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用不耐烦或者斥责的语气“提醒”别人不要做错事真的有用吗?

1.孩子任性,家长该怎么办?

专家会客厅:专家关宏宇,著名教育专家,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研究室主任,兼任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他是中国第一部培养教育制度的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作者。

小明在三年级。上周末,他的母亲郑女士带他去商场为她的祖母挑选生日礼物。谁知,小明一经过玩具柜台就不动了,指着一只几百块钱的机器狗让妈妈给他。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两个小的了,这次不行了。我得赶紧给奶奶送点东西。小明拒绝了,妈妈答应在他下次生日的时候把这只机器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但小明依然不为所动,干脆坐在了地上。郑女士一生气,就掐小明的胳膊,想拉他起来,但小明挣脱了,开始躺在地上打滚。很多逛商场的人都围了过来,看到郑女士如此尴尬,只好掏钱买了机器狗,带着小明“逃离”了大家的视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家长都有和郑女士类似的经历,小明也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同伴。

关教授说,任性孩子的表现就是故意不理会父母的正确劝告,稍有不满就会闹一闹,走到一起。父母也不能说什么。任性的孩子总是以“不吃饭”、“哭闹”、“打滚”作为要挟父母的手段。一旦他们通过这种折腾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任性有害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你做什么事情都是凭自己的脾气,没有任何约束,你的性格就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你会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你会变得越来越沉不住气,越来越愤怒。

任性有很多原因。

任性和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关键是后天教育和影响。任性的形成有很多原因,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任、迁就;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说什么都不会接受,从而种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只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就范。这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也是他们任性的原因;另一种父母经常当着别人的面骂孩子,爱用讽刺挖苦的口吻跟孩子说话。虽然对孩子好,但即使父母是对的,也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为了面子和父母对抗而故意任性。

纠正任性的方法有很多。

预防和纠正任性的方法有很多。关教授给家长们介绍了几种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提前打好预防针。

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的。当预计到孩子可能会因为某些情况而任性时,就要提前做好防范。比如带孩子去商场之前,估计孩子会索要玩具,不满意很可能会出轨。父母应该在离开家之前和他们的孩子好好谈谈。当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只能看一会儿。如果他们不服从,他们不会带他去商场。如果孩子表现好,父母可以表扬和鼓励他,甚至送他一个小礼物,作为“任性”的奖励。

▲遇到犯罪不能手软。

孩子的任性,往往抓住了父母的弱点。父母怕孩子哭,孩子也会哭;父母怕孩子打滚,孩子却打滚。比如上面提到的郑女士,因为儿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哭着打滚而尴尬。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满足小明的要求,把机器狗弄下来。成功的小明以为妈妈怕他在人多的时候作弊,下次还会用这一招。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屈服于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他们都不应该表现出任何迁就。他们应该坚定并坚持下去。

▲让孩子多和别人互动。

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惯坏了,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固执的性格。形成这种性格后,很难和外面的孩子、同学相处,一有风吹草动,回家就更要发脾气,恶性循环。所以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互动的过程中,孩子没有理由要求别人跟着自己走,和别人任性的结果可能是“没人管”。孩子会逐渐认识到任性的弊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改变任性的坏习惯。

2.父母训斥孩子的最佳解决方案

因为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经常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作剧和意外。有时,他们会打碎非常贵重的东西。对于这些情况,家长当然要训斥。但有些家长训斥孩子不守法,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使训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针对以上情况,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宋大斋先生提出了10最佳训斥孩子的方案。为孩子不听话而头疼的家长们,不妨看看:

第一,当孩子的一些行为可能造成很大的危险时,比如孩子沿着道路、沟渠玩耍,玩火或者玩利器,就要粗暴地训斥。

第二,当场训斥。对于幼儿来说,不当场训斥是不会有效果的。因为钓鱼发生在早上,等到晚上才训斥,孩子早就忘记了。

第三,训斥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同意。一贯的态度。也是野性调皮,但家里有人训斥,有人听之任之,甚至有人批评不应该训斥孩子;这样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但是,如果大家在训斥孩子的时候吵吵闹闹,效果就不好了。由一个人来代表,其他人可以采取赞成的态度。

