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杰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造园等方面独具特色,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还有一个原因是,拙政园为很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提供了一个舞台。其中有江南作家钱穆斋和我的妃子刘;有明末钦差顾问、刑部侍郎王馨漪;清初海宁是弘文书院学士,陈智林是礼部尚书;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君李秀成;还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辛亥革命后,江苏巡抚程德全通知全省在园内召开江苏省临时议会。抗战胜利后,爱国诗人柳亚子在园内创办了“社会教育学院”。相传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苏州做织布工,织布衙门设在汾门,家人住在拙政园。曹寅升任江宁织造时,推荐其妹夫徐莉接任,一家人在园区住了二三十年。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高高的砖墙大门的正门上方,有“拙政园”四个字,用砖雕成,并镀金。拙政园建于明朝郑德四年(1509)。王(字景芝,号)因官场失意而回乡,在大红寺旧址上建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树参天。拙政园的名字,是由西晋《闲居赋》中的“此亦小人之策”一句缩写而成。苏州园林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王于明朝弘治六年(1493)升任御史,但仕途并不顺利。他两次被东厂陷害,受到惩罚入狱,被贬广东翼城,后任永嘉知府。他被罢官后,一直呆在家里,心里的痛苦无法表达。他告诉文徵明:“以前潘岳仕途不达标,就盖了一间房种树,灌溉国家的蔬菜。他说,“这也是一个为我卑微的人民服务的政府”。.....若只退一县之林,必知园中因有政不如岳之人。”意思是我之所以取名“拙政园”,是想像潘岳一样隐退在林泉之下,像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园名反映了王在当时既无奈又自嘲的复杂心态。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腰门,我们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面。在东花园的南面,有一个名为“蓝雪厅”的三开间大厅。“蓝雪”一词出自李白“春风洒蓝雪”的句子,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干净如蓝雪的高尚情操。中间的纱门上有一幅漆雕的画,是拙政园的全景。从图中看到,拙政园分为三部分:曾名为“归田园居”的东区,以田园风光为主;中心部分,又称“复园”,是拙政园的精华。在西部,又称“补充园”,园内建筑多为清代建筑,建筑风格与东、中部明显不同。从图片上看,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和传统的对称格局。大多因地制宜,错落有致,宽敞近乎自然,是苏州众多园林布局中最成功的典范。
走出“兰学堂”,只见一座假山,绿竹丛,古树参天,四周是一座巨大的石峰,如云,巍然挺立,西侧是两块奇形怪状的湖石,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小路。中间的这座石峰叫“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客人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为“挡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很多人带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来到这里。这是因为很多客人都看过中国的名著《红楼梦》,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假山和这座假山很像。十七版《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观园恰到好处的标题,府归省过元宵:贾政父子入大观园议景,开门见面前一座青楼。所有食客都说:“好山,好山!”贾政道:“若不是这山,你进来看园中诸景,有什么更有趣的?”.....向前望去,只见一块白石,似鬼似兽,纵横立着。上面的青苔斑驳,或者说爬满了藤蔓,其中的羊肠小道微微露出。这个描述,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但是,两个公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假山之后,客人们看到了拙政园东部的主要风景。明朝崇祯年间,法务部侍郎王馨漪买下了东边,建起了“乡居”。园内有山岛、荷花池、松冈、竹坞,是很好的田园风光。这部分的主要建筑有“蓝雪堂”、“香香阁”、“天泉阁”、“芙蓉阁”等。
