篆刻、刀法、构图、体态等融入绘画,形成了充满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生命的力量在于我能用写作的方法来绘画。”他经常用毛笔写梅兰,用野草做葡萄。我们制作的花木、花石,笔法豪放,透纸背,纵横无拘,气势磅礴,布局新颖,构图近乎白描,偏爱采用“之”“女”的格局,或斜斜,虚实结合,主题突出。喜欢赵的色彩,我喜欢使用丰富和对比强烈的颜色,尤其是西方的红色,强烈和明亮的颜色。当时的著名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用石鼓文的篆刻作画惊叹不已,预言他将成为绘画的中流砥柱。吴昌硕手书《曹篆书》作画;台词功力极深。虽然从物象绘画的角度来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并不丰富实用,但正是因为抛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进入了“意”的殿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代中国画坛的“写意”表达。
吴昌硕绘画的题材以花卉为主,学画较晚。他只会画40岁以后的人。前期师从任艺,后师从赵画法,并拜师徐渭、、扬州八怪等画法,受益匪浅。他很爱梅花,经常用梅花作画,用的是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他既有墨梅,又有红梅,红梅的画水分和色彩恰到好处。它红紫相间,笔墨流畅,情趣盎然。曾经有一首“苦铁路人相知”的诗,借梅花表达自己愤世嫉俗的心情。我也喜欢做兰花。为了突出兰花干净孤独的性格,我喜欢用浓墨或淡墨、篆书笔法作画,刚劲有力。用淡墨轻画竹竿,用浓墨画树叶,疏密多变,或配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菊花也是他经常画的题材。他画菊花,配以岩石,或插以瘦高的古瓶,与菊花的情况相匹配。菊花多为黄色,或黑菊花、红菊花。墨菊以焦墨作画,菊花叶大量飞溅,浓淡不一,层次分明。到了晚年,他画的牡丹更多了,开得烂漫,鲜艳的胭脂红,含有更多的水分,再与茂密的枝叶对比,显得生机勃勃。荷花、水仙花、松柏和柏树也是经常被画的主题。笋、菜、葫芦、南瓜、桃、枇杷、石榴等蔬果也一一绘成,充满生活气息。作品用色用墨,苍劲有力,再加上题写在画上的真正有趣的诗句和洒脱的书法,并加盖简单的印章,使诗画印融为一炉,对现代花鸟画影响很大(见彩图《清代供图》(清代))。
▲绘画作品
天竺花、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十二屏花、梅花、四屏花、牡丹、石兰图、绿松石图、花、紫藤图、杂画册(其中之一)两张红梅图、玫瑰、芦苇、橘子图、秋天图、三千年结果、人、三千年结果之桃、长生不老、石梅、石竹、宋梅图、岁月寒、桃果、瓜果。【编辑此段】书法生涯吴昌硕楷书,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开始研究颜,隶书研究汉代石刻,篆书研究和吴昌硕的行书,黄庭坚和王铎的书体。今天研究吴昌硕篆刻的人很多。从1898开始,日本篆刻家川井向吴昌硕求教,介绍到日本篆刻界,影响很大。
在吴昌硕的书法创作中,篆书和草书无疑是中流砥柱,但吴昌硕对隶书的研究由来已久。他年轻时曾研究过汉碑,如张迁碑、嵩山石刻、张公房碑等。,同时,他又受到邓、、等人的影响。他的笔法和杨建山的相似。他三十五岁时,写了一部隶书。吴昌硕晚年写的隶书变长了,走的是竖排的趋势。比如这幅《冯珏说寿,雅吟吹笙》,浑厚饱满,从一些线条看,有篆书的痕迹。可以说,此时的吴昌硕早已将篆书和隶书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吴昌硕的楷书在汉代随处可见,如《汉书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中年以后,我看了许多石刻的原作和拓本,选择了石鼓文作为主要的临摹对象。几十年来,反复学习,不想满足于模仿弟子,求形。我参与了秦权的题词,琅琊台的刻石,泰山的刻石等字,所以我的《石鼓文》简洁苍劲,新颖别致。60岁以后的书特别精,成熟精到,刚柔并济。我喜欢在石鼓字集里写对联。晚年以篆书为草书,苍劲豪放。
▲书法作品
石鼓文附近
2008年,佳士得拍卖《绝美风光·美丽花鸟》,成交价3426万元。
《鲁氏图》,2008年在北京万隆拍卖,成交价3300万。
瓶菊图,2008年,中国嘉德拍卖成交,成交价365,438+0.36万元(不含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