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兵真的能“斩铁如泥”吗?
中国古代的法宝传说很多,武侠小说中也有很多“得剑之利,则技高一倍”的情节。《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列出了这个神兵的三个标准:削铜削铁,吹毛求疵,杀人不见血。那么这个古老的法宝真的存在吗?最早的产地是哪里?
一、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兵器
原始部落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会发现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武器都是用木头和磨过的石头制成的。青铜器在夏朝开始出现。至少在商朝,就出现了青铜制成的武器。
相比石头,青铜武器自然锋利很多,装备青铜武器的部队也比装备石头的部队更有战斗力。当时哪个国家占有的青铜资源多就占据了主动权青铜制作的匕首在商代已经出现,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没有办法制作更长的武器。不过周部落掌握了一些技术,可以用青铜打造长剑。这把剑虽然比后世短,但比当时的商贾成长了不少。
正是这种青铜锻造技术上的差异,导致商代的青铜兵器只能用匕首或结合木杆来制作矛、枪等长兵器,而周已配有青铜剑。青铜剑的威力,在商周牧野之战中记载为“流血”时可见一斑。有了锋利的青铜剑,你可以轻而易举地用青铜匕首刺死对手,也可以用木制武器亲自击溃一支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对手只能“临阵脱逃”或者死亡造成的“血漂”。
二、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削铁如泥”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仍是主要武器,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有利于劈砍的刀、剑开始出现和发展。春秋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剑士,其中著名的有欧冶子、干将、莫邪、眉尺等。他们铸造了许多锋利如泥的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越王勾践的剑。
1,最早的法宝
越王青铜剑越王勾践剑,1965湖北出土,造型精美,锋利无比。在挖掘过程中,一名考古学家不小心被刀片割伤了手指。经过测试,这把剑可以轻松切开16层白纸,可见它的刀刃尽管历经千年的埋藏,依然锋利。据科学测试,越王勾践的剑由各种金属合金制成,特别是表面花纹采用硫化铜,保证了剑身千年不生锈、不腐蚀。
据《拾遗笔记》记载,勾践曾让欧冶子等著名剑士先后铸就遮日、断水、转灵、挂岬、吓巨、毁灵、真正等八剑。当时著名的剑专家薛烛看到这些剑时,简直不敢相信它们会是地球上能找到的法宝。
正是越王勾践之剑为代表的青铜法宝的出现,创造了最早的“吹毛断刃”、“斩铁如泥”的神话传说。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许多君主都渴望锻造无与伦比的宝剑。他们不惜代价请来著名剑客研究创新,最终铸造了相当数量的法宝。除越王八剑外,还有其他名剑,如唐溪剑、墨妖剑、河伯剑、登势剑、丰丸剑、龙泉剑、太阿剑、莫邪剑和干将剑。
这些名剑的共同特点是在当时传统的青铜铸造工艺中加入其他金属制成合金,再用“朱”等模具进行铸造。与以前的刀剑相比,大多加厚了剑身的脊部,加强了剑的韧性。其他合金添加到刀刃上,增加了刀刃的硬度。这种剑的韧性和硬度是有保证的,传统的青铜兵器在与其他兵器交战时往往可以被斩断。这就是最早的“削铁如泥”的由来。
2、钢铁的出现
除了那些著名的青铜剑,还有铁剑。65438年至0978年,湖南省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制宝剑,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铁制兵器。这把剑铁的含碳量在0.5%左右,明显是锻钢而不是生铁。可见当时已经有了成熟的钢锻造工艺。
由于当时钢材锻造技术的限制,西汉以前的铁制武器很少,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但很多剑客发现,铁经过反复锻造,可以提高韧性和硬度,这是青铜无法比拟的。一旦一把优秀的剑由钢制成,凭借其高韧性和硬度,大部分青铜兵器都可以被完全切断甚至切断。可以说,对于青铜来说,钢真的可以“斩铁如泥”。
3.炼铁工艺的发展