“莲花阁”是建在荷塘边上的水阁。亭子是苏州的一种园林建筑,外形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木槿,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黎明时呈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呈紫色,傍晚日落时呈粉红色,十分珍贵。水芙蓉指的是荷花或莲花。在毛泽东主席的诗中,“芙蓉之地,朝霞为佳”指的是水芙蓉。莲亭前有一池荷花,后有一堵高墙。开放面和封闭面的鲜明对比,恰如其分地衬托出安静的氛围。加拿大温哥华“怡园”中的水榭就是基于这种设计,前有一池清水,后有高墙,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如果走到莲亭前向西看,可以看到临水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的圆形灯罩。透过这个圆形的灯罩,可以看到前方流淌的小桥,就像一幅嵌在圆形画框里的油画。如果你走过去仔细看,可以发现这个水榭的门框上有一块雕花的长方形地板砖。眼前的河流蜿蜒曲折,两岸粉绿相间,把人带入一种宁静、质朴、自然的境界。这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法,称为“取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客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佳角度,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碧绿的草坪上,尖角重檐,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相传原为元代大红寺遗址。建园时,在庙井上建了“天泉阁”。这栋楼从外面看好像有两层,但从里面看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抬头看看高高的亭台楼阁。如果你站在天泉阁的一角,凝视着飘动的云朵,仿佛觉得亭阁在蓝天上翱翔。这就是苏州大部分园林建筑都是用角建造的奥秘。这些转角不仅有利于采光通风,还增加了运动感和美感,成为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香香关”,顾名思义,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主人在园内建了一座香楼。“这栋楼可以四处看看。每当夏秋之交,家田里种庄稼就在眼前。”我们现在看到的“香香阁”的主体建筑是在20世纪60年代重建拙政园时从东山搬来的,与原来的场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的樟树旁有一小块赤岛假山。这座假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看起来像是被翻过来修理的小木船。前面的湖是开阔的,周围都是灌木,不远处还有几片芦苇,就像太湖边上的一个小港湾。古代苏州园林的主人,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被下放到州县,辛苦了一阵子。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退伍回家了。在远离京都的苏州,他们找到了一个安静的“港湾”。这里风土人情高雅,物产丰富,不仅可以享受退休生活,还可以避开政敌,是达官贵人退休后的最佳选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特别欣赏佛教的“空论”,道教的“出世之思”,儒家的“隐逸命题”,以“隐逸淡泊”为主题,在山野中创造野趣,想在独立的哮天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俗话说“一叶扁舟,浪迹天涯,人迹罕至,是我家。”
拙政园的东、中间隔着一条长廊。走廊的墙上有25个漏水的窗户,就像嵌在一条长长的绘画轴上的精雕细刻的剪纸图案。人徜徉在游廊中,园中的景色随着漏窗格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换景”。仔细一看,漏水的窗上不同的图案呈现出水波纹和冰脊,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加在窗上凝固的涟漪上,进一步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气息。
当我们打开走廊上黑色油漆的门时,我们来到了中央花园。当游客站在弘毅轩旁向西看时,他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池水宽阔,风景优美。细心的朋友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木花草之中,矗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一种“庭院有多深”的感觉。这种借景的手法用的很成功,园主真的是尽力了。由于中央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所以主人利用地势低洼,削池叠山。两侧墙壁用假山覆盖,池面留有大量空间,让人感觉开阔深远。中央花园的建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密密麻麻。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优秀的景区,每一个建筑都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拙政园的中央花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景点。游客可以通过游览三个各具特色的景点逐渐达到高潮。
