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史圣

第二集繁荣的屋顶

惊心动魄的战争已经看过了。政权更迭正在进行中。

公元1644年农历八月,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和他的母亲,在浩浩荡荡的随从陪同下,离开盛京老家,前往北京。这个男孩的名字叫福临,清朝的顺治皇帝。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他们在北京的新家:故宫。

对于六岁的顺治皇帝来说,这座他从未见过的高大城门一定给他留下了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这是故宫最大的大门,高37.95米。

根据中国的阴阳学说,正北称为子,正南称为午,所以这座位于故宫中轴线南端的大门被称为“午门”。

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谛出现在顺治皇帝面前。

这是他们的新家,拥有这座宫殿也将是他们成为中国新统治者的象征。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这座宫殿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这一片红色和金色也将紫禁城与周围的建筑完全区分开来。

故宫的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处理宫廷事务和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称为前朝。后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妃嫔生活的地方,称为内廷。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金鸿逵:

这是故宫的总布置。所以很多建筑都是几个深轴排列,所以这些建筑都是以院落的形式铺开的。每个院子里都有建筑群。每栋楼都有主人和奴隶,他们之间有合适的搭配。这就是它如何用建筑的手段来表达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所表达的等级和秩序。

传说玉帝的魏紫宫殿数量是10000,而地球上的紫禁城一直说有9999个半宫殿。事实上,500多年来,故宫一直在变化。据1973故宫专家调查,故宫现存宫殿8704座。

有人认为顺治皇帝第一次看到的故宫可能并不完整,因为比他早入京几个月的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皇帝的报告中写道:李自成烧毁宫殿,逃之夭夭。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

李自成确实放了火,那么整个故宫受到了什么损害?其实清朝的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乾隆朝修订的《太阳旧闻》考证,明确指出故宫因优于旧宫,权衡得失。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对故宫的改造是基于明朝的建筑。这反过来说明了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故宫宫殿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因为李自成而遭到如此大规模的破坏。

据清朝的记载,顺治皇帝六岁时,在御门,也就是现在的太和门登极。

顺治二年,中轴线上的宫殿一一修缮更名。这是朝代更替在建筑上最直接的体现。皇帝殿改名太和殿,中继殿改名中和殿,建济殿改名保和殿。对于当时尚未稳固的新政权来说,“和”字包含了他们对未来世界和平、君民和谐的最迫切期待。

从此,满文出现在故宫的牌匾上。

顺治皇帝24岁就去世了,没有等到他所希望的太平盛世。年份是1661。

十八年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太和殿西侧的御厨突然起火,火势一路蔓延,两个小时后烧到了太和殿。几天后,六名纵火的太监被绞死。从那以后,太和殿已经荒废了18年。

在此期间,年轻的康熙皇帝忙于指挥战役和稳定在不完整的紫禁城的统治。十六年,先后平定吴三桂领导的三藩叛乱,收复台湾省,打败入侵的俄国,签订清朝唯一的对外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天下太平。这时候康熙皇帝终于可以重修太和殿了。

但是这次修复遇到了最大的问题。太和殿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此时69年过去了,人们并不知道太和殿的确切比例和数据。当时爱读书的康熙皇帝亲自搜书,让他很失望。

一个叫梁九的人在这件事上有了很大的转机。当时已经40多岁的梁九从明朝崇祯年间进入工部,在工部工作了40多年。

据《梁九传》记载,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制作了当时太和殿的木质模型,并通过放大模型构件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建造。每一块被放大的木头都能完美安装,太神奇了。

令后人庆幸的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的所有材料和尺寸都详细记录在《太和殿年谱》一书中,这是唯一一部关于太和殿修建的详细记录。对于今天即将大修的太和殿,这本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落成,大典正在进行。这不仅是一座宫殿的庆典,也是一个新的繁荣时代的开始。

