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正门有多大?
故宫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面积72万㎡。有980间房子,包括8704个房间。周围有10m高的围墙和52m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都有城门,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在专供游人参观。城中宫殿建筑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排列。红墙黄瓦,彩楼雕梁,金碧辉煌。大厅和露台错落有致,富丽堂皇。傍晚时分,宛如人间仙境。城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两侧是文华殿、武英殿。是皇帝召开朝廷会议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以干青宫、交泰宫、坤宁宫三宫,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东侧有奉贤寺和黄济寺,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和慈宁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玉清宫、中华宫等。前后宫殿总面积为163000㎡。整组宫殿布局严谨有序,每一寸砖瓦都遵循封建等级礼仪制度,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人不能也不敢再进一步。从神武门方向看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现在称为紫禁城,过去的意思是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其中太和殿最高最辉煌,皇帝登基、婚礼、册封、御前、出征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故宫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有两座建于明朝的紫禁城,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南京。【编辑此段】故宫名字的由来故宫的名字来源于紫薇星祭坛的比喻。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经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壁、二十八星座和其他星座。三墙包括太尉苑、紫微苑、天师苑。紫薇苑在三元的中间。中国古代天文学根据对太空中天体的长期观测,认为魏紫星位于天空正中,位置永恒,因此成为代表天帝的星座。这是天帝的住所。所以说天帝住的天宫就是紫宫。而禁,则更好理解,意思是皇宫是皇家的大本营,其他人不得来此。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以为是真正的龙帝。而他们居住的宫殿被比作天空中的紫色宫殿。他们也希望能住在紫宫,以德治国,四面归化,从四面八方来到韩国,达到维持长期统治的目的。明清皇帝出于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考虑自身的安全,修建宫殿,既雄伟壮观,又戒备森严。这座城市不仅到处是宫殿和亭台楼阁,而且被一座10多米高的城墙和一条52米宽的护城河所包围。而且前哨多,安全性高。不用说,一般人欣赏阳台和凉亭是绝对不允许的,哪怕离得很近也不行。明朝皇帝及其家人居住的皇宫,除了侍奉他们的宫女、太监和侍卫,只有被召见的官员和特权人员才能进入。这是一个外人不能越界的地方。所以明代的皇宫既是紫宫,又是禁地,所以被称为紫禁城。[编辑此段]故宫的建筑格局北京故宫占地724250平方米,还不算护城河和城墙的绿化带。宫殿建筑总面积为16.3万m2。故宫是一座长方形的城市,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它被一堵高度超过10米的墙包围着。城墙外周长3428米,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保护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两侧各有一个城门,南面是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城墙的四个角上有四个设计精美的角楼。紫禁城里的宫殿都是木结构,黄色琉璃瓦屋顶,蓝白相间的石头底座,装饰着灿烂的彩画。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雄伟、宏大、庄严、和谐的形式,可以说是世界罕见。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收藏,是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的帝王宫殿一样,故宫的整体规划和建筑形式完全服从和体现了古代宗法制度的要求,凸显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北京故宫建于永乐五年(1404 ~ 1424),建于永乐十五至十八年。整个建设工程由陈贵侯爵一手打造,具体负责的是策划者吴忠。从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开始,明成祖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工匠,招募20万至30万民工和军工。14年后,建造了这组宏伟的宫殿。