第一个景点以赤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顶上的“竹楼”、假山顶上的“待霜”亭和“雪香魏云”等景点。池岛假山,又称两栖假山,是中部的主要假山。这个“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点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这座假山的设计非常出色,真的是“大手笔”,完全符合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从东边看,一座山比另一座高;从南面看,一座山连接着另一座山;从西边看,一座山压倒了许多山。用绘画术语来说,就是“远观山水”、“远观山水”、“高观山水”,表达了宋代苏东坡诗词的意境,即“从山的侧面看,高低不一”。
接下来,我们先看《竹楼》。“五竹隐居”,俗称“月来风亭”,位于中央花园的最东部,毗邻“弘毅亭”。“倚虹亭”因倚着形似长虹的楼道而得名。“五竹隐居”的造型非常独特,四个圆圆的大洞门让人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站在亭子里往外看,这四扇圆门就像四个巨大的画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景。南有桃柳绿,西有嫩莲尖花,北有梧桐秋雨,东有梅花。在亭子里,有一棵“隐居的竹子树”。印度河是一棵神圣而高大的树;竹子是一种坚硬、柔软、忠诚的东西。俗话说:“家有梧桐树,何愁没凤凰?”两边各有一副对联:“借清风明月,看流水,看山色。”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仿佛出现了两幅山水画卷:一幅是天上明月,夜色朦胧,清风徐来,让人感触颇深;另一种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在动,心在静。仔细想想主人此刻的心情,大概和张大千说的“心似闲,细看湾叶久”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有嘉宾读过《论语》,看过这副对联,可能会有另一番体验。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善者寿。”那么,是否可以说,这幅对联的第一部分是用清风明月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第二部分是用山川之乐揭示旅游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在这个时候,客人们才会逐渐认识到,苏州古典园林不仅要模拟自然山水的美景来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诗情画意来追求“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进而升华为“赏心悦目,精神愉悦”的精神享受。如果你获得了这种魅力,那么你将开始入门。
当我们穿过九曲石桥,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攀登时,遇到了“待霜”亭。《等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魏的诗“书后欲写三百篇,洞庭必满林霜”。字里行间,有一种橙红色的山野气息和泥土的芬芳。
我们穿过丛林,跨过小溪,登上石阶,来到了“雪香云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环顾四周,感觉中央花园就像一幅苍劲而古朴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在这条画轴上,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疏有密,有吵有静。《雪飘香云蔚亭》和《野鸟百花间》以及《蝉林更静;通宫山更幽”。如果你坐在这里歇歇脚,看看风景,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真的是一点点超脱尘埃,身心已经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小城故事》的歌词里有一句话,看起来像画,听起来像歌。用在苏州拙政园真的很合适。是否可以说,《花与野鸟之间》是对苏州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近山”、“以小见大”的美学理念的最通俗、最精彩的注解?
当客人参观完第一个景点,达到高潮时,主人及时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角度,从山上转移到池塘上。这是中央花园的第二个景点。第二个景点以荷花池中的水为中心,水面周围有许多景点,如“四面荷花风”、“香洲”、“看山楼”、“小飞虹”、“小沧浪”、“一雨轩”、“元香堂”等。
