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曾经出过古代那些名人。
刘(?-1589),字邵熙,宿松县刘萍乡西山人,祖籍湖北黄梅,迁居陈晗山区,进入宿松。
刘生来就有一张黝黑的脸,魁梧的身材,有力的臂膀。他能举起几百磅的重量,还能学习武术。他会舞刀弄枪剑戟。所到之处,他经常通过提供技能和教授武术来联系群众。他天性宽厚,崇尚侠义。他被称为“严厉的老师”。
明神宗当政时,政治日益腐朽,地方豪强争霸,盗贼兴起,社会动荡,人心不宁。
刘经常对自己说,“君子生于乱世。当消除暴力和保护人民是他的职责时,他怎么能总是考虑自己的生计呢?”当多位高僧远道而来邀请你时,你国大喜,以为天助,于是以传播艺术为名相约,下乡招徕群众议相机。
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当时大旱,百姓饥寒交迫。但官府与地方巨富同流合污,穷且勒索,无所加。你的国家挺身而出领导了叛乱。
同年初夏四月,黄梅益民美堂在蕲春大同组织农民抗粮。贵国应邀加入起义,州政府派兵镇压。不幸的是,美堂被逮捕并在城里被斩首。
梅的父亲、女儿和贵国的妻子都被囚禁了。
贵国只身逃出太湖深山,然后回到宿松,潜伏在民间,继续活动。
秋天,你的国家面临着这个险恶的现实。这是、詹三涵、陶、贾、等同志和各界人士的聚会。11月,他们聚集在罗汉剑东麓的长西山,以血为盟,宣誓“顺天安民,铲富济贫”,起义了。你的国家被提升为“顺天”
依山建村,吸引了天下义士,一个月内从几十人发展到六七百人,迅速占领了东边的凤翔驿、西边的黄梅亭前镇、北边的蕲春张家云等大片土地。
他们还去了英山,潜山,太湖,蕲春,黄梅和湖口县。
破城、削仓、放粮,帮助贫苦农民,各地饥民欢迎叛军。
此事震惊京城,下令兵部急调各路军队,限期镇压。
十七年(1589)正月,安庆指挥陈悦、千户帮典从太湖、宿松两路进攻。
起义军布下疑阵,诱敌深入,一举歼灭陈寒山面前之敌。邦甸被占领,陈悦死亡,刘世达获胜。
二月,应天巡抚周济、湖广巡抚邵弼、江西巡抚庄国桢奉命率领各路重兵,合力镇压。叛军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巧妙机动,使敌人节节败退。
三月,忠臣集中主力,分头行动,叛军避实就虚。他们迅速将主力转移到太素边境的柴家山,彻底消灭了湖州首领王孟勋、陈策、周鸿祎等亲信。
四月,官军增调吴淞总指挥陈茂公,率炮兵营猛攻柴家山。经过十几天的浴血奋战,贵国只剩下几个人,最后转移到太湖泉塘寺,不幸被俘。
敌人许诺用财富引诱贵国投降,贵国仰天长叹,说:“朝鲜战败,百姓愤怨,削富济贫,百姓百依百顺,义无反顾。事情没做成,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会鄙视财富这个诱饵。”于是我引颈而杀。
内容:《万历志》、《太湖县志》、《宿松县志》、《中外历史年表》、《北京明十三陵地宫碑文》。
竹树
朱澍(1654——1707)是著名的文学家,字青,又名杜。
朱家大吾,宿松砂石乡人。
明朝末年,朱的父亲为了躲避兵荒马乱,在太湖、潜山等县、山区设馆当弟子。
1654年,朱叔出生于潜山县干山冲。
朱叔从小就聪明开明。五岁能背四书,10岁能背多首古典诗词,深谙治乱兴亡、忠孝之理。
因为家境贫寒,他经常在晚上烧枯枝看书。当时,村民们说他有“匡衡削墙”和“东子挂帘”的习惯。
20岁(1674)随父迁回老家(今北庄,砾石林塘)。
农村人看到朱叔的文章,称之为“汪洋之阔如江东,已入先人之室。”
由于父亲的去世,他的家庭更加困难。为了谋生,他在西毒和燕公山建立了图书馆。
31岁时,在旧县桐城(今繁昌新港)与戴名世相遇,往来诗文,订为文字往来。
33岁赴皖江赶考,与方苞交好,选择进贡国子监。
当时国内知名人士云集京城(今北京),朱树声生活俭朴,穿着棕衣棕鞋,乐此不疲。
他和方苞、戴名世一起致力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
34岁,在北京考取并任教,开始流浪,漂洋过海,出浦口,入淮南,入吉尔吉斯斯坦,辗转燕、赵、齐、山东等地。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住了一段时间,写了很多诗。
38岁时,他利用为官学的教学经验,游历齐、鲁、燕、梁、秦、楚、吴、越八年,撰写了数卷游记和杜手稿,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在金陵出版。
晚年,朱澍在挚友方、戴笠的劝说下,认真从事时事写作和科举考试。
49岁,回到京城,50岁的顺天乡试,连甲、乙两科都过了。康熙四十二年,与40名进士一起考入翰林院,被授予庶吉士、编审等职。当时,他的名声令人印象深刻。
51岁时,被召入武英殿,编《裴赋》和《袁剑赋》,在殿中编年史写诗40首。他得到了皇家的礼物:松石砚和鹿雉鱼。他在北京待了三年,起早贪黑,积劳成疾。死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朱澍一生勤于创作,著述颇丰,包括《仙境诗》、《朱稿》、《游记》、《诗》、《偶抄于堂》、《冷池笔记》、《东莱博艺评点》等。
朱死后不久,因为南山文字狱的案子,大部分手稿都丢失了。现仅存《朱先生文集》、《游记》、《东莱博艺评点》等书籍。