在汉朝,钢铁的冶炼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过去铁是用铁块反复锻造的,不同部位、不同级别的铁中碳含量不一样,导致钢的质量没有保障。或者韧性不够,或者硬度不高。偶尔会做特别合适的钢,锻造是法宝。
但西汉的炸钢法和东汉的浇钢法先后改进了工艺,可以降低和保证铁中的碳含量,相对而言,钢的韧性和硬度可以通过碳含量来调节。
东汉末年大量名剑的出现,反映了汉代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成就。曹操的天剑、绿剑、孙坚的古纺锤刀、刘备的“蜀八剑”、孙权的“吴六剑”,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名剑。
此外,诸葛亮主政期间,还邀请著名剑客濮院打造三千口宝刀装备军队。这种刀采用了精湛的先至淬火技术,使刀刃达到最合理的硬度,可以一刀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魔刀”。南北朝时期,钢浇法在全国推广。
三、隋唐唐刀:真正的法宝。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刀剑锻造技术的巅峰,这一时期的唐刀是古代冷兵器中制式武器最杰出的代表。唐刀是隋唐四种军标兵器的统称,多指唐直刀。它是在环头刀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唐刀一般刀刃较窄,单刃,刀刃平直,尖端呈锐角。
唐刀无论是脚打还是马砍,甚至是刺,都能发挥出巨大的杀伤力。而且由于唐刀采用了最先进的钢包刃法和覆土刃烧技术,韧性和硬度都达到了最大化,而且易于保存,刀刃不易变形,所以非常耐用。
1,钢包叶片法和覆土叶片燃烧法
唐刀采用的钢包刃法是一种沿用至今的工具锻造工艺。传统的炼钢方法只能生产单一的钢种,或因含碳量过高而失去韧性,或因含碳量过低而没有硬度。钢包刃的规则是,刃体是用熟铁包裹熟铁锻造而成,这样刃体因为中间熟铁而坚韧,不易变形断裂,表皮部分利用熟铁的硬度打造出锋利的刃体。可谓一举两得。
覆土烧刃法是在包钢刃法的基础上,对刀具刃口进行局部淬火,使刃口角度极小,将刃体不需要高硬度的部分覆土包起。刃口造好后,会被冷水快速冷却定型,但涂泥的刀片不受影响。从而使刀体的韧性和刀片的硬度达到最佳效果。至今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工具品牌还在使用钢包刃法和覆土刃烧法。
2.唐岛的力量
在唐代,使用唐刀的大师和武将很多,也留下了很多用唐刀的记载。《旧唐书·邱公传》记载:“公公持长刀于御马前,跃起呐喊,斩数人,忽出得入军”;《旧唐书·傅公祐传》记载:“公水男女千人,皆持长刀...每次都是杀几个人,以前没人能做到。”
《新唐书·李传》记载:“军初用奇刀,但传承性特好。在每一场战斗中,它必须是先锋,它将摧毁北方...就是会用长刀杀几十个人,阵列重组。”以及“带领怪剑士在危险时先登船,力争杀敌。到时候打败吐蕃军,斩首五千兵卒。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邱、傅公佑、李等。都是部队里使用唐刀的高手,都是用唐刀发挥了最大的战斗力。这些人活跃在唐朝的各个时期,所以可以看出唐刀在整个唐朝都有使用,而根据“军中首次使用奇刀”和“男女千人持长刀”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唐朝有专门装备唐刀的部队。
而且无论是平定内侵还是抵御外侵,唐刀也是用的。由此可见,唐刀威力之大,服役时间之长,装备数量之多,适用范围之广,实属罕见。
3.唐道的影响。
唐刀和唐刀的制作技术后来传到日本,在那里结合夏伊剑的特点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的山城。唐刀,日本发现的最早的唐刀,至今还在日本的正仓学园,为后世日本刀剑的发展提供了雏形。
在宋代,日本的刀剑在质量上可以超过中国。欧阳修《日本刀之歌》中写道:“包道近日本,越国贾德在海东”,可见日本刀在当时是品质的象征。明清时期,甲午战争时日军的武器被日本刀切断的记载很多。
唐朝以后,中国的剑工艺逐渐向小规模发展。这与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钢包刃法的高成本也决定了其无法大规模装备军队,并且与统治者对刀剑等武器的控制有直接关系。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很难看到“斩铜斩铁”、“吹毛求疵”、“杀人不流血”的法宝。虽然这个词太抬举了,但是双方之间总有很多杀人不流血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