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载沣的人物评价

周恩来曾对载沣作出公正而全面的历史评价:

①载沣是在特殊情况下,不由自主地被慈禧太后临终时推上摄政王高位的。实际上,慈禧并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当摄政王才选择他的。正是因为他不合适,慈禧才选择了他。这一历史责任不能由载沣承担。

②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了监狱摄政王的职务。后来,他并不主张武装抵抗革命,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彤皇帝的“退位”。

这些表现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客观上有利于革命。还说;民国以后,一些贵族和老兵不遗余力地恢复清朝,但载沣从未积极参与。这也很少见。

(3)载沣后来当了文官,作为溥仪的父亲,如果他搬到长春来依靠他的儿子,那在人情上就说得通了。这既不同于溥仪要当“皇帝”,也不同于溥杰等人为“满洲国”卖命。

但他毕竟是政治家,是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在日伪统治下,他不屈服于日本人的一再劝说,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与“满洲国”划清界限。在这件事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勇气和胆识。这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功。

④在民国时代,载沣一直在宫中坚持清朝的旧仪式,仿佛要永远坚持下去。但解放后,他全部取消了,这是他思想开放、进步的表现。

⑤载沣国学功底深厚,是清末到民国、日伪时代历史的活见证。如果他能长寿,他一定会对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贡献。

扩展数据:

1900年期间,随着京津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今年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突然向各国驻京使馆发出照会,称不再保护使馆,并命令所有外国人24小时内离开北京。

各国部长得知这一消息后都非常惊讶。深夜,各国外交大臣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延长出发时间,并要求总理衙门第二天早上九点回复。

6月20日凌晨,德国公使克莱恩德怒气冲冲地坐在轿子里,打算去总理衙门质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求外国人撤离。当Cleander一行行进到东单大厦时,被神机营张敬根海率领的巡逻队截住。

以傲慢著称的Cleander拔出枪向巡逻队开火。双方发生交火,Cleander在激战中身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克林德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借口。

14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随光绪皇帝逃往安,并派出以易_和李鸿章为首的代表团与西方列强媾和。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清政府于65438年2月27日接受了列强提出的12和平大纲。

第一段写着“中国派太子使臣代表皇帝中国对贤臣被害感到羞耻,并立碑悼念被害人”。

关于纪念碑,清政府答应得很爽快。但是关于去德国“道歉”的太子人选,清政府很久都没有决定,因为让一个天朝贵族漂洋过海去给战胜国道歉,这样的屈辱就避免了,又怎么会有人自告奋勇呢?

就在太子人选迟迟得不到确定的时候,德国新任驻华大使穆德向清政府大臣李鸿章和奕_推荐了年仅18岁的醇亲王载沣。

载沣之所以成为去德国道歉的最佳人选,是因为德国人看重载沣的特殊地位。作为光绪皇帝的弟弟,慈禧的侄子,载沣的地位比其他皇子更高贵,更能显示清政府的“谢罪诚意”。

确定人选后,1901年6月5日,远在xi安的慈禧和光绪皇帝正式任命载沣为“一等大使”,并任命原内阁侍读学士张仪、精通德语的副总司令尹畅为参赞,陪同载沣出访。

一切准备就绪后,7月190112日上午,载沣一行从北京永定门出发,下午抵达天津塘沽,登上招商局安平号轮船。

7月15,船到上海。然后我转乘德国轮船Baian去德国。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航行,载沣一行于8月23日抵达靠近德国西北边境的巴塞尔。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事件发生了,清政府和德国政府在载沣谒见德皇的礼仪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这次载沣以王子的身份赴德道歉,所以清政府非常注重礼仪。当时,清政府驻德公使陆海欢在赴载沣前曾向德国外交部询问会议礼仪,但德方未予答复。

直到19年8月,载沣快到德国时,德国政府突然通知陆海欢,“德皇坐镇白厅,君主三鞠躬行礼,递书纳贡。他的谋士陪着观众,按照中国朝臣的礼仪鞠躬。”

