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在“神的名单”中提到了谁?
姜子牙,又名姜尚。东海人。他的祖先曾经是四山的官员,并协助于霞治理水土。舜、禹被封在鲁(今河南南阳西),故又称鲁商。有的被封在沈,姓蒋。在夏商时期,沈、鲁等人有的被封为后代,有的成为平民,鲁商就是他们的远房后裔。吕尚原姓姜,因以封地命名,故称吕尚。
姜子牙刚出生的时候,家里就已经没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做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酒。但姜子牙人并不缺志气,不管是宰牛还是经商,总是勤勤恳恳地研究天文地理和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家施展才华,但直到70岁,还是无所事事,宅在家里。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盘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割鱼河)钓鱼,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姬长侯姬昌(后为周文王)。姬昌以为是奇才,邀其同骑,拜其为师,从此开始了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这就是“姜太公钓鱼,谁愿意上钩”的来源。[3]
武王灭商后,与姜子牙、等人商议,将全国分为若干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为灭商大业作出贡献的姬姓亲属,建都作为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族,以藩护周”。因姜子牙在兴周灭商方面功绩卓著,先在蒂奇营丘(今淄博市临淄区)命名建立齐国,以安定东方。
文化上奉行“因俗而简”的开明政策。“俗”是指“洋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的是“李逸”,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太公认为,齐国如果大力推行礼法之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理国家,维护国家。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齐国和当地的实际出发,简单有礼,不强求干涉,务实地创造一个既能为齐人所接受,又不太违背周礼的新制度。
据《汉书·地理志》“齐地担海(X刹),粮少人少。”《盐铁论》说:“昔太公封营山,清草居之。地薄人少。”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姜太公自齐国建国以来就因地制宜。在重视发展小米和水稻生产的同时,利用我国矿产资源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业和盐业等手工业。它还利用齐国便利的交通和人民重视商业的传统,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以他国货币进行对外贸易的政策。在这种“农工商”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制造的冠、带、衣、鞋畅销天下,鱼盐在各国流通,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从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活在东方的大国富国。
唐宋以前,姜子牙被皇帝封为武将,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王,宋真宗封姜子牙为武王。到了元代,民间又给姜子牙增添了一些神话传说。明朝万历年间,许写了小说《封神演义》。从此姜子牙由人变神,广为百姓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