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聚奎中学校园环境

聚奎校区是重庆乃至全国最完善的森林学校,拥有近200株国家保护树木。校园内独具特色的大小黑石、数不清的古树名木、名花异草、珍禽异鸟、70多处名人墨石雕刻、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聚奎书院”、明代四川主庙、陈独秀最后一次演讲的鹤年堂等。,与满山的水池、小桥、纪念碑、亭台楼阁都很和谐。珍贵而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黑石山聚奎校区,风景秀丽,川东闻名。《辞海》、《中国名胜古迹词典》和美国旅游地图上都有记载。

明代的四川主寺和宝峰寺就建在这片山林之上,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宗教寺庙园林。香火虽盛,却不为外界所知。清朝乾隆年间,一些文士开始欣赏这里的美景,留下了“汉沽”、“第一观”等题字。清末白沙镇发展迅速,成为四川四大镇之一,激发了人们发展文化教育的需求。于是,这里茂密的丛林和奇特的黑石吸引了有识之士的目光,被认为是读书胜地。他们立志在此求学,历尽千辛万苦,创办聚奎书院,发展成为后来的聚奎学堂。

黑石山开学后,成为校园,学校开始栽培花木,挖塘建亭,修建山路,进行园林建设。随着聚奎名气的增长,各地学者增多,黑石的风光也逐渐为世人所知。1912 10 10月,吴被任命为中央政府宣传大使,访问了四川和白沙。校友吴(1910毕业),周游全国后,盛赞聚奎校区,说“就同校而言,没有比这更好的风景了。”他还说:“山河之胜,在于川内诸校。一首诗有趣,最吸引人。”校友周开清(1919毕业)在1970台湾省写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段话,说“一点也不夸张”。校友肖翔、邓、吴、、邓绍勤、康与黑石聚奎校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去世后按遗愿葬于此。

百年来,聚奎校区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在1919之后的几年里,贵州军队控制了江津的政局,任意更换校长,造成学校的混乱局面。1921二月,杨雪原被任命为校长。上任后立即以各种借口砍伐山坡上的大量树木,保护学校森林就是其中之一。杨因为重庆校友会的债务被迫下台。后来军阀混战,四乡土匪趁机崛起。为了避免混乱,聚奎在1922年初搬到了白沙镇。贵州军第一营长驻黑石山。他们肆意破坏学校花园,大部分原有的古树都在此时被砍伐。

1926年初,聚奎迁回黑石山后,邓鹤年和邓集资巨资重修园林。两年来,发动师生种植了七八千株红枯植物和香樟、梅花、魏紫等几千株杂树,特别是菊花。菊花聚会年年在秋季举行,校庆、亲切会或作物展也同时举行。这期间还修建了石桌、亭台、水池,镌刻在悬崖上,为园林增添人文色彩。经过十年的努力,除了原来参天的老树,群山周围的森林变得非常茂密。在函谷关下,几百株魏紫和几百株梅花(其中有几株绿粤和帝子相当珍贵)成了森林,格外引人注目。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央图书馆、民族编辑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迁至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成立。川东师范大学、民族十七中等21所中小学师生已达万人,来黑石山游玩的人数大增。陈独秀、、梁漱溟、程希孟、等都曾在此下榻,、蒋、、谢朓初、曹铸、李经农、、、佘雪曼等也经常来此参观。冯玉祥、魏、等许多名人也曾游览过这里,并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对黑石山的景观给予了高度评价。浙江桂(中央图书馆馆长,后赴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称赞“群峰美,水木美”。安徽景程(中央大学教授)称赞“黑石盘错,古木参天,鸟鸣,此也。”湖南省的周光武(武汉大学教授、聚奎前校长)也写道:“是山,奇石不对。古木参天,松树因风而空。其他藓类适云根,草色侵人,鸟语满耳。你画一座山,就不会得到人的帮助。”女词人唐圭璋在《小兴安岭小西沙》中写过一段“魏紫红冉冉一路,黄橙橙垂千里”的描写。作家李曾说:“我应朋友之邀来白沙看梅花。听说有300个”(后来留在白沙,在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学校虽逐渐衰落,但校园风貌一直保持相对完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县人民政府一直关心黑石山风景园林的保护。成渝铁路1950修建时,相关工程单位派人上山砍树做枕木。县令王昭闻讯,立即骑马前去制止。1958钢铁冶炼期间,附近有区、乡,100多人上山准备伐木炼铁。县委书记凌立即下令不动一棵树或一块石头,黑石山花园得以保存。