朱澍的才华和文学受到当时文坛大家的高度重视和尊重。方苞为朱澍写了墓志铭,称赞他“文章豪迈”,戴名世称他是“才气横溢、文章不朽的人”。
朱澍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是宿松第一,而且被誉为:“艺苑之精华,大夫* * *推皖北。
人们说起桐城的文风,都说朱澍、方苞、戴名世是照耀清代文坛的三颗明星。
李宗岳
李宗岳(1876—1915),本名付昆,宿松县新兴乡金碧村人。
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轻时跟随祖父学习。他才华横溢,擅长写作和书法。
17岁入城,19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庆景福学院。
戊戌变法时,宗岳年才22岁。他写了几万字的“奏章”,向朝廷陈述治国的道理,以及应该复兴和改革的大事,深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赏识。
26岁考上尤公,27岁做副将。他去北京捐了一份“内阁书”的工作。
后来受到太子苏的赏识,被提拔为六品警官、巡抚。当时国家多事,有志之士倾向革命,秘密组织纷纷成立,旨在推翻清廷。法院一再命令来访局指控罗志和诬陷革命人民。
李宗岳对此不满,于是邀请同僚在北京创办国家报,以清风气,教化人心。所以被有权势的人嫉妒,被撤职回家。
34岁时,继位,李宗岳到武汉会见李,提出“国家优先应先立业”的主张,并到上海筹办企业,秘密联络宋和吴禄贞,准备武昌起义。不到两年的时间,他成立了一家“内资公司”,股本超过1万元。
宣彤第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宗岳筹集巨款,解决了革命军队供给不足的问题。
武昌起义后,李宗岳任长江各军参谋长,指挥东部沿江各城,10月下旬占领九江,并迅速建立“军* * *”驻守浔浔,与武汉遥相呼应。
当时清廷的两艘战船正在浔阳河上游荡。同事主张炮轰,宗岳不同意。他们独自乘船上船,知道陈奇有意见义,不发一枪,两船官兵欣然投降。
接着,他又率领巡军司令黄直取安庆,迫使安徽巡抚朱家宝放弃抵抗,投江投降。
1912 1,清廷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李宗岳任大同军总司令。
四月,革命不统一,胡唆使孙攻打大同。李不忍与舍友厮杀,毅然缴械,北上京师。
李宗岳在北京参与组建“* * *和平党”,倡导民主* * *并痛斥袁世凯阴谋篡国、刺杀宋等不法行为。他被监禁,后来被议会联合保释。
他回上海、武汉办实业,创办了华年人寿保险公司、粤汉铁路公司、九江电气公司等民族企业。
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复辟为皇帝,李宗岳在武汉组织“* * *和平军”,准备北伐讨袁。已经决定了,但是他不幸因为炸弹坠毁受伤。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39岁。几天后,袁世凯垮台了。
尸体葬在他的家乡毛家山。
李宗岳以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勤勤恳恳地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他的目标是发展国民经济,推翻专制,建立* * *和。
从官到总司令,从不谋私利,身后一贫如洗,不愧为辛亥革命的老兵。
方于震
“张趁热打铁,李趁热打铁,把剪刀给我妹妹……”这首宿松城乡妇女儿童传唱的民歌,是该县著名采茶艺人方创作的。
方(1869——1920),本名雨,本名。
本县马塘乡桃园村人。
10岁时在私塾读了半年书。他从小爱唱山歌,爱挑茶戏,记忆力很强。
16岁时,为生活所迫,带领弟弟庾信到江西幸子县李河打铁,晚上唱采茶戏,深受群众欢迎。
方到不久,就加入了剧团,演唱了《韩湘子花斋》、《山人访友》和《五金记》等传统剧目。
他自己演小伙子、大胡子或小丑,哥哥演花旦或青衣,两兄弟常演“夫妻戏”、“兄妹戏”,在九江、幸子、德安、瑞昌、武宁等地巡回演出,赢得观众好评。
因其声音好听,表演逼真,享有“覆盖五县”的美誉
方不仅能唱能演,而且善于运用材料。她写一些民歌和戏剧,如《跨过界岭》,这是根据二郎河附近的一个故事改编的。二郎河的民谣也很有名,她被誉为“二郎河沿岸姐妹多,终身不唱”。
歌中“堂前吃饭的女子收碗梳头,房中插花”的词句,藐视封建礼教,歌颂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他的姐妹都爱唱采茶戏,也嫁到了二郎河。
光绪二十八年(1902),方回到家乡,带了、、朱婆生等10多名徒弟,教授采茶戏。她还组织剧团到各县、华阳、石牌、黄梅、九江、彭泽、幸子等地演出,并赴上海、武汉等地演出。
只要戏迷们听说方的戏班要来,就会马上筹钱筹粮,支援演出。
晚年,方还在九江县黄老门、蔡家山等地教授戏曲。
1920 65438+二月去世,享年51。
他一生致力于戏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