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的孤独前辈
关于独孤战败最详细、最可靠的“文献记录”是他自己在“剑冢”上的碑文。
根据这份“文献记载”,我们知道独孤一生中用过五把不同的剑,分别是无名剑、魏紫软剑、玄铁重剑、木剑甚至无剑。其实这五种剑代表了孤剑学习的五种不同境界,我们不妨在这里分别命名为:剑级、软剑级、重剑级、木剑级、无剑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剑的水平”。
《独孤九剑》显然属于这个级别的武学,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铁重剑是无法施展《独孤九剑》的。孤剑墓碑文中,对无名剑有如下评语:“凶、强、无敌,用于弱冠前与和硕抗衡。”
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冕,“弱冠前”指二十岁之前。很难想象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能自创“独孤九剑”般的剑法。即使把创作时间推迟到“软剑班”阶段,即30岁之前,也仍然不合理。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应该知道,《独孤九剑》是一部极其复杂完善的武术体系结构,包括总诀、断剑、断刀、断掌等等。作为个人,要打造这样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需要极其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无论如何,一个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像张三丰这样的武术奇才,都要等到百岁以后才能自创太极剑和太极传(这是一套刚柔并济的武术体系,相当完备,前无古人,不愧为一代宗师)。相比之下,杨过三十多岁创作的《销魂掌》只是一个大杂烩,毫无体系可言。
不难断言,《独孤九剑》是独孤家最有可能的武学,就像慕容的《给他一条路》和大理国的《一阳指》、《六脉神剑》一样,从剑术的名称来看更有可能是一门武学。独孤很幸运的出生在这个武侠世家,所以不到二十岁就学会了这个传家宝,能够“与和硕一较高下”。
不过,毕竟独孤战的失利自有其优势。二十岁时进入剑术第二境界“软剑级别”。
关于这把软剑,独孤求败的碑文颇耐人寻味:“魏紫软剑三十岁前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
表面看来,怪软剑的“不祥”和“弃之”真不如师父。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合理性。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弃剑而去软剑的原因。
众所周知,《独孤九剑》是一种很容易达到“不动”状态的剑法,但是达到“不动”状态后会怎么样呢?在令狐冲学习《独孤九剑》之前,他问了冯清扬一个原创的问题:如果敌我双方都达到了“不动”的状态会怎么样?
显然,冯清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了不让晚辈的孩子为难,他用一句“当今世界,这样的大师很难找”敷衍搪塞了一下(这位师叔显然很不负责任:P)。就因为这句话,令狐冲日后吃了不少苦头,在与东方不败的一战中差点丢了性命。独孤当时显然想到了这个问题,自然,他也想到了一个直白的答案:“没有比,最快者胜。”(令狐冲在与东方不败的一战中吃了不少苦头,正是因为他的对手速度太快。)也就不难理解独孤战为什么选择软剑败了。软剑的优势在于轻巧快捷,可以让它比对手更快。
然而,凡事有利有弊。剑太快时,往往难以自如收发。一开始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剑术已经渐渐进入了魔道(大概是因为江湖人称他为“剑魔”),直到“误伤义人”的“恶性事故”发生。
书中虽没有详细记载如何“误伤义人”,但据其结果(即使独孤求败,将“魏紫软剑”定义为不明之物,“弃之于深谷”,从而开创“重剑”新境界),与“软剑”剑术无法收发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独孤“弃魏紫软剑”的举动,其实代表了独孤放弃“软剑班”武学弯路,另起炉灶的决心,颇有点“感觉今天对,昨天不对”的意味。而且把“误伤义人”直直地写在剑墓上,是人所不能及的,可见其坦荡荡,光明磊落。
(题外话:很有可能是在这期间将《独孤九剑》传给了“义人”的后人,让这套剑法日后能传给冯清扬,但杨过看到的剑墓中并没有剑谱的记载。)在放弃了“软剑班”这一错误的剑法后,他终于领悟到了“以拙胜巧,以轻制重”的剑法智慧,从而对自己的祖传剑法进行了第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之所以称之为“实质性突破”,是因为“不动”作为独孤家祖传剑法的最高境界,已经成为重剑新境界中的一个基础。
《射雕英雄传》中杨过初练玄铁重剑有如下一段描述:“练了几天剑,杨过背重剑的手没有以前那么重了,击、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时也越来越觉得以前学的剑术太复杂,太纯熟。我想起青石上留下的‘重剑无锋,大技无功’八个大字,境界远胜天下所有最精妙的剑法。他一边和神鹰搏斗,一边默念着剑的阉割回路,但他觉得越是普通的剑,对方越难抵挡。比如剑是直的,只要刚劲有力,远比玉女剑之类的妙剑招式厉害。”
