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身体虚弱的脉搏
《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恶势力聚集,其气必弱。”想要免疫力强,少生病,一个强壮的身体很重要。有些人平时看起来很好,但一旦受到考验,就暴露了他们软弱的本性。如何通过中医脉诊判断体力,让体质虚弱的人尽快强身健体,或者在临床上更好的针对性治疗?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体虚的代表脉——脉象。
摘要
湿脉是指浮、细、软等脉象要素的并发脉。
脉象研究
历代脉学著作中,脉象的蓝本主要是《脉经》。上面写着:“软脉极其柔软细腻。”这里的柔和是脉搏。
脉象的指感问题,历代脉象专家形容为“水中浮丝”,手在水中触到丝,必是柔而弱,却无细感。这是这种描述的缺点。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浮、软、细的感觉类似于摸女孩子手背的静脉。
对传统医学中脉象和脉学的认识
中医认为,阴血不足,脉经不饱满,杨琪不收敛,所以向外飘,湿邪停滞,所以脉细而弱。
脉象的现代生理病理基础
心脏衰弱,每搏输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下降;血容量不足;这是构成脉搏的三个要素。
脉搏特征
脉象的性质:脉象是浮、细的复合脉象,脉象必须包含浮、细、软三要素。
脉象的手指感觉:如果触摸女生手背的静脉。
脉象并脉:脉象可以在数量和节律上发生变化。不宜与浮脉、沉脉、细脉、弱脉同用。之所以不应该和重脉、弱脉一样,是因为脉位不同,但临床上可以看到寸口支是独浮的。具有浮动脉冲和细脉的重新并发脉冲是多余的。常见的兼脉有缓脉、缓脉、缓脉、缓脉、平脉、平脉。
脉象的现代临床意义
体质虚弱者,如慢性贫血、慢性疲劳、体质低下、器官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在脉象中常见。中医认为是阴阳两虚,气血亏虚或湿。
寸口脉的划分及其临床意义
脉体柔软细小,很难与脉体上的脉晕点区分,但脉体上的三个部分是单独浮沉的,脉晕大而小,坚如一粒沙。其实古代脉学书籍中的三大主病只是分支的唯一性或脉晕(脉晕点)的唯一性脉象的唯一性浮沉只是脉象浮沉元素的唯一性比例,并不一定与弱脉联系在一起。
寸浮:多见于自汗、神经衰弱、甲亢、贫血头痛等。
倾向:多见于胸闷、气短、头晕、心脑供血不足、功能障碍等。
管福裕:见于急性肠胃炎、肝胆疾病、糖尿病等。
管神云:见于慢性胃肠功能紊乱、长期情绪焦虑、免疫力低下、慢性消瘦等。
浮脚:见于肠道、下肢、泌尿及生殖系统炎症、疼痛、肿块等。
脚重:见于肠道、下肢、泌尿和生殖系统功能不全、感冒、疼痛等。
脉诊合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脉细数:见于四肢冰冷、胃肠功能紊乱、末梢神经炎等疾病。
润脉: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胃病、胃肠消化不良、肝胆慢性疾病、妇科疾病、下肢骨关节病等。
脉象计数:多见于气管支气管、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脉滑:多见于气管和支气管炎、上呼吸道疾病、耳源性眩晕等。
脉滞:见于心悸、气短等。
滑脉:见于各种肠道疾病。
脉冲模式图
脉搏之歌
十岁小孩,浮软静脉,触手静脉未填充。
极细,说是心微,细而弱。
光刀刮竹血是涩的,含义的广度不一样。
看寸浮汗多,寸重心脑弱。
脾胃虚寒会关沉,关浮会导致阴虚。
脉沉肾寒,足浮脐下。
关节缓慢发冷,心悸,胸闷,烦躁。
数数身体上的不足,多感受感受,所有的失落,所有的不足,都是为了清场。
脉诊是一本很重的书。
本文作者徐跃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西医临床专家,中医世家。40年潜心研究经络,提出了感受“脉象人”的观点。认为“脉气”是人体的体质,“脉形”是疾病的内涵。
本书重点探讨“脉形”和“脉气”,揭示脉诊知病证的秘密;确定了侧脉、风脉、浊脉、潮脉等脉象,规范了兼脉的命名方法,绘制了定位准确的脉象图。按书学习,可以掌握作者的切脉思维和临床实践技巧,做到病证兼治。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徐跃元《现代脉学精粹(一)——传统脉诊在现代医学诊断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徐跃元执笔),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杜悦中医推荐出版。封面及文中图片均来自图片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