清代使用后,只进行了部分改建和重建,整体布局基本保持不变。故宫位于首都北京市中心,中轴线穿过皇城中心,即穿过故宫的三大殿和后三宫。故宫的正门是南午门,又称“五峰塔”。午门是宫城最高的大门,大赦、献囚等重大仪式都在午门举行。其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故宫作为明清宫城,有外院和内院两个宫殿。位于紫禁城的前面。外院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侧的厅堂、走廊组成。外院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所有重大的国家活动和各种仪式都在外朝举行。故宫是皇帝的皇后居住的地方,包括干青宫、交泰宫、坤宁宫、御花园和两侧的六个宫殿。故宫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面),包括干青宫、交泰宫和坤宁宫。这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在这组宫殿的两侧,是居住用的六宫,宁寿宫和慈宁宫。和分布在皇宫各处的四座皇家园林。宫城也有皇家值班室和一些服务建筑,还有太监和女仆居住的矮房,位于宫城正门和天安门广场之间,宫庭建在御道两侧。屋外,祠堂在东,国坛在西。宫城北面的景山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太和门,建于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改称“太和门”。它位于三米高的石头住友馆的一楼。它有九个房间宽,四个房间深,高23.8米。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顶是重檐和小山的形式。门前有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太和门两侧是昭德门和镇都门。院内东西有协和、西河、二号门。所有的门都是相通的,东北角和西北角都有专门的建筑。所有这些门、建筑、卧室的规模和体积都比太和门小,这让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上显得鹤立鸡群。进入太和门后,是一个更大的院落。东西宽仍有200米,南北深约190米,足以容纳一万人的仪仗队。广亭内有三个大厅: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代称为奉天殿、盖华殿和神审殿,嘉靖年间更名为黄济殿、中济殿和建济殿)。太和殿俗称“金殿”,是明清北京宫城最高的建筑,包括三层住友楼,高35.05米,吻总高37.44米。每层都是住友的形式,四周是白玉石栏杆,上面有预期的柱头,下面有断头,每个柱头都有装饰。其厅堂宽十一间,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木神庙。殿顶重檐,即殷商“四重屋”,为“至尊”。牛角和水桶在屋顶上跳跃的数量也最多;御道和栏杆上的雕塑,大厅里的彩画,藻井的图案,都用了代表皇权的龙凤主题,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展示出日规,贾梁,铜龟,平台上的铜鹤。寺庙中的金色漆雕龙“宝座”是皇权专制的象征。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基典礼、庆祝和接受文武官员祝贺的地方。如果一个将军奉命出征,也会被印在太和殿。在明代,宫廷考试和元旦宴会也在太殿举行。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一座建筑,平面呈方形,深三间,宽三间,四周有长廊,占地580平方米。屋顶是一个单檐,尖,青铜轮胎镀金屋顶,这是皇帝休息和实践礼仪时,他去太和殿。中和殿后面的保和殿,是皇帝每年除夕设宴招待外国王公大臣的地方。清朝时,这里是举行宫廷考试的地方。故宫的正门叫干青门,它的前面是一个平坦的庭院,俗称横街。横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的北面,走下三层桥台就可以到达横街,所以这里是外院和内院的交接部分。干青门位于横街北部,中心朝南。它是一个五开间、单檐、依山而建的屋顶,屋顶下有一个白石平台。干青门的规格略低于三大殿正门太和门。大门两侧有玻璃装饰的八字形影壁。这对影壁是砖砌的,红墙上有琉璃檐,下有琉璃须弥座,墙的中央和四角也用琉璃瓦装饰。干青宫干青宫是最后三个宫殿的主殿。在明朝和清朝初期,干青宫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卧室。它在皇宫的前面,高20米,有一个宽的九开间,双檐屋顶和两个小大厅,昭仁厅和弘德厅,相互连接。两端之间的大殿是一个大殿,可以与泰殿和坤宁宫相通。除了皇帝的住所,他还经常在这里召见朝廷官员,宣读奏章,处理政务,甚至在庙里会见外国使节。干青宫是皇宫的主殿。大殿中间有一个宝座,里面有一块“正大光明”的牌匾。两端都有温暖的亭子。干青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朝康熙以前,这里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清朝雍正以后,皇帝移至养心殿,但仍在此阅报、奏报、任命官员、召见臣下。交泰殿位于干青宫和坤宁宫之间,寓意“天地和谐,安康幸福”。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它是一座方形的寺庙,有四个角,一个镀金的宝顶和龙凤装饰。在明清时期,这个大厅是女王庆祝生日的地方。清朝所谓的皇后亲蚕仪式,需要检查仪式的准备工作。这里还收藏有清代的“包Xi”印章。坤宁宫坤宁宫位于干青宫的北面,也是一座大殿,宽九间,重檐屋顶。它是明朝和清朝早期皇后居住的主要宫殿。