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推荐。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推荐。

蒂希

谁不夸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关中西部,在佛教圣地扶风法门寺北面的周元土地上。这里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东韩村,我出生长大的地方。从远处看,村庄南北向,头顶高耸的,脚下清澈流动的渭水,就像一个美丽善良的仙女女儿,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生默默守护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春回大地,田园如画。我站在村口,远远地望着辽阔的天空。淡蓝色的白云随风飘荡,就像被雨水洗过一样,晶莹剔透,把群山映得更加青翠。走近田野,麦苗像穿上了绿色的彩衣,静静地伸展着,荡漾着绿波。再看果园,苹果、梨、桃、杏等树五颜六色,与芬芳的油菜花交织在一起,引起蜜蜂飞舞,蝴蝶飞舞,喜鹊攀枝。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我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能闻到花草树木中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那沁人心脾的鼻音,洗涤了我的心灵,就像仙女给了我一杯仙茶,让我在醉人的清香中走进了梦幻而神话的天堂。

乡愁很美,像酒一样浓。乡愁深,记忆真。说实话,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的家乡并不完美!近年来,我每次回到农村,都要环顾田野和村庄的庭院,怀念过去。一次又一次的听和看,让我一直被诗歌感动,伴随着苦涩的回忆,让我想起了村庄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出生于60年代初,经历了三年的天灾和文革时期的天灾人祸。当年在那月,中国农村实行了大规模的人民公社的集体化组织模式。以种田为例,在村口周围,社员们一般会划分出一定的“粮田”或“自留地”,作为农民维持口粮的“保命田”。这样一来,一是地图工作简单,二是便于管理和保护,三是集体化领域人员多,方便工作。但那一年,事与愿违,这些田地没有收成。按农时来说,它刚种下,我的天!在小麦抽穗、玉米打结、瓜发芽之前,出现了一个“麻迷”,故意放开她家养的鸡,喊着出了院子;“不讲理”的金狗大爷就是不拴自己的老母猪,大猪带着崽跑出村子。而那个怕死要钱不打瞌睡的财主,养了几只奶山羊,自由放牧。从此鸡、猪、羊都出来觅食了。一大群鸡来了,你挖它抢它,一会儿就毁了田地;剩下的几颗种子,终于长出了嫩嫩的昕薇,漂亮的逃跑的羊和猪从圈里跑出来,又啃又砸,几乎把田地翻了个底朝天,像一口“大锅”盛着一顿美餐;另外,方便行人行走,踩坏了几条小路,在地里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虽然脚步无情,却伤痕累累。这些事伤害了农民自身利益,他们就找他,我找你,互相指责,争论水平。在漫无边际中,双方都忍不住挥拳相向,一天能发生好几次打骂,比村里唱大戏还热闹。

当时的生产队长经常感叹:清官难断家务事!如果损害了集体的利益,大家都视而不见,谁会心疼?那是官油和强扭,随它折腾吧!无论如何,我们宁愿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有了这种心态,人们只能在绝望中争辩。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个无法收拾的“鸡犬场”,没有良方!.....这些旧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都留下了贫穷落后愚昧的一页。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中国广大的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告别了昨天,我的家乡也不例外。随着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里周边的“鸡犬田”里再也看不到猪、鸡、狗了。村民们把地翻得很深,田边的田梁都打对了,更不用说和邻居一起犁地,种界碑分地了。有的在地面边缘种上枣刺,设置防护围栏。村民们自觉养成了叫鸡照猪管羊的良好风气。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村民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时在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同时,积极引进种植各种世界一流品质的果树,建设高档‘精品果园’,园内套种豆类、蔬菜、花卉。因为生产的果蔬无污染,不使用农药,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标准,守家就能富起来,一亩地经济收入上万元。田野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宛如一座迷人的“百花园!”“吸引市领导不去参观和旅游。

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在农村,内心激荡。“为什么我总是热泪盈眶,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美景翻了我的家乡,古老的周元大地也走过了40年的沧桑,为新时代增添了新的风景。这是多么和谐、繁荣和幸福啊!展望未来,乡亲们脚踏实地,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欢欣鼓舞地阔步前进!