第四,先表扬后训斥。不要以粗鲁的说教开始。可以先表扬孩子好的一面,再批评不对的地方。

第五,管教孩子也不例外。同样,孩子调皮。因为有客人在场,或者因为身体疲劳,工作,感情忙,有时候训斥他,有时候不管。那是管教孩子的坏方法。不要成为例外。一致的申斥方法非常重要。

第六,训斥的时候不要情绪化。看到孩子调皮,他很生气,暴跳如雷。我不知道训斥是为了什么。冲动地训斥孩子是不可取的。别忘了,训斥不是目的,而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训斥和生气是两回事。

七、不要打架,用语言训斥。为了教育两三岁的孩子,有时候训斥的时候需要打孩子,拍手。但是,孩子到了五六岁,就不要再打了,要用言语训斥。尤其是经常玩,孩子很难完全理解被训斥的原因,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训斥的时候要耐心指出为什么这样不好,错误有多严重。

八、不要骂个没完。直接干净利落地骂孩子。如果训斥没完没了,有时候孩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训斥。

九、饭前不要训斥。饭前饭中骂孩子会影响食欲。特别是禁止或限制孩子吃东西,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十、要用强烈的爱去训斥,不要抱着怨恨去训斥孩子。只要你经常带着爱和真诚去接触孩子,和孩子进行密切的沟通,训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对孩子的性格有很好的影响。即使过分,也会得到孩子的理解。

3.尊重、平等和信任让孩子乐于接受教育

近日,石家庄四十二中召开模范家长表彰暨家庭教育研讨会,众多家长参加,模范家长受到表彰。记者了解到,评选模范家长的规则有几十条,其中一条就是“教育成就”——也就是他们的孩子。在评价“教育成绩”时,孩子的身心健康、进取精神、为人处事都决定了父母的“分数”,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所以,有些模范父母的孩子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健康快乐,天天向上。所以,这些让孩子快乐学习生活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大师”。

表彰大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了一些模范家长,请他们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孩子的感受和快乐。

言和的女儿郭心如今年高一。初中三年,郭心如一直是班长,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初三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进入高中后,他担任卫生专员和副班长。今年年初,郭心如参加?2006年,选择了美国战地服务团文化交流学生。这个项目从全国选拔了20名学生,她被选为阿根廷文化交流的学生。然而,让母亲言和高兴的不仅仅是女儿的成就。女儿的健康、快乐、自信、自律让她相信女儿的教导是正确的。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人生有很多选择,是父母最终决定还是孩子观点的充分表达?言和认为,儿童和成人一样,有个性和自尊,需要被尊重。刚从外地搬到石家庄的时候,女儿正好上初中。这家人还没决定去哪所学校。女儿自己做了决定,陈述了理由。她觉得很有道理,没有反对。中考结束后,再次面临报考哪所学校的选择。这一次,女儿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两个选择,女儿有充分的理由。之后,言和发现女儿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被父母理解和尊重,独立的健康意识也更强了。当然,孩子在选择时也要注意“度”。超过一定规模,就变成放任自流了。

▲与孩子平等相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言和一直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和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生活环境。她告诉记者,石家庄连续阴天,一回家就唠叨阴天不好。谁知,女儿说:“阴天只是暗点。如果你们大人的脸都是阴的,整个联合路都是黑的。“女儿的聪明和幽默让言和很开心,这句话让她回味了很久。”家里的一滴雨,就是孩子心里的一大片乌云。"

言和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孩子把父母当成仆人或顶头上司,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只有像朋友一样平等的交流,才能赢得信任,孩子也可以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委屈和困惑。所以,家里有什么事,她都会征求女儿的意见。和女儿相处的时候,我有时候会不耐烦,发脾气,但事后会及时向女儿道歉。

▲让孩子学会自律。

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家里,言和只给女儿提出原则,让她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例如,我女儿喜欢看电视。有时候放学回家,我会说:“今晚有个好电视,我想看。”她不会马上说不,但会说:“可以,你可以自己安排时间。不要耽误作业。”女儿非常高兴,并向言和保证她只会看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到了,她会注意女儿有没有关电视做作业。如果女儿想贪,就提醒“不守信,没人信。”这时候女儿会很尴尬,认为妈妈批评的没错。

言和说,守时守信的好习惯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养成的。女儿从小就被要求按时回家,现在也能做到。即使不能马上回来,她也会给家里打电话,避免父母的担心。

