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骨文?
1899,一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大地震”,将全球文化人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成堆的龟甲和牛肩胛骨上刻着奇怪的文字。《无字》讲述了一个消失太久的历史故事...
甲骨文是刻在龟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文琪”或“殷墟”。大部分内容是占卜记录,写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即从商朝后半期盘庚迁殷开始,到结束,期间273年。是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挖出来的。光绪二十五年,被古董商带到北京,被在国子监担任祭酒的王判定为殷商遗物。并被批准为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从1899开始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界公认最早认识和收藏它的是山东浮山人王·。山东烟台王纪念馆馆长吕主编了《甲骨文之父?在《王》一文中,对殷墟甲骨文的发掘与发现、王殉难后甲骨文的传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生前在其著作《再论甲骨卜辞的发现》中,引用了大量的事实依据和详实的材料,对王首次发现甲骨卜辞作出了结论性的总结:“在甲骨卜辞发展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说,甲骨卜辞——殷墟,最早是在1899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被确认和发现的。与王同时的,还有来自天津的孟和王翔。
1910年,罗振玉在《殷商贞卜考证序》中说:“光绪已下海(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唐阳发现古龟甲兽骨,上面有铭文,是王在浮山所获。我等不及要见他们了。
1917年,王国维在他代替姬佛所写的《延寿堂藏殷墟人物》序中说:“光绪满爱,宋为水啮。土人有龟甲牛骨,上面有古文字。估计游客会带他们去首都。
1923有一篇容庚发表的文章(国立北京大学汉学季刊第一卷第4号),说:“甲骨文字发源于河南安阳县西北的一个小村庄,三面东西,四面环水,差不多就是《史记》?《羽书》中所谓的“洹水南音遗址”和《张德正史》中所谓的“何家贾城”,也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民国十三年前)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它的文字刻在龟甲的骨头上,由鉴定家带到京城,在王出售。“总而言之;王被公认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历史上的王?在托多斯,我读到“只有殷代先民有书记载”,但在春秋末期,孔子谈到古代礼仪制度时,感叹“殷礼仪不足”,文献不足。那么殷代的教规是什么样的呢?他们都去哪里了?带着这样的疑问,王研究了收藏的甲骨。很快就确定了甲骨上的铭文真的是文字,商代占卜用的甲骨,商代的档案,殷商人的经典书籍。王身后的甲骨卜辞,大部分都到了刘鹗手里,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他曾因《老残游记》而出名。刘鹗学精算、水利、医术,曾在上海行医。后来弃医从商,却极力投奔墓志铭家吴大成。光绪十四年(1888),郑州黄河决口。刘鹗在河流治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当发现王的甲骨卜辞时,他正在北京等候知府。作为吴大淆的学生,他对金石学有所涉猎,因此他与王的关系非常密切,成为亲密的朋友。王还没来得及把搜集到的甲骨文资料汇总成书,就在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为国捐躯了。当时王家把王的甲骨文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
刘鹗本人收藏了大量的甲骨文。先是一个商人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曾经的“齐鲁赵魏故里”游历,收集了3000件左右。另外他儿子去河南买甲骨文,也就五千块。甲骨文的确认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不仅为中国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和金石学、书法艺术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王不仅是甲骨文确认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甲骨文研究史上的开创者。王这个名字将永远令人难忘!正是他的真知灼见,让甲骨文重见天日。王虽然没有留下关于他所发现和获得的甲骨文的理论文字。但历史是忠实的法官,会记录下这位英雄的足迹。
甲骨文的发现奠定了王甲骨文之父的历史地位。
第二,甲骨文的书法
殷墟的甲骨文是用小刀和毛笔写的。从出土的甲骨来看,当时已经有毛笔和朱墨,还有石臼和砚盘调和朱墨。墨书中的“祭祀”二字可以在一件陶器中找到,侯家庄1001号墓中也有一块竹书石碑。朱书的写法也常见于甲骨背面,甲骨卜辞中有一些甲骨文没有刻在朱书上或只刻了一半在书背上。说明现存的殷代毛笔和颜料。特别是有的龟甲壳,大字填墨,小字填墨,朱墨相映,鲜艳夺目。这一迹象绝非偶然,我们可以一窥殷书法家朴素的审美篆刻技艺。甲骨文中有单刀、双刀、多刀、刀、凿。有的是雕刻后刮掉,有的是刮掉后重新雕刻。有些是用红色或墨水画在一块甲骨上的。有些大事记是镶嵌绿松石的,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屠牛骨》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虎骨铭》,本来是镶嵌绿松石的,现在大部分都被去掉了。然而,黄浚旧集《殷琦一村》中记载的“正午白色收获”的片段,在镶嵌其上的绿松石中清晰可见。这些文字华丽优美,真的是非常精美的艺术结构。
研究甲骨文和书法,甲骨文中的三个重要发现和三个重要地方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1936年殷墟发掘的YH127号坑中所藏的17096片甲骨(占上世纪发现的15万片的十分之一以上)在安阳出土,运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中三分之二在南京室内剥离出土。这一发现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有300个版本的铭文。其中有一只来自马来半岛的大海龟,长44,宽35厘米。它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乌龟。董作斌先生、胡厚宣先生带领技术人员认真剥制、整理、记录。
1973殷墟考古发掘的甲骨文共有5335处,其中甲骨5260处,贾布75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甲骨文发现的最多的一次。这次发掘多来自殷代坑穴和文化层,并有陶器保存,对甲骨文断代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甲骨中出土的甲骨文占绝大多数,贾布仅占甲骨总数的1.4%。在甲骨中,有数百块巨大的、基本完整的牛肩胛骨,这是前所未有的。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研究武定时期甲骨文书法的特点提供了大量新颖的材料。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侧的H3甲骨坑共出土甲骨1583片。这个坑的甲骨多为大型甲骨,其中完整甲骨755块,特别是有铭文的完整甲骨300多块,占全部甲骨的50%以上。这是继1936、1973小屯南甲骨文之后,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华东H3甲骨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甲骨文断代的研究,学术界都采用董作斌《甲骨文断代个案研究》所列的五阶段法和十项标准。有些学者在确定一块甲骨的年代时,往往根据字体来划分阶段,并将甲骨上的文字与董作斌制定的甲骨文《干支五阶段沿革》中的字体进行比较。由于甲骨出土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董作斌《甲骨文断代一例》中的一些标准已不能满足新出土甲骨断代的需要。学者们认为,甲骨文的年代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区分甲骨文出土的地层、坑和陶器上的不同组别甲骨文,对研究那些更早的甲骨文尤为重要。注意甲骨文的内容(标题、贞节、类别、字体。例子等。),综合分析,以董作斌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案”这一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在新问题、新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判断。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久的将来,仍会有更新的出土资料出现在人们面前。
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山东人王在北京发现,并在南京研究(特别是1936 YH127号坑和17096片甲骨),成为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圣地。甲骨文书法创始于罗振玉、董作宾,正是罗振玉的创立和董作宾的实践,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从实际意义上说,现代甲骨文书法史是由两位大师开创的,导致了今天这样的书法创作格局。
65438年至003年的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在中国书法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其意义是承上启下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是由甲骨文形成的,而最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瑰宝是甲骨文。这无疑给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