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

太和殿,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汉白玉平台上,是故宫的核心,也是故宫整个建筑运动的高潮。它的所有设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把至高无上的皇权衬托到极致。

太和殿曾经是北京最高的建筑,从院落到主脊的高度为36.57米,相当于一栋12层建筑的高度。

太和殿也是紫禁城最大的建筑。面积为2381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它的长宽比正好是九比五,代表九五。

太和殿和其后的中和殿、保和殿构成了前朝的主体,人们习惯称之为三大殿。

故宫的建筑在很多地方都与数字九有关,九是最大的,体现了至高无上的意义。像大门上的九排九路门钉,屋檐上的九兽等等。

但是对于太和殿来说,即使是最多九个也不足以表达它的威严,所以它的屋顶上有十个兽。这多出来的一个叫史航,是中国所有古建筑中唯一的一个。

太和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在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大厅里,布局相当简单。

在桥台的衬托下,皇帝的宝座是唯一的主角。放眼望去,皇权的威严辐射到每一个角落。

太和殿有七十二根柱子。宝座四周的六根柱子都包金,每根柱子上都有一条龙,龙是皇权的象征。

从这六根柱子往上看,藻井上有一条龙,龙口垂下的宝珠也叫轩辕镜。

康熙皇帝重建太和殿,改变了原来的九开间形状,变成了十一开间。可以说这是这次重建中最实际的一次改造。

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部副主任周:

康熙三十四年重修太和殿,考虑到防火的因素,将木斜廊改为砖墙,太和殿两侧的游廊改为夹房,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一间房宽的格局。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周边九廊格局。

2004年6月,故宫大修前的勘测进入太和殿屋顶,我们跟随他们拍摄。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的梁架。

《姬岙彩画》是康熙三十四年重修时所画。是河西最高水平的彩画,距今已有300多年。

我们的镜头也捕捉到了这里的一个神秘物体。

它在太和殿顶部的中心,就在藻井的上方。

这是雍正帝下令放在这里的木板。

我们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皇宫档案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雍正帝下令将三块牌位分别放置在养心殿、太和殿和干青宫。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

放置福板原本是古建筑和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保护镇宅、辟邪、保平安。雍正(皇帝)的这些牌位,除了传统的道教八卦之外,还加了藏传佛教的符咒,反映了他被各种宗教用来保平安。

雍正帝放置福牌无疑表明,太和殿、干青宫和养心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地方,而其他两个宫殿除了太和殿之外都在皇宫内。

与历代相比,紫禁城的后半部分统称为内廷,包括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后三宫、妃嫔居住的六宫和王公居住的五干事。至此,故宫建筑的乐章从阳刚的高潮变为阴柔的慢板。

干青宫、坤宁宫和交泰殿合称为后三宫。

干青宫在雍正帝之前是皇帝的起居室。同一个皇帝使用的宫殿比前代的太和殿低了11米,面积小了1000多平方米。置身其中,人们会感到轻松。

明代干青宫有九个后暖阁,分上下两层,类似于今天的复式建筑,上下排列27张床,皇帝可以随意选择。到了清代,东西暖阁改成了书房。

在明朝,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到了清朝,这座宫殿的内部装饰有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中轴线上最具满族特色的宫殿。

它贯穿房间,西、北、南三面都有火炕。西边的炕是早上祭神用的,北边的炕是晚上祭神用的,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厨房。这种布局来源于满族民间“口袋房”和“万子炕”的居住习俗。

从坤宁宫东暖阁悬挂的坤宁宫碑文可以看出,坤宁宫的布局是从入关前沈阳故宫皇后居住的清宁宫抄来的。

除了皇后,后宫里还有很多皇帝的妃子。他们住在后三宫两侧的宫殿里,总称为东、西、六宫。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子林:

东西六宫取自李周的六房六宫体系,但更多融入了汉代以来形成的《周易》阴阳哲学。从平面上看,它的建筑布局是一个坤卦的图像,象征着阴,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居住着嫔妃。它的作用可以从宫殿的命名中体现出来。比如成干宫,为什么叫成干宫?也就是说住在这个地方的嫔妃要继承皇帝,所以东西六宫的建筑体现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尤其是夫为妻。

东西六宫的建筑形式远低于后三宫,体现了居住于此的嫔妃的从属地位。

这是雍正帝画的一幅美丽的画。每一个皇帝都希望龙脉延续下去,子孙兴旺,这样朝代才会兴旺,国家才会永远稳固。

1856,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女人一生的命运被改变了。她就是后来统治中国48年的慈禧太后。

储秀宫是她第一次入宫时的住所,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内部装饰是在她50岁生日时用63.2万两银子翻修和装饰的。

兰花,中国古人认为它有王者的芳香和生男孩的象征,结合寿石的图案暗示它适合男性长寿,所以这种画在储秀宫的隔扇中被广泛使用。

也许是巧合,慈禧太后刚入宫时被封为贵族兰,不久就生下了后来的同治皇帝。母贵于子,地位越来越显赫,卧室装饰也很豪华,储秀宫的庭院陈设中已经出现了龙,这是东西六宫中唯一的例子。

故宫养心殿在雍正帝以前是一座普通的宫殿。

雍正帝登基后,没有像往常一样住在干青宫。他说: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在干青宫住了60多年,他实在不忍心再住进去了。他决定搬到月华门外的养心殿,并要求寺庙略加修缮,必须简朴。

雍正帝的决定改变了紫禁城内廷的格局。从那以后,养心殿在紫禁城里变得越来越重要。

养心堂的地位异军突起后,一直不简单,配套装修很快跟上。在故宫,灯光的好坏是衡量宫殿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改善养心殿的采光,它成了紫禁城里第一座装有玻璃的宫殿。雍正元年,清宫内务府“工作文件?”《木作》记载“十月初一日有敕令,养心殿为后寝,堂北东西窗各装两块玻璃”。

那时候玻璃是很稀罕的东西,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养心殿位于前朝附近,是皇帝休息和办公的地方。宫殿的后半部分是卧室,皇帝休息的地方。如果他要办理政务,穿过这个过道,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到前厅办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从雍正帝到清朝灭亡,清朝有八位皇帝将养心殿作为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在这里,他们留下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印记。

一座小小的宫殿,见证了一个朝代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

在等级森严、庄严肃穆的故宫里,有一座风格各异的建筑透露着灵动浪漫的气息。这是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是乾隆皇帝的杰作,他潇洒,喜欢旅行。

这座花园建在紫禁城的东北角。狭长,蜿蜒幽僻,四院相连,景色各异。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江南最美的风景都在园中。

园林也显示了汉族传统文化对乾隆皇帝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有一种祈福的仪式活动叫赏月,后来演变成人们春末踏青的习俗。这时候文人也请方,最著名的记载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

碧水在九曲曲折折的曲流渠中流淌,谁拿着飘过的玻璃在座位前驻足,谁就得吟诗,否则,就要受罚认输。这就是“曲曲水流,其乐融融”。基于此,乾隆皇帝将此亭命名为“鉴赏亭”。

园中还有一座名为“三友轩”的建筑,内部以松、竹、梅装饰。松树挺拔,腊梅冷峻开放,竹竿挺拔有罪。三人都是冷冰冰的,不懂得感恩,所以被称为“年度三友”。古代文人把刚正不阿和这三种植物相提并论。乾隆皇帝不仅用三友轩来显示自己的儒雅,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清朝皇帝与汉族知识分子思想融合的态度。

甘龙花园的建设只是这个庞大建筑工程的一小部分。

康熙朝以来,经过70多年的治理,中国的农业经济和综合国力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乾隆皇帝于1420年开始对故宫进行建宫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项目与政治制度的变革紧密相连。