父母应该善于和孩子交谈。

推心置腹的谈话是思想的交流。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达,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把自己头脑中的经历和想法准确地传达给别人,也可以通过语言接受对方的经历和想法,从而交流思想,相互理解。因此,通过与孩子交谈,可以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何与孩子交谈?俗话说,一个母亲养九个孩子,九个孩子就是九种。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和谐的关系,交谈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础。有的家长平时和孩子沟通很少,出现问题后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离逐渐拉大,或者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内心,就对卡生气,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感情关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谈话是没有用的。为此,在和孩子交谈时,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讲笑话,讲一些开心的事,效果会好很多。

第二,利用典型,抓住机会说话。

有些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在孩子自己和周围。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效果会比平时好。一名初一女学生在校外被同校男生猥亵。这个女学生回家跟父母说了这件事。她的父母并没有轻描淡写的说不要理会那些不雅的男生,而是启发她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增强了她辨别是非的能力,认识到了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她向老师反映了此事,以便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一般来说,开完家长会,孩子最渴望和父母倾诉。抓住这个机会,了解他们的孩子。高一男生,平时对学习不够重视,期中考试成绩“甩尾”。家长会结束后,他急于想知道家长会的情况。学生妈妈没有大声训斥孩子。她抓住这个敏感的机会,亲切地对孩子说:“家长会上我觉得很尴尬,这也证明我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只希望你能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期末考试中为我赢一口气。“孩子尊敬他的母亲。他向母亲坦白了自己懒惰贪玩的行为,并表示以后一定要迎头赶上。后来,他确实进步很大。当孩子们关心某个问题时,他们很容易倾听。

第三,有的放矢,明确主题

要清楚孩子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谈中围绕主题进行双向交流,让孩子有所收获。如果遇到敏感问题,比如突发事件,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孩子的身体问题等。,不要回避他们。对于那些不应该直接说的话,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不要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四、态度亲切,消除交谈。

我们应该表现出对孩子的爱,让他们愿意接受谈话,避免让他们处于守势。“说吧”,会让孩子觉得“你再来教我一遍吧。”或者说“你真是个傻逼”“看我怎么教育你。”这样,孩子只能层层设防。如果反对意见强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推迟谈话,或者“曲线谈话”,从别的事情入手。如果孩子有话要说,可以放下手中的事,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能说“我很忙,以后再说吧。”这样,机会就失去了,谈话的大门就关上了。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

第五,选择增强谈话效果的方法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子的性格不同,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叙述。孩子直接跟父母谈一个问题,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态度。它的特点是快,但只适合性格外向的孩子。间接法,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成语,举一个例子,讲几首诗,或者讲电影、小说等。,引起孩子对谈话的兴趣,然后把他们引向谈话的话题。在倾诉对象的问题上,采取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单独找爸爸或者妈妈谈,也可以三个人一起谈,或者找孩子信任的亲人谈。

六、语言精炼,把握谈话时间。

孩子反对啰嗦,最怕没完没了的唠叨。谈话达到目的后,适可而止。谈话可以经常进行,不是为了长谈,而是为了效果。另外,说话的时候,不妨幽默一点。一位哲人曾说:“笑着谈论真理有什么坏处?”幽默让人放松,让孩子愿意愉快地交谈。坐在危险的位置让人望而生畏,其实是在“拒人于千里之外”。

和孩子交谈不是给孩子上课,而是交流思想。孩子往往渴望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希望父母关注和理解自己。家长要主动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听完孩子的话后,要及时反馈,让孩子感到“我被理解了”或“我知道了”。

5.和孩子说话要注意的五点

注1:语气积极直截了当。避免语气委婉,目的不明。

唐唐今年5岁,喜欢画画。妈妈还给唐唐报了幼儿园,所以每周一、三、五,都有钢琴老师来带他上30分钟的钢琴课。有一次,蒋先生来接唐唐,赶上了唐唐,正在专心致志地画画。江老师对他说:“唐唐,你能把你的画收起来吗?”老师在等你上钢琴课!”唐唐头也没抬地说,“不,我还没画完。"

听了唐唐的回答后,另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唐唐,把画收起来。该上钢琴课了。”听了这话,乖乖地把未画完的画收起来,然后高高兴兴地跟着姜老师去上课了。

