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5陕西新疆古江涛族谱五卷(清)陶启生等人重修的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书五卷日美7806江苏江宁昔阳陶氏族谱十卷(清)陶汝贤等人重修的衍义堂二十六年(1900)日美7807江苏溧水。7808江苏镇江顺江州陶氏族谱四卷(清)陶秀子等修道光元年(1820)四卷木活字书北图7809江苏镇江顺江州陶重修族谱六卷(清)等修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书六卷北图7865438。民国十九年(1930),五六堂印六卷,江苏省镇江市历史研究所。注:民国二年,陶恒等人开始修复。7811江苏句容陶氏族谱不分卷(清代)。熊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编《木活字书》二十卷。注:族谱编纂于清代康熙三十七年。7812江苏常州陶氏族谱□□卷(清)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六堂木活字书江苏常州市(存卷二,卷末)7813江苏常州李阿陶氏族谱迁册,卷四,卷一(清)向涛等人修订光绪三十年(1904) 日本辽宁地图,美国,7814江苏无锡陶氏族谱,第四册,第一册,第一册,第一册,第一册, 光绪末年(15江苏无锡金桂陶氏族谱四卷(清)陶光基编著清元年(1909)金楚堂木刻江苏档案(存卷二)7816江苏无锡陶氏族谱十二卷第一卷附录一卷(民国)陶世峰修订民国二十一年(1932)六卷族谱(清)陶维伦等人编著于 北方地图历史研究所、中央人民院、南京大学、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日本、美国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朝宗开始修订。7818江苏苏州陶氏族谱六卷(民国)陶怀昭陶谋家等。续编民国九年版(1920)北图(下册)历史研究所人民大学辽宁图吉林大学(下册)江苏苏州博日本美国注:陶朝宗初编于清康熙三十二年。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族谱四卷(民国)陶文炯重修民国二十二年印刷本(1933)四卷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常熟市北地图注:诗一首清乾隆年间修。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宗谱第一卷(清代)等著青岛广电重建出版,浙江泰顺县文博博物馆7821浙江嘉兴陶氏宗谱未分卷,忠孝堂待修。卷一《浙江嘉兴市》注:有陶宝莲的修改意见。7822浙江绍兴惠济道氏族谱30卷(清)陶元藻重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北图吉林大学上海图日本7823浙江绍兴惠济道氏族谱未分卷(清)陶元藻编修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卓仓的纸币2卷浙江图7824。)冀涛姚增秀《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北图(下册)美国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人民学院历史研究所注:克宅翁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开始修缮。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卷三十二(清)陶留熙编修订清光绪五年(1879)。修订了八卷笔记。河北大学7826浙江绍兴惠济道氏族谱第三十二卷(清)陶在明修订修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版24卷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日美注:明万历年间。7827浙江绍兴惠济陶《东长房氏宗谱》不分卷。清钞四卷编。浙江地图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清)陶成福等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编活字十卷。北图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浙江临海陶氏族谱□□卷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浙江临海郡博(存卷三)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族谱卷十一(民国)陶汉龙、宰相陶叔子等人辅佐浙江省24年(1935)。0)木刻版7833浙江省松阳县莲溪乡徐山村安徽南陵陶氏族谱第二卷(1885)编修版7834安徽省南陵县陶氏族谱第四卷(清)陶编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编修版安徽巢湖市地图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第一卷清。7836湖北陶族谱44卷(民国)陶守恒、陶守昭等人编民国36年(1947)陶五六堂刻本44卷武汉地图注:此书收录了湖北各地的陶派。明代万历十一年首次修订。7837湖北新洲族谱陶氏八卷本(清)陶造齐陶造茂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版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7838湖北新洲陶氏族谱三十卷本(民国)陶虚寨与陶合修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版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如丁等编《清乾隆十五年》(1889)。印刷了一册。湖南地图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大宗谱。九卷在前,三卷在后。(清)陶枣舟等编《活字十六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北图日本美国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大宗谱。十二卷(民国)三十六年(1947)霍玉本湖南地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金水双江陶氏五修族谱(民国)22卷(民国)陶、陶竹瑶等修陶明治、陶茂熙编印刷湖南地图民国十六年(存卷65438+)陶编田子敬堂木刻十幅河北大学7844。湖南湘阴陶氏族谱七则□□□卷(清)。陶大烈编辑道光八年(1828)。湖南地图(存卷1,第一册)7845湖南安化资江道氏族谱□□卷清同治八年(1869)刻辽宁省大连地图(第二册, 卷一七)7846湖南德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九卷(民国)陶民国二十八年修陶东佛编活字九卷(1939)湖南地图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活字民国时期湖南地图(存卷三、七)广东新会宋有祖族谱不分卷(清)。 陶杰阳等人在清光绪九年(1883)编了一系列电影。第二卷纸币是美国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清)。陶厚魁等人修订清光绪七年(181)。南京大学7850四川。1932)排版一卷四川地图7851浔阳道枝十六卷(清代)陶集清咸丰七年(1857)录钞五卷北图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复编,咸丰六年复编。