湖中央的岛上有一座“四面荷风亭”。四面环水,三面栽柳,真是绝佳的景点。“莲风阁”上挂着一副对联:“荷花四壁柳三面,半池秋水一井”。廖廖的几笔勾勒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景观特点。它的妙处在于对联中含有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的对联是仿照清代书法家铁保在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上所写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有山,半城有湖”。这副对联的下联是仿照唐代诗人董力的诗写的,“诗人无别,一池半秋水。”内容稍加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香洲”与“鹤峰亭四面”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字与“舟”谐音。其实就是船形建筑,可以叫石舟,也可以叫旱船。仿佛一艘官船在荷花间缓缓行走。值得一提的是,石舟“香洲”集中了亭、台、楼、阁、亭五种建筑类型。船头是莲台,茶室是方亭,船舱是水榭,船楼是城管楼,船尾是叶航亭。事实上,在苏州的许多园林中,几乎都有石舟。从地理上来说,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古代,他们大多用船来代替步行。每家都在河边,到处都有船只相连。花园里建造了石船来迎接这一时刻。从建筑的角度来看,苏州园林建筑包括亭、堂、阁、廊桥、船等,它们可以使建筑多样化,丰富多彩。从政治角度来说,石舟往往能提醒人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园主想表达的是“远离江湖,便会牵挂丈夫”的心意。
过了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尖山楼”,古称“香榭”。《看山塔》三面环水,似黑龙泼水。“见山塔”是龙头,攀廊是龙身,云壁是龙尾,门道是龙口,曲桥是龙须。“尖山楼”楼上有壳有窗,楼下有落地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房梁上挂着一盏方形小景观灯,完全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风格。
从“尖山楼”沿着游廊向南,可以来到“小沧浪”。“尖山楼”位于第二景点的北面,是主要景点,视野开阔。“小沧浪”、“小洪飞”、“德珍阁”的区域是第二个景区的南面,是一个空间狭小、“密不透风”的子景区。出版的《小沧浪》是《楚辞》。渔夫》,而原话是“沧浪之水,清澈见底,故我能立其上;汹涌波涛里的水浑浊,可以用来淹没我的双脚。”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如果朝廷清楚,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做官辅佐王朝;如果朝廷昏庸,我就洗脚,决定退隐,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隔水而居,形成一个幽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上向北望去,廊桥“小洪飞”倒映在水中,水波荡漾如彩虹。这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地点。只见莲花香榭前有一池水源,似是“浩汤水,无尽天涯”。在到达香洲之前,它突然改道返回,它的一条支流蜿蜒而来,经过“小飞虹”和“小沧浪”,有一种回味未尽的感觉。这种治水方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的要旨,即“水面有敛有散,其中敛擅浩翰,散胜曲折”,堪称一绝。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到了“源香堂”。欣赏“元香堂”将使客人达到游览这一景点的高潮。“源香堂”位于中央花园的中央。前面有一条小河,后面有一个水池,水池里广泛种植着荷花。夏季荷花盛开,清香飘入堂内,于是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清”一句便成了堂名。“源香堂”四周都是玻璃窗,可以坐在大厅里品茶、聊天、看风景。大殿南面是险峻的黄石假山,北面是赤岛假山,东面山坡上有“绣亭”,西面池塘边有“倚玉亭”,给人以山远水低的感觉。《原香堂图》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所作,后失传,由现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刻。两边各有一副对联,* * *有80个字,是苏州众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录了八旗冯至厅达官贵人云集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非常重视意境的设计,园内主要景点常以古诗词、散文中的词句点缀,并饰以大量匾额、楹联。这些对联立意深刻,意境含蓄,意境幽雅,用词隽永,书法优美。它们不仅描述了著名园林的历史,而且指出了景点的本质,表达了园林主人的感情。
拙政园中央花园的第三个景点是枇杷园。“枇杷园”位于“元香堂”东南。它是拙政园中间的一个花园,以枇杷树命名。“枇杷园”的大门设计得非常巧妙。客人来到这里,看到前面有一堵云墙,两边种着牡丹。俗话说“没有怀疑就没有出路”。没想到,只要再往前走,就能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道。随着人们一步一步的靠近,门口一点一点的扩大。到了门口,发现门口像一轮明月,嵌在白云墙上。过了门口往前走,这轮明月就慢慢被这里湖上的假山遮住了。看着月门和牡丹花,不禁让人想起“闭月羞花”的典故。这个月,洞门就像一面巨大的聚宝镜,院内的景物仿佛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园主巧妙地选择了月洞门的最佳位置,使“向雪魏云亭”、“月洞门”、“伽师亭”三点在同一视线内,前后美景通过月洞门相连,形成一组景象。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开启门窗时,除了考虑出入和采光外,还特别注重捕捉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物随步伐移动。