显然,使用不同的色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疑问句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孩子通常会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例如,对于“你能把画收起来吗?”这个问题,唐唐选择回答“不”。与疑问句相比,陈述句让孩子别无选择,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比如“把画收起来”。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明确自己是想问还是先问后说。如果让孩子做某件事,最好用陈述句,如果问孩子是否愿意做某件事,最好用疑问句。大人之间拐弯抹角的和孩子交流是不合适的。

注2:用具体、生动、通俗的词语,明确表达期望和要求。不要使用抽象、笼统、华而不实的词语。

有一次,我听到一位老师这样对一个3岁的孩子说:“每个孩子都应该爱护书籍。”但是没多久书就被撕了。当老师问犯错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去管书?”孩子们问:“老师,爱是什么意思?”

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孩子们很清楚,孩子们是“明知故犯”。我们生气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责任可能在自己身上?笼统抽象的词,比如“爱”,会给幼儿理解造成困难。所以要换一个形象,换一个具体的说法。

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希望每个孩子都不要把书折叠起来,撕掉,或者在上面乱涂乱画。”

注意3:循序渐进,耐心细致。避免“一厢情愿”,高估孩子的记忆容量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在半小时的实验课上,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打算教3-5岁的孩子学会播种。她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播种。请去水池里拿个小纸杯,在门口的蓝桶里放半杯黑土,然后来找我拿种子。把种子埋在土里,然后从水池里接些水,最后把纸杯放在水池边的桌子上。”听了实习老师的指导,有的孩子站了起来,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孩子还坐在地毯上,看着老师;有的孩子去拿纸杯;一些孩子去捧一些黑土...

孩子们的这些不同反应并不是实习老师的初衷和意图,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孩子很难一次接受并记住一条以上的指导信息。换句话说,一次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令,只会在主观上超出孩子有限的记忆范围,影响孩子的理解能力。所以,为了让孩子能够执行和完成某个指定的任务,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要让孩子明白,必须耐心引导,循序渐进。

你可以对孩子说:“现在每个孩子都去泳池拿一个小纸杯。”等到所有的孩子都拿到纸杯,然后说:“现在,去门口的蓝桶里,喝半杯黑土。”当他们填满黑土后,他们会说,“现在,每个人都来找老师拿一粒种子”...

注意4:开门见山,简单明了。不要言不由衷。

3岁的Coco经常打人。有一次,他在打另一个孩子。钱老师一看,赶紧过去制止,严厉地对可可说:“老师今天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人。”田蜜喃喃道:“不知道(多少次)。”钱老师强调:“五次!”之后我发现Coco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回应钱先生的话,比如觉得羞愧或者愧疚。这个结果让钱先生很失望。

“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是很多人骂孩子的口头禅。然而,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幼儿能从这句口头禅中听到什么?我们成年人自然明白“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强调语气,间接表达说话人的失望和愤怒,不求回答。而幼儿往往不明白事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听不懂这句话里的话。而且这类问题通常会把孩子的心思转移到“打了多少次”的问题上,从而弱化了说话人“不要打人”的本意因此,当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时,我们应该简单地说“不要……”

注意5:坚持原则,使用积极的语言。不要“威逼利诱”。

这一天幼儿园组织春游,爸爸妈妈可以一起去,但是孩子们都把午饭背在背上。午餐时,4岁的李奇突然大哭起来。她妈妈来看她,问发生了什么事。李奇说:“我不喜欢苹果,但是你把苹果放在我的午餐袋里。”说着说着,她就要把苹果扔掉了。她妈妈制止了她,但她还是哭着说:“我不要我午餐袋里的苹果。我不要。”母亲威胁她说:“如果你还哭,我们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话音未落,李奇哭得更大声了,所有其他的孩子都看着她。她妈妈只好改变语气说:“别哭了,妈妈帮你把苹果扔了,好吗?”这一招似乎奏效了。过了一会儿,李奇停止了哭泣。