偏激

40年前,父亲虽然在县建筑公司工作,却吃着村里人羡慕的“商品粮”。但他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土地。下班后的傍晚,或节假日、节假日,他拿起锄头,帮母亲打理“责任田”。

在我的记忆中,他每天一大早就骑着那辆“二·二八”自行车在城里上班,直到傍晚才回来,这是我最期待的。父亲笑着走过温暖的夕阳,蹬着车来到我家门口,一停就把车架上的帆布包脱了下来。有时是糖果,有时是桌上美味的食物。这一幕成为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当时我家和村里另一家合住一套带天井的老房子,两排厢房,对门四间,我家两间,一间* * *厅。一个房间给我爸妈住,一个房间给我弟弟妹妹住。因为杂乱,这个房间看起来又窄又暗。柱子和横梁是灰黑色的,墙壁是白灰色的,露出斑驳的原色土坯。可以沿着老房子里的木梯爬到阁楼。小时候,和朋友玩捉迷藏是我的一个宝库。听我妈说,老宅是土改时给我爷爷奶奶的,但我爸妈在我爸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留给我爸。那些日子贫瘠而温暖,房子虽然那么小,却充满了我和弟弟的笑声。后来随着妹妹的出生,父亲萌发了再建新房的想法,但父亲工资不高,母亲挣的钱刚好够一家五口的温饱。盖新房只能是藏在父亲心里的梦想。

而这个梦想,因为一个改变,似乎更加遥不可及。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膊。我的家就像半个天空都塌了。我坚强的母亲表面平静,一边忙农活一边照顾住院的父亲,但我看到她躲在门里偷偷抹了几次眼泪。

父亲伤愈后,手臂不能完全伸直,不能干重活,公司就让他当门卫,但工资少了很多。那时候改革开放的东风已经吹到我们这个小山村,分田到户。所以每次农忙,我妈都要请人耕地。看多了村民的嘴脸,从不求人的父亲狠心买了一头牛。他从未碰过犁。他用残疾的右手握着沉重而桀骜不驯的犁,出现在村民们惊讶的目光中。犁从头到尾都是弯曲的,像一条直线一样直。没几年,父亲的耕田技术让村民们交口称赞。

为了早日实现盖新房的宏伟计划,爸爸妈妈更加努力地准备,日夜忙碌。我妈除了种了三亩水田和三亩旱地,还在山脚下的沙滩上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种上了花生、棉花和大豆。我爸爸每天一下班就奔向田野。在村民眼里,这个吃“公家饭”的人和一个摸黑起床的耕田人没什么区别。我和嫂子也开始帮家里分担家务。每天早上,我都早起做饭。只要放学晚或者休息日,我就会去挑井水(那时候每个厨房都有一个大水缸),或者和朋友一起砍柴打猪草。弟弟负责放牛,早上一次,晚上一次,让牛吃饱肝饱肚。农忙的时候,我们帮大人除草、摘棉花、拔花生、摘花生,就连小妹妹也跟着大人,学着体面地干农活。“双抢”期间,割稻子、挑稻子、打谷、拔苗、种粮,少不了我们。到了高中的时候,我在割稻子和种粮食方面甚至不逊于成年人,可以算是家里的壮劳力了。

我家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随着孩子一年一年的长大,父亲决定开始他的梦想——在老房子后面的空地上造一栋楼。先建底层,有条件再重建第二层。为了节省买石子的费用,那个暑假我和嫂子每天都去村后捡石子,然后跌跌撞撞地回家。除了浇筑混凝土梁柱,父亲还找人帮忙。也就是说,他利用工作休息时间,像燕子一样和妈妈一起筑巢,终于把新家的一楼盖好了。

因为盖房子负债累累,后来还要为我筹集大学学费,父亲盖二楼的计划一拖再拖。让他感到轻松的是,高中和初中毕业后,弟弟妹妹都去了广东打工,开始从南方寄钱回家。我工作后的第三年,新房的二层终于建好了,父亲的新房梦终于实现了。之后的几年,父亲陆续装修房子,地上贴大理石,粉刷墙壁,添置各种家具家电,甚至外墙贴瓷砖。父亲站在村头看着自己的杰作,脸上的笑容前所未有的舒展。

五年前,父亲退休,在我们兄妹的再三催促下,父母把水田给了别人种,自己却还是种了三亩多旱地,以“种旱地省事”“闲着没事,种多少种点也能锻炼身体”为由搪塞我们的催促。我们本以为父母可以安度晚年,可劳累过度的母亲却患上了恶性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去年和小姑约好回家过年。我从千里之外的长江出发,姐姐从南方出发。在工作的时候,她认识并爱上了一个广东小伙子,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哥哥也是去年回家,在城里开了一家汽车装饰店,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我妈看着儿女、儿媳、孙儿围坐在桌前,笑容灿烂,却含着泪难过地说:“你们都大了,家里不用愁吃穿。如果不得这些病,生活会很艰难。”我劝她:“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有什么好看的。”父亲插话道:“你看你,针灸按摩后,还说脖子和腰不那么疼了。”

一个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家就是这四十年变化的一个缩影。父亲在实现住房梦的路上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前行,其中有追梦的痛苦与挣扎,也有梦想成真的幸福与甜蜜。在这四十年里,父亲和母亲一直互相照顾,用汗水浇灌日子,用心血养育孩子。他们只是千千千千万万普通父母中的一员,却像勤劳的奶牛一样把我家从贫穷拉到富裕,在千千他们是千千万万,把一个国家从贫穷拉到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