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所谓“剑越普通,对方越难抵挡”,其实是杨过轻佻性格的“不招”境界的自然体现(依笔者之见,杨过的性格极不适合练重剑级别的剑法,而如果郭靖还是少年,对武功的理解也远不止杨过), 他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被神雕催练剑法,几天就能达到“不动”的境界。 (确切地说,杨过终其一生都未能达到武术观念中“不动”的境界,但他在使用黑铁剑时却很自然地将“不动”运用到了实践中。)这就是“重剑”剑法的奇妙之处。
“重剑无锋,大乔不功。四十岁之前,我就靠它横行天下。”这句充满自信与豪气的铭文,说明了在壮年时,创立了“重剑级”剑法,在当时天下无敌。
然而,学无止境,孤独求败开始寻求自我超越。“过了四十岁,不留名于物,可以当剑。”就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关于如何用木剑打重剑,曾引起杨过如下思考:“黑铁剑重近70斤,这种轻木剑能以轻制重,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剑法精湛,以慢打;一、内力充沛,有强有弱。”
这两种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巧剑术,快攻慢攻”倒退到了“剑类”“软剑类”的水平,不予考虑;而“内力充沛,以强凌弱”只适用于重剑类。如果敌我双方都是“孤注一掷”,这样竞争的话,就是“孤注一掷”让木剑输了,所以没有“木剑胜重剑”这回事。
杨过显然是按照后一种方法练的,所以他虽然把木剑练得很优雅,但成绩也仅限于“重剑班”。这一点在他与金轮王的决战中得到了证明。当时他空手与金轮王作战,试图救郭襄。显然他处于劣势,于是他开始后悔没有带他的暗铁剑。可见他当时的武功还是需要暗铁剑的帮助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所以还是属于“重剑级”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木剑级”呢?百年后,另一位武术大师张三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极剑法是“以柔为刚”,“以我为钝,以无锋为挡”。在武当山上,当张无忌与木剑对质方东柏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髓。但是,张无忌的武功修养并没有达到“木剑”的程度。他和杨过一样,在别人的指导下把这些高深的武功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所以会被波斯明教的“浪漫使者”用一些奇怪的方式打败。独孤在潮中练剑时曾试图败下阵来。面对大海无穷的力量,他终于悟出了“柔中有刚”的道理。用木剑对抗黑铁剑,这样木剑人只要不直走到黑铁剑面前就可以用它战斗。时间久了,制造暗铁剑的人必然会失去真正的实力。在这个时候,那些制造木剑的人一定会赢。木剑就是这样赢重剑的。于是乎,孤求败就达到了“不留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境界。
神雕师跟随独孤很久,虽然知道怎么练,却不会说话,只好把杨过拉到海边,让他自己体会。可惜杨过悟性差。他只知道靠蛮力打浪。虽然他的内力加强了很多,但是武功修炼却没有什么进步。难怪他从未达到“木剑”的水平。
最后独孤求败提到“从此精耕细作,逐渐进步到无剑不如有剑的境界。”这所谓的“无剑不如有剑”不难理解,但指的是“无形的冲击波”。
剑术练到这种程度,和上述水平相比,一个不准确的比喻,可以看作是洋枪洋炮和冷兵器的区别。而且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与段誉的“六脉神剑”不同。第一,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是自创的,与段誉自学地图的“六脉神剑”相比,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其次,“六脉神剑”还是有剑招的,而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显然是没有招数的,竞争也不一样。
可见独孤战败的真正高明之处在于他深不可测的武功修为。如果说《天巴龙布》中的无名老僧是金功中内功最深厚的人,那么如果说武功修炼最多的,那一定是独孤求败了。杨过和令狐冲只是学了他们的九根牛一毛,足以在武林中独树一帜,足见所谓“唉!可惜英雄无奈,长剑空空!“在这样的时候,这绝不是虚张声势。
孤败:当时是一个人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想打败自己。意思是一个人在某方面无可挑剔。(摘自百度百科)
但我认为,独孤战败的具体事迹是无从打听的。我唯一能知道的是,他惊人的才华,真的是金庸笔下的一流人物。我只想说说最终的无剑之地。我觉得不是看不见的冲击波。这种说法纯属大错特错!从利剑到软剑的软胜利,到笨拙的重剑,还有木剑对事物的执着,这些都是剑术。至于无形剑气,我并不认为无形剑气比持剑者高明,它的武功境界也在变化,顶多和重剑时期一样。所以我认为孤败最终的无剑境界已经超越了剑或兵器的限制,所有的“技、法、功”都达到了自由奔放的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