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星雾

十二生肖的起源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集《诗经》。《诗经·潇雅车公篇》云:“吉日午时,我马不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湖北出土的数千枚竹简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是十二生肖。

文献记载黄帝时代有十二地支,与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和十二星座都代表了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份和节日。殷商时期发明了A、B、C、D等十种文字。后来学命理的人称之为天干,与地支结合使用,如甲子、娥冤等,用来计算年、月、日、时。

据传说,这是东方朔在汉代的想法,以十二种动物代替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的季节。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明确的《燕都篇》记载。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字。按生肖计算年份也始于东汉。至于为什么选择十二种动物作为符号,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在古代,所有的部落都会选择一种他们特别害怕或者喜爱的动物,并以它的图案作为他们部落的标志。

也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最早出现在写作的时候。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小时。同时,他们观看天象时,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活动情况来确定生肖。

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是老鼠趁着夜深人静频繁活动的时间,被称为“老鼠”。

凌晨一点到三点,很丑。牛习惯晚上吃草,农民经常晚上很晚起来喂牛,所以被称为“丑牛”。

从凌晨三点到五点,它属于印石。这个时候,白天卧,晚上走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在此时听到虎啸,故称“银虎”。

早上五点到七点,是石矛,天刚蒙蒙亮,兔子就从窝里出来,喜欢吃带着晨露的草,所以叫“毛兔”。

早上7点到9点是早晨,一般这个时候容易起雾。据说龙Xi在云端漫步,也值初升的太阳,故称“辰龙”。

上午9点到11点,是第四个小时,雾气散去,阳光明媚,蛇从洞里出来觅食,伪装成“蛇”。

十一点到中午一点,是中午。在古代,野马是不被人类驯服的。每当中午时分,它们就跑来跑去,嘶鸣不已,因此被称为“午马”。

下午一点到三点,不合时宜。有的地方叫“羊出坡”,意思是说这是放羊的好时机,所以叫“不放羊”。

下午三点至五点,属于申论时间,太阳西下,此时猴子喜欢啼叫,故称“申论猴”。

下午五点到七点,是酉时。太阳下山,鸡在窝前旋转,故称“酉鸡”。

晚上7点到9点,是一天辛苦工作后准备休息的时间。狗趴在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所以叫“狗”。

晚上9点到11点属于海,夜深人静时能听到猪拱的声音,所以叫“海猪”。

就这样,一天中的时间是用动物来安排的:老鼠、丑牛、银虎、毛兔、陈龙、四叔、午马、羊、猴、酉鸡、狗、海猪。后来,人们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年份,黄道十二宫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