事实上,李奇母亲的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不恰当的。

来自父母或老师的威胁,如“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或“把你送到垃圾收集器那里”,并不能真正有效地阻止孩子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反而会让孩子因为感到恐惧害怕或者有逆反心理,而加倍发泄情绪,做出肆意的行为,比如哭闹。不断的威胁甚至可能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盲目妥协会助长孩子讨价还价的习惯。李奇母亲的处理方式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纵容了李奇的任性无理行为,给其他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影响恶劣。因此,只有家长和老师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原则,及时合理地约束和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才能规范孩子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李奇的妈妈把李奇带到另一个地方单独谈谈,然后告诉李奇,她的哭泣影响了老师的工作和其他孩子的活动,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和不礼貌的,所以她应该停止哭泣。如果李奇继续哭,你可以陪着她,但是不要理会她的哭,让她觉得哭是没有用的。等她不哭了,你可以跟她讲道理:“你可以不吃苹果,但也不能扔掉,因为浪费食物是不对的……”

和孩子说话,重要的是根据孩子的特点,说出孩子能理解的话,坚持我们的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才能最顺畅地到达孩子们的手中。

6.不要让对孩子的期望变成伤害。

我从不否认父母对孩子的爱的热情和执着,但爱是多么的深刻和持久,是一种让我们懂得爱的学习和艺术的结合。

看到一岁半的孩子读经典,让我想起了《道德观察》节目中的父亲。他不仅教65,438+0岁的孩子读经典,还训练他们在3岁的时候背诵经典、唐诗第一首、宋词、化学元素周期表,走平衡木、滑冰、游泳等很多成年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个父亲谈论自己的孩子总是很丢人,但我总觉得自己自以为是。而我对这样的爱心存疑虑,想了很久才动笔。

我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有美好的初心。而为什么有的家庭事倍功半或者适得其反?为什么有的孩子就是和最爱自己的父母成了敌人?为什么大家都说“穷则传风”?父母真的有他们说的那么穷吗?只要能挖掘到问题的本质,就不难理解天下父母为何苦不堪言。不想做可怜的父母,就不要心胸狭窄,可怜自己。能否真正爱孩子,取决于你想把他变成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

现在中国大部分家长在过去的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已经深深的形成了中国的教育发展观,而这种可怕的,不可改变的观念,对老师,对家长,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是如此的可怕,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以深受其害。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夸大其词,因为应该说,每一个有责任心、敏感、充满爱心、深爱着的人,都能感受到老遗风。

大多数家长只会按照自己自以为是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来教育孩子。他们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形象,也就是说这些父母更看重自己的希望和愿望,而这些希望和愿望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实现。而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我真的想让每一个家长扪心自问,真的是这样吗?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严格的塑造孩子,孩子可能会失去什么?一个孩子可能会失去童年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情绪都在你的控制和束缚下度过。孩子失去的,更有可能是自己最闪亮的闪光点,失去了30岁之前,或者在他摆脱你的控制之前,本该属于他的一切。我们每天都在谈论它。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爱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在哪里?

而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反思,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爱。爱深吗?是为了以后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绩,还是真的为了教育孩子?好老师都说“教育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成年人,而不是所谓的人才”。

爱一个人——自私的爱往往会成为爱的理由,而这样的理由是别人无法抗拒的理由。

狭隘的爱通常会成为爱的借口,而这样的借口往往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无知的爱情是社会和家庭的毒瘤。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深重的罪恶!

不要给孩子带来太大的伤害,父母还在固执地喊着“我爱你”这种空洞无聊的含糊不清的嘴。

看完这些,大家就能看出家庭破裂和快乐逃亡的根本原因了。是啊!当你真的爱得太多的时候,那是一种伤害!

当父母不能深刻理解自己,懂得爱的时候,不要轻易对孩子说“我有多爱你”。恋爱真的要慎重。经过多年的用心良苦的爱,让孩子感动的骄傲的对所有人说——我的父母是多么的爱我,让这样长久的爱,值得赞美的爱,长久的延续下去,每个人都将是他们忠诚的心愿。

你未了的心愿,是时代的艰辛。父母不要把艰辛变成遗憾,更不要把遗憾变成痛苦的种子,不要把痛苦的种子再次种在下一区人的心里。爱没有错,但是不懂爱却经常犯错。

爱情往往太容易变成一种伤害,我们可能暂时看不到,但只要你今天种下一颗罪的种子,十年后就会受到方向改变的惩罚。那时候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我的孩子对我漠不关心。永远不要责怪你的孩子。他是你带大的。孩子有多爱你,有多恨你,取决于你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

愿天下父母不在?/c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