第一个是赣西二院及其周边的改造。

甘溪二号是乾隆皇帝做太子时的住所。他为什么要在这里进行大规模改造?这也要从皇帝的储物系统说起。

雍正帝以前,立皇太子往往伴随着激烈血腥的宫廷斗争,雍正帝就改用密储法。他亲自写了两封信来决定王位继承人,一封藏在干青宫的公平牌匾后面,另一封由他携带。皇帝在世时,他对此保密。皇帝驾崩后,双方对比正确,才能宣布迎来新的国王。

乾隆皇帝作为第一个在秘储制度下上台的皇帝,一天也没有享受到太子的待遇,所以他想把自己的故居——甘熙二院的地位从皇宫升级为皇宫,以此来强调自己皇位继承的正统性。

修缮后,三晋大院的主体建筑更名,分别称为敬事堂、中华宫、翠云阁。传统上称之为中华宫。中华宫的名称来自汉族大臣张的提议。钟华指的是“舜”,古代的圣贤君主。对中国文化相当精通的乾隆皇帝很乐意采纳这个建议。

甘溪二院改造完成后,周边的几座宫殿也进行了改造,成为了中华宫的附属设施:东边的甘溪一院改为漱芳斋,室内建了一个小戏台,取名“雅”,供皇帝观看一些小戏,院内还加了一个大戏台。它们是紫禁城里最早的舞台。

乾隆皇帝即位后搬到了养心殿,但他一直把舒适的中华宫作为与家人和秘密官员聚会的地方。

信奉藏传佛教的乾隆皇帝还在中华宫西南修建了故宫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建筑——雨花阁。藏传佛教从元代入宫,到清代达到顶峰。玉华阁的修建不仅满足了皇帝个人拜佛的需要,而且在联系我国边境地区蒙藏各部宗教信仰、加强民族融合、巩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故宫改造中与变法密切相关的第二个重要工程是宁寿宫的修建。

乾隆皇帝在登基后不久宣布,为了不超过在位61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将在在位60年时把皇位退位给他的儿子。皇位继承方式的这一变化意味着一位退休的皇帝将首次出现在紫禁城。

宁寿宫是乾隆皇帝的退休之所。宁寿宫作为皇帝的行宫,不亚于皇帝的居所。也分前朝和朝廷,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这几乎是一个微型紫禁城。宁寿宫的造价达到130多万两白银。仅宁寿门前的这对鎏金铜狮就花了334两黄金。

为朝代的皇帝建造一座退隐的宫殿无疑是最重要的工程,工部集中了全国最顶尖的工匠。其中有一个叫雷的建筑设计家族。

这是从故宫中轴线到五米多长的坤宁宫所有建筑的外观设计。所有建筑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距离都清楚地标注在上面,数据精确到英寸。

从康熙开始,这个家族从事皇家建筑设计已经有200多年了。

在他们主持修缮设计的工程中,故宫、颐和园、天坛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七代同堂的设计家族也被称为“风格雷”家族。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采用文字说明、图纸和热样相结合的方式。所谓热样,就是三维设计模型。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独特产物。现在,故宫还保留着雷家制作的热样。

热样品由纸板、稻草和木头制成。模型做好之后,需要用小烙铁烫细节,故名烫样。

这是清末雷氏家族为故宫长春宫设计的热样。夏天,长春宫庭院里建了一个巨大的凉亭。在热样的相关部分,有具体的文字描述和建筑尺寸。经过层层展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的内部结构。当时的烫样主要是做给皇帝观赏的。皇帝的旨意是决定宫殿建设的最终依据。

宁寿宫这座豪华气派的小紫禁城建成后,乾隆皇帝从未在那里住过一天。他退位后,仍住在养心殿,掌管朝政,直到公元1799年去世,享年89岁。

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故宫历经300多年的修建、重建、修缮,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模样。而故宫演绎的历史也将波澜壮阔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