陶姓起源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以地名为姓。据《兴元》记载,古时候有家(帝尧),住在(定陶),后有陶家。
第二;以官为姓,据《左传》记载,周初,吴王之弟康舒被封为,被分入“殷人七族”,陶就是其中负责制陶的工匠。根据元和的姓氏代码,在周初,毓璜的父亲毓泗是郑涛,他负责制作陶器。其次是道指。
家庭名人
晋代名臣陶侃(259 ~ 334),浔阳(今湖北黄梅县北)人。他是个学者。在明帝时,征征西将军,掌管荆襄军务。平定苏军叛乱,起初是广州刺史。他每天扛砖锻炼体力,忠顺勤劳。他在的时候,比诸葛亮还厉害。
陶弘景(452 ~ 536)南朝秣陵人,字亮。在草里干活,好道学;齐高祖时,梁隐于衢山,隐居华阳。武帝当皇帝的时候,不能礼聘。但朝廷大事总有人请教他,人称“山中丞相”。他是作为礼物送给大中医生和白真先生的。著作很多,《本草笔记》是根据药性和种类对本草进行的重排。
陶谦(365 ~ 427),东晋旬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性格深沉开朗,生活清贫,却很幸福。他在世界上被称为精杰先生,他的诗尤其著名。他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集大成者。
所在地:河南省济阳县、安徽省丹阳县、江西省旬阳县。
陶姓起源的第二个参考:尧帝封陶,其子孙以之为氏。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说到陶姓始祖,就要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上古尧帝家族。
陶是尧的国号,也正因为如此,按照当时的习俗,尧的后代有的以陶为氏,有的以唐为氏。
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陶寺遗址。它还与舜帝的另一个陶姓有直接关系。
中国家谱研究会副会长张说:“我们现在站着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陶姓的起源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尧帝始封于陶笛(山东定陶),后改为唐帝(河北唐县)。因此,帝尧的名字就叫做的姓。在帝尧的后代中,有一个以原衔名为陶伟,这就是我们中国陶姓的由来。另据记载,在舜帝的后代中,有一个人负责制陶,并被封为官衔,叫郑涛,以制陶为业。此后裔以业为氏,亦名陶。”
也就是说,陶姓一个源于帝尧的后裔,一个源于帝舜的后裔,但无论是源于尧还是舜的陶姓,其实都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家族。因为尧把和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的后代也流着尧帝的血。
有一副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上面写着“父、帝、夫、父、帝、妹、后、姐、后”,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陶姓的血缘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姓陶的人数不胜数。晋朝时期,接连出了几个伟人,比如以爱惜时间著称的陶侃。他的座右铭是人们应该珍惜每一分钟。因为工作认真勤奋,在晋朝担任八州太守,统率军队四十年。陶侃的曾孙陶渊明以他的不朽诗篇而闻名。一首《桃花源记》一直被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奉为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传诵千年,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却被后人奉为清高士子的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任江西彭泽县令,但短短八十多天就弃官而退。从他的《鉴赏奇文·解惑》诗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在隐退之后,经常与邻居争论,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记载,陶姓人早期从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山西临汾等地迁徙到各地。之后,陶氏在江苏镇江、丹阳等地成为望族,早在东汉时期,陶氏在江西九江县也成为望族。
从隋唐到后来的朝代,姓陶的人从中原迁徙到福建定居。
台湾省的陶氏大多是明清时期从福建移民过来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这次回到我们陶氏的诞生地,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台湾省的陶姓分布还是一般的。根据目前的统计,台湾省大约有一万人。”
今天,台湾省的大多数陶人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
第三次提及陶姓的起源
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陶姓还没有进入前100名。陶姓最早的起源是古帝陶(即)在今山东定陶制陶,尧帝子孙以陶为氏。发展演变:有一个起源于子姓的陶姓,是商朝后裔。据《左传》记载,周文王的第九子康舒名叫侯伟,掌管商朝遗民。其中,陶据说是制作陶器的工匠。另一个陶姓也起源于周朝。于斯担任周朝的郑涛(管理和制造陶器的官职),他的后代也以陶魏为姓。在发展过程中,陶氏逐渐形成了丹阳、、云阳三县,并发展成为当地的贵族家族。因此,陶氏被称为丹阳、和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