第三景区以院落建筑为主,有“玲珑阁”、“嘉实阁”、“听雨轩”、“海棠春屋”等。这些建筑将空间分成三个小庭院。为了丰富景观和隐藏新景观,这种景观美化技术被称为“景观隔离”。三个小院落,分隔又相连,相互穿插,在空间处理和场景设置上富有变化。每个院子的天井用肉眼看差不多大,用脚步测量却大不相同。原来“玲珑阁”前的云壁做得很短,视野开阔。“海棠春屋”面积比较小,但是开了几个漏雨的窗户,让天井更宽敞。“听雨轩”前面的天井比较大,所以开了一个小池塘,让天井大小合适,景观丰富。那时候的园主喜欢和家人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泊景点,一边听着雨滴打在瓦楞板、芭蕉叶、砾石地上,发出“滴答”、“啪嗒”、“啪嗒”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造中。这好像是《中央花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第一乐章可称为“山顶”;第二乐章可称为《海的彼岸》;第三乐章可称为“天伦之乐”。《伽师亭》中有一副对联:“春秋多良辰;山河中有清音,用在这里生动。
当客人从中央花园出来,穿过“绝洞”的圆洞门,他们就来到了西方花园。西园主要建筑有“三十六元阳亭”和“十八曼陀罗花亭”。这座建筑是经过美化的“鸳鸯厅”结构;往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有四个屋顶;外面,是一个大厅,分为两个客厅;北面的客厅是夏天制冷,南面的客厅是冬天供暖。进门时,圆形洞门上方有四个砖雕篆字,“少为妙”。意思是只有进了门,才能好起来,才有一点乐趣。这座大殿建于清代,雕刻精美,装饰精美,风格非凡。北殿的“三十六元阳亭”是清代状元洪保,南殿的“十八曼陀罗花亭”是清代状元的杰作。亭子是客人聚集的地方,宽敞安静,四通八达。鸳鸯是美满婚姻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根据印度大师编撰的《阿弥陀佛经》注解,西方极乐世界每天都要倒曼陀罗花。当今世界,只有长寿的人才能看到。传说曼陀罗花与山茶花相似,所以这里种植了十八棵珍贵的山茶树以应景。此殿造型独特,椽子拱起,呈弧形,四角有耳室。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据史料记载,补天园的主人张特别喜欢昆曲,经常与“曲圣”俞素禄先生谈论曲艺。每当清唱剧表演达到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天”的感觉。四角厢房是演员化妆和仆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青花玻璃窗非常雅致。每当盛夏炎热的时候,阳光透过窗户变成蓝白色的光束,洒在地上,引起一阵阵寒意。如果客人有兴趣,可以把眼睛凑近蓝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树枝、石头、荷叶上覆盖着一层雪。
“流亭”位于“三十六元阳亭”之西,由清代湖南巡抚吴大成题写。“留亭”出自唐代李商隐“秋阴霜飞迟,留残莲听雨”的句子。流亭阁南面的飞盖是松、竹、海、雀立体雕刻图案,构图匀称,技法精湛。隔断裙上刻有龙纹,据说是太平天国忠义宫里的遗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倒立照相馆”位于“三十六元阳阁”的北面。它被命名为“倒置工作室”,因为从前面的池塘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亭子的倒影。楼的下层叫“拜文沉斋”。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先生和沈先生纪念馆”。文徵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资料显示,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有资料记载,他根据山水作画31幅,每幅都有诗,作《王拙政园》,为名园增光添彩。沈先生曾是先生的绘画老师。他们为苏州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倒画室”的中间屏幕上刻有一幅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画,上面有诗,这也是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倒置照相馆”前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水廊,地面贴在池面上。池水表面波光粼粼,地面起伏,让人感觉是踩在池水表面,随水漂浮。水廊西有一组亭子,最近的是“与谁坐轩”。玄,形似马车的建筑,两端有门框,不上门,可以随意进出;两边的墙上都有窗户可以观景。“和谁坐一起?月亮,微风,我。”这是苏东坡的诗,表达了诗人的自恋。花园的主人用这个来显示他的崇高。仔细看,“谁与你坐轩”就像一把扇子,轩顶的瓦就像折扇的扇面,背后的“李亭”尖顶就像折扇的柄,几乎无缝衔接。
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处处山青水秀,处处洋溢着温馨的家庭氛围。整个花园体现了对智明冷漠的生活哲学,这正是古代人一直努力追求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