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发现教学盲区?

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入职期间主要关注教学技能和教学任务,而不能关注学生。因此,新教师容易陷入过度讲解和教学盲区两大误区,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两大误区,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避免。

第一,?新老师避免了过度讲解的误区。

1.解释过度及其危害

有些新老师误以为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老师把教的东西讲的全面、透彻、清晰,于是不加选择的全面讲解给学生听,生怕有任何遗漏,生怕有些知识点讲解的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听不懂,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及时、适当、适度的讲解是必要的,但如果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超过一定限度,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权利和机会,就会陷入“过度讲解”的误区,比如在讲授“3的倍数的特征”时,老师先问学生:“个位数是3的倍数,比如13、16、19,它们是3的倍数吗?”“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只看一位吗?”然后老师问:“我们把这些数字的所有位数加起来,看看它们的和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总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计算时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本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测验证,然后总结规律的过程,完全由老师的过度引导来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批评过这种现象:“那些认为教学内容越清晰明了,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知识面就会越强的老师,都大错特错了。“过度解释的危害是用实例证明的。他谈到了一位被视为数学专家的初级女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算术题的条件,他们往往会提前准备图表,甚至会把一些题中涉及的对象带到课堂上。但是到了五年级,让老师们震惊的是,这个老师教的学生根本不会解数学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整整四年的时间里,孩子们应该解决的问题都被这位老师搞定了,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学会积极思考。“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透彻、清晰,很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往往会养成乐此不疲、不动脑筋的习惯。他们只记住现成的结论,不独立思考,严重阻碍了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相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求知的乐趣,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释过剩的原因分析和预防策略。

过度讲解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对重难点没有把握,对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没有概念,所以往往“照本宣科”;第二个原因是不太了解学生,不能以学生为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学生,为了学生。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知之甚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缺乏准确的评估。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不知道这个不知道那个,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导致教学中的过度质疑、过度帮助和包办代替。

所以,防止过度解释,首先教师要善于偷懒,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知识,给学生一个暂时的知识空白,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似乎只有一扇通向无尽的科学世界的窗户被微微打开,有些东西被故意留了下来。”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探索知识的空间,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正如特级教师钱寿旺所说:“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多的活动空间,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多的体验成功的快感,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并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探索的,老师永远不会代替;老师从不暗示学生能独立发现什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放弃讲解,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淆的地方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引导,防止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的负迁移,造成“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第二,要明确怎么说话。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即使讲解也不是“中心化”的,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习情况,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如“教师要对新的知识点进行‘阐述’;“探索规律,教师要‘领课’;思维受阻时老师要‘说话’;发散思维老师要‘扩课’。”比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难点就是利用“化曲线为直线”的方法来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师要用演示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细绳把圆绕起来,然后拉直,用直尺测量绳子,从而体验“化曲线为直线”的过程,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引导学生测量、计算、比较,最后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最后,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尤其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人教版的数学教材提供的很多信息都包含了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多推敲,仔细琢磨。理解插图的作用,根据教学参考书揭示文字和旁注。一般来说,揭示语和旁注用于揭示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清主次,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指导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而插图则通过物化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更加具体,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对教师突破难点起到提示和示范的作用。

第二,?新教师避免教学盲区的误区

1.教学盲点和危险

新老师也容易陷入教学盲区的误区。教学盲点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但教师无意忽视。老师忽略了讲解的重点、难点和重点,没有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时,他们要么避重就轻,使学生无法抓住重点,真正理解难点。比如在教授不同分母的加减法时,老师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不同分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很难理解不同分母的分数不能直接加减,只能通过分数后才能加减,却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索,使之清晰。对于正确计算“总分”和理解算术“分数单位”的关键点,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没有必要复习和解释,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新旧知识衔接上的问题而无法正确计算不同分母的加减法(比如不会“总分”),很多学生即使能完成相应的习题也只是机械地套用算法,没有真正理解算术,而只是知道为什么。这样就很难实现新课程倡导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更不用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

2.教学盲点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造成“教学盲区”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但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总是有利于教学,它还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新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结构化。他们对所教的学科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熟悉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他们总觉得要教的内容很简单,所以想当然的认为有些知识不需要深入讲解就能被学生理解,所以有些知识在教学中很容易被他们忽略。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仍然不足以让他们建立自己独立的知识库,因为大量知识的连接、提取和应用已经变得近乎直观,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是他们知识库的组成部分。教学盲区的第二个原因是教师“学生意识”的缺失。教师的学科知识对教学是否有负面影响,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学生意识。“学生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相信并体验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如果教师缺乏学生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巨大差异,没有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仍然以“学科专家”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判断知识的难度,就会被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所蒙蔽,就会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后果就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往往被高估。我们看不到学生在学习知识中遇到的困难,也无法预见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偏见和误解。因此,老师需要花时间讲解或引导学生操作、观察、猜测、思考的难题就会被老师忽略,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学盲区”。

新教师避免教学盲区的关键是强化学生意识。

首先,新老师要“心中有人”,心中有学生。要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其次,新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新教师不能以知识的权威自居。他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可能产生的误解和偏见,从而确定哪些内容需要老师讲解,哪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实践和探索得出结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老师备课的时候,课本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唯一的知识来源。真正能掌控教学过程的大师,是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