陆海欢听到后,立即向德国外交部提出强烈抗议。他认为德国皇帝坐着迎接向中国鞠躬的王子是不礼貌的,他的追随者必须跪下匍匐。清政府绝不会接受。“我宁死在西海,也不向德国皇帝低头。”

想想也是。自称“天朝”的清朝,怎么会在“洋鬼子”面前下跪?让一个太子道歉就够了,再下跪也不是丢尽祖宗的脸。

陆海欢深感问题严重,便发电报给和北京的和平大臣奕_和李鸿章,以及的慈禧和光绪皇帝,寻求对策。

Xi安接到电报后,立即致电陆海欢:“中国已真诚感谢他惩治罪行并支付赔偿。他把王子送到国外。他想修补过去,但德国主人坐下来看建交仪式。他希望给外交部打电话,争取一下。”

但作为战败国,我是一条鱼,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就像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腓特烈二世说的:强权即公理。德方对陆海欢的交涉充耳不闻,态度十分坚决。它拒绝改变礼仪,甚至威胁说,如果礼仪改变,德国皇帝将拒绝见载沣。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远在xi安的慈禧让卢海焕继续与德国外交部磋商,说“一分就是一分”,并告诉卢海焕,如果“实在无法挽回,就应该向会议说清楚,这个使节本来是道歉的,但是通融的,今后继续按照各国共同的礼数,不要以此为例帮忙”

但易_和李鸿章都认为坐国书尚可,但谋士绝不能同意跪拜,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载沣会见德皇只带一名翻译,其他谋士要么请病假,要么临时避难别处,避免会见德皇。

与此同时,北京的和平谈判部长以此为由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希望可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向德国政府施压。

此时德国的态度也有所软化。9月2日,吕海焕和德国驻巴赛尔领事通知载沣,德国外交部表示,德皇同意接待清政府代表团,递交国书时只能带尹畅当翻译,不必行鞠躬礼。

就这样,双方的礼仪之争刚刚落下帷幕。9月2日晚,载沣开始离开巴塞尔赴德,3日抵达波茨坦。4日中午,载沣在尹畅的陪同下抵达德国宫。

载沣向威廉二世三鞠躬,递交国书,并宣读了一份讲话,大意是:“去年我国之乱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失败,而不是我们伟大的皇帝的过错。但臣民有罪,皇帝也有责任,深感抱歉。

现在,好在和谈很快就要进行,笼罩在两国上空的阴云会散去,变得明朗。我祝愿我们两国永久和解,友谊长存。"

面对一位王子的“道歉”,德皇非常傲慢。他不仅接受了国书,而且在答辩时也没有站起来。他的回答也非常严厉。“因为你的王子从不道歉,所以他称之为‘最好的释放’,可见威廉二世这个战争狂人是多么的狂妄。然而,在载沣眼里,这是“大局得以保全,国家未受伤害。"

访问德国后,载沣想访问英、意、比等国,但这一想法遭到德国的强烈反对。"如果你去欧洲,那将违背你的诚意。"

为了不说出德国人口的真相,载沣以身体不适和在国内结婚为由,放弃了出访欧洲其他国家的计划,启程回国,完成了这次屈辱的“道歉”之旅。

《醇亲王》的载沣赴德谢罪之行,带有为战败国向清政府“谢罪”的性质,有损国家形象。但对载沣来说,它已经获得了很多。

首先,通过这次访问,载沣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外国的了解。其次,如果说载沣在出访之前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王子,那么出访之后,载沣已经名扬海内外,甚至有人称赞载沣是“从这一代擎天柱开始,我们要靠我们国王的手,做出最好的自己”。

最后,通过这次出访,载沣“圆满”完成了政治任务,这让慈禧非常满意,也为她以后的仕途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她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人民网-18岁的酒精王子载沣是如何赴德“道歉”的?

百度百科-艾辛吉奥罗·载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