文革开始后,校园里的文物和树木也遭到了灭顶之灾。“破四旧”时期,学校教职员工集中学习和工作,学校负责日常事务的一般工作人员留守,雇人凿除了几乎所有的石刻(只有几处隐蔽处的碑文幸存下来没有被发现)。由于学校长期无人管理的混乱状态,有人趁机偷走了林木明,除了参天的石树,损失了将近一半。边界上大多是松柏。开花树木的损失尤为严重,梅林和魏紫的森林已被卷走。一些风景石也被挖走了。赤亭学校大楼也成了一片废墟。只有自然特征仍被大量保留。

1980后,县政府开始重视黑石山景观的保护、恢复和发展。县长宋正琦把这项工作作为任期内的重要事务之一,县纪委副主任程志明(18届校友)为此全力以赴。1981年5月,县计委召开黑石山园林景观保护与恢复座谈会。5月24日,县政府发布保护通知,开始划拨专项资金对九曲池进行培育修复。1982,县政府又发了两次通知。保护黑石山鸟类,禁止在黑石山采石。后来,县计委召开了几次座谈会,就建设进程达成一致。县城建局拟定了黑石山建设总体规划,拨款修建了饮水思源池、鹰嘴亭、花园、奇胜亭和黑石山门。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年年拨款。再加上学校自筹资金,建起了图书馆楼、教学楼、宿舍、道路和一些景点,聚奎校区焕然一新。政府和学校还邀请书法家侯、徐伯坚、毛峰、、肖家辉,以及校友邓绍勤、等来校著书,对原有碑文进行补充,新书部分内容刻在摩崖上。学校还在1984举办了春节书画展。因此,黑石山的风景文物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每年春节、五一、国庆前后,黑石山都是游人如织,除了县城外,大多来自重庆、永川、合江等地的学校、厂矿、团体。省内外领导、、安发孝、黄、丁、,地方领导白兰芳、王昭、孟广汉、刘文泉、孙同川先后来此参观访问,王启立、钟殿文、梁尚全等一批文教界知名人士也先后来此参观访问,并留下诗词。

从1981开始,中国国家广播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多次播放关于黑石山风景的文章。1984期间,市电教中心来山拍摄电视片《黑石风光》,四川日报、重庆日报、文摘周刊、南京周末、四川画报等十余家报纸发表了数十篇关于聚奎和黑石山的文章。

抗战时期,曾多次在聚奎讲学的香港谢尔曼艺术文学院院长佘雪曼教授,了解到黑石山近况,为《问梅亭》题写了书匾,并于1984年4月,在他70岁生日之际,亲笔题写了《黑石山诗画札记》一书,印了许多册,将此书法佳作回赠给每一位过生日的朋友和弟子。

广大校友对校园的感情更深了,来信询问的络绎不绝,很多关于黑石山的文章都是校友写的。在台湾省就读的校友虽然远离大陆,但也非常依恋校园。1978校友曹中岳撰写《缅怀我的母校——聚奎中学》一文,1986校友边伯礼撰写《缅怀黑石山》一文,均发表在《台湾省联谊》杂志上。自台湾省开放探亲以来,已有10多位校友返校,包括曹仲岳、何振池、边伯礼、张志军、李森农等。

1990年7月30日下午4点,校园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风暴。最大风速10级以上,毁坏树木63株,毁坏幼树、竹子、花卉2000余株。建筑物和其他建筑设施也遭受了相当大的破坏。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副市长肖祖秀、县长康都迅速前来视察,市县下拨5.9万元支持。附近的糖厂、水电厂、油毡厂等单位也立即给予人力、物力上的帮助。经过救援,除了受损的树木,校园基本保持完好,短时间内无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