清朝顺业年间,根据满族的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主要将宫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沿墙加了一个圆形炕,室内放了一口大锅。在坤宁宫的东部,修建了皇帝的婚房,入口改在东边。有双喜临门的宫灯,红底双喜临门的金色影壁,北墙上有一张龙凤床,床前挂着绣有百子的彩色薄纱。养心殿位于皇宫西侧,是一个独立的庭院,南北长63米,东西宽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前厅宽三间,深三间,正殿宽七间,深三间。从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在此居住,进行日常活动。在故宫的东半部和北半部,有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宁寿宫建筑群。明代,这里也有一组建筑群,但规模不是很大;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这里修建了宁寿宫,作为皇帝的养老之所。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建筑群,分为前宫和后寝两部分。后半部分可分为三个区域,中路为居住区,东路为娱乐区,西路为花园区。整个建筑群被高墙包围,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独立区域。宁寿宫建筑群的正门是御门,前面有一个横院。左右两侧有西秦门和界清门,南面有影壁与御门相对,形成前面的广万。黄济门是由彩色玻璃墙外的形式,三个门挂在第七层的莲花柱。三扇门的屋檐上有琉璃瓦,屋檐下有水桶和横梁,横梁上有彩色玻璃制成的旋转彩画,门上有石制须弥座,门前放有四个水缸。整个大门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在黄济门的南面,有一面琉璃影壁,影壁上有九条龙,俗称九龙壁。进了御门,就来到了宁寿门前的院子。院子很宽,周围种着松树,以示对太上皇的特殊用途。宁清门位于庭院北面的中央。它有一个宽阔的五开间、单檐的山形屋顶,下面有一个白色的基座。基座前有三级台阶。中史是御道。大门东西两侧呈八字形有影壁,左右两侧有两只鎏金铜狮。整个大门在形状和规模上与后三宫的干青门非常相似。[编辑此段]历史沿革故宫始建于明初永乐五年(1407)。明清两代,尤其是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乾隆年间的重修和增建,最终使故宫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故宫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国五千年建筑文化的丰厚积淀。明代北京建筑的四个时期——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在永乐四年(1406)修建了北京宫。此后,建筑工程一直持续进行,直到明朝末年。除了一般的维护,从工程量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永乐开拓时期。这一时期结合都城建设,将元朝老城整体南推,完成了北京城墙的修建,从而确定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因为故宫是吸收了明初凤阳和南京的宫殿建筑经验而建的,所以布局更加完整。宫城南北分前后,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一排,东西六宫,呈星拱月之势,基本按照李周等传统文献中的城市规则进行规划。现存的故宫基本保持了永乐时期铺设的平面格局。第二,正统完成期。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个朝代,是明朝建国后初步稳定繁荣的时期。国家财力物力相对雄厚,先后完成了北京主要寺庙和皇家园林的修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镇登基后的第一项主要任务是修建紫禁城,该工程始于东正教元年(1436),完成于东正教十年(1446)。第三,嘉靖扩张时期。明朝此时商业资本主义发达,北京前三门外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嘉靖二十三年(1544),为防御而建南外罗城。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然是首推故宫三大殿。这个朝代火灾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火,导致“三堂十五门皆灾”,不得不陆续重建。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才重修。其间,由于万寿宫重建,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滞。第四,明末衰落期。从万历到明末,衰落迹象日益明显,政府无力进行大规模建设。万历三大殿又发生了一次火灾,但重建在18年被搁置,工程历时12年,直到天启才完工。【编辑本段】建筑法式建筑法式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在标准化、定型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特殊体系。北宋崇宁二年(1103),建筑法式是关于宫殿、寺庙、衙门、宅邸的设计、建造、所用材料的规范。据此,近代建筑史家将古建筑各部分及其构件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和做法要求简称为“法”。故宫的建筑风格是在继承传统的标准化和定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工程惯例》,将法国对宫殿建筑修缮的要求进一步制度化。明清宫殿建筑风格较之以往更加完整、细致、实用,对场地布局、桥台栏杆、大木架、屋顶风格、墙体造型、内外装饰、油画等诸多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建筑风格的制度化一方面标志着建筑体系的高度成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强项目管理,但另一方面也有僵化的趋势,极大地限制了建筑设计师的创造力。【编辑本段】建筑技术明清时期,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设计施工高度标准化、定型化,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也方便了施工和资金的管理。清代宫殿的修缮由内务部会同工业部负责。内务部有一个建筑司,负责故宫的修缮。施工部有“样品室”和“计算室”,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热样”和估算工程量。雍正十二年(1734),工部公布《工程惯例》,作为寺庙、宫殿、仓库、城墙、庙宇、宫殿的建筑设计、施工和工程量核算的准则。房屋建筑专业有十一个专业,大概有二十个工种,分工明确,部门不同。主要有木、瓦、石、装帧、土、画、彩画、裱糊八个专业。各专业相互配合,确保工程质量。到了明清时期,砖和釉料构件的产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宫殿建筑一般采用琉璃瓦屋顶,重要厅堂采用砖砌地面,建筑装饰极为豪华。[编辑此段]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故宫建筑的对称布局、庭院组合、空间布局、单体建筑、建筑装饰、室内外陈设、屋顶形式、建筑色彩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故宫不仅在整体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上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建筑色彩的应用上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故宫的色彩设计中广泛运用了对比法,产生了极其明亮、瑰丽的整体色彩效果。当人们穿过天安门广场和午门进入宫城时,沿途蓝天与黄瓦、青绿色的画与朱红色的门窗、白色的裙楼与深色的地面形成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宫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严格遵循上述整体效果,其他区域则根据建筑功能和周边环境灵活处理。如外朝东路的文远亭屋顶用黑色琉璃瓦装饰,门窗、柱子也是绿色的,与庭院中堆放的石头、花木共同构成了文人园林的静谧建筑环境。御花园、乾隆花园等帝王宫殿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其中的色彩应用相对自由、多样。故宫建筑的色彩处理不仅涉及到大规模的操作,还涉及到细节的推敲。以故宫为例,绿彩画、斗笠、朱红檐柱、檐下门窗形成冷暖、明暗对比的整体效果。而每斗之间的垫和上下额头之间的垫都是红色,檐柱上挂的对联以蓝色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对比色互相渗透的局面。对比色在主色调中所占比例较小,并不破坏整体色彩效果,而是起到协调平衡的作用。金色装饰的大量使用也使得两种对比色调之间的过渡不那么生硬。比如额头的蓝绿色彩绘中,经常使用金龙图案;朱红的门窗用金箔装饰裙边和中心,边框用金线标出。此外,黑白的巧妙运用和“中间色”的手法,对故宫色彩细节的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的室内色彩大多是根据其功能来处理的。在中轴线上,主楼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厅内的天花板和横梁都涂上了蓝绿两色,门窗用红金装饰,用浓墨重彩衬托出庄严豪华的气氛。但在皇太后休息的寝宫(气),颜色处理就完全不一样了。门、窗、扇、天花板通常保持木材的自然颜色,内墙为白色粉墙或粘贴白纸。装饰品的风格和色彩倾向于素雅,整体基调倾向于室内红木家具和陈设的平和宁静。向故宫致敬;山不高,名下有仙;水不深,龙将跨批;吞山河的中华民族,有一批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拼搏进取,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奇迹和辉煌,描绘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华文明。以此向祖国和伟大的中华民族致敬,希望这群人继续团结奋斗,为祖国和我们中华民族再创辉煌。【编辑此段】越南顺化宫除了中国的故宫,越南古都顺化还有一座故宫,就是越南的顺化宫。顺化故宫是越南最后一个王朝——新阮朝的宫殿,建于1802年至1945年。在阮王朝灭亡的143年期间,这里一直是皇室的住所。顺化故宫仿照北京故宫,外面有护城河。宫殿有四个门,正门和午门。像故宫的午门,有双扇门。宫殿的四个大门中,只有午门有塔。仿照北京的紫禁城,故宫建了三个大厅:太和殿,文明殿和秦征殿。宫内重要的宫殿、亭台楼阁、午门塔,顶部都用琉璃瓦装饰,十分华丽。宫殿里的许多宫殿在战争中被毁,但它们都被重建了。宫内有皇帝处理政务的秦征殿、干城殿、皇后居住的昆泰宫、太子居住的光明殿和妃嫔居住的顺慧院。宫殿的花园和河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宫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