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的作品是什么?

明清时期,徐文长出现了许多多才多艺的文人。但他和徐文长一样,在诗歌、戏剧、书法、绘画方面独树一帜,对今人和后世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是相当难得的。袁中郎尊称他的诗为明代第一,他的剧本受到汤显祖的高度赞扬。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尊敬,曾刻过一枚印章,自称“常春藤下的走狗”。现代艺术大师白石老人也对他深表钦佩。然而,徐文长的一生是不幸的。虽然他有着强烈的功名利禄的野心和报效国家的愿望,但他甚至没有通过考试。中年因疯狂杀妻入狱七年。晚年靠卖字画甚至书籍衣服为生,最后穷困潦倒而死。人们非常喜爱他,许多关于徐文长的故事还在浙江流传。他在绍兴的故居——青藤书屋,历经400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维系着对这位具有平民气息的文艺家的长久记忆。

第一,人才早,年轻,不反复卖。

,本名魏,字其文长。又名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明·郑德十六年(1521)生于(今绍兴)一个没落的大家族。他的父亲许嵩是四川夔州的同治人。他原是童氏,生了两个儿子,许槐和许璐。与苗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晚年,他娶了一个妾,生下了徐文长,并在温昶出生后一百天死去。此后,徐文长由狄淼夫人抚养,直到她十四岁。苗去世后,她一直和大哥许槐生活在一起,直到21岁。尽管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徐文长的早期生活并不幸福。他的生母是婢女,自然在家中没有地位。狄淼夫人把徐文长当成自己的亲骨肉抚养长大,对她寄予厚望。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温昶十岁的时候,苗太太把他的生母赶出了家门。早年丧母对徐文长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虽然29岁就能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但直到暮年,他还是忘不了这件事。因为徐文长是个未婚女子,而未婚的两个哥哥都比他大二三十岁,徐文长在家里没有地位。他年轻时没有参加过秀才考试。他在最后一本书里,要求督察复试:“学习无效,所以我不相信我的父亲和哥哥。而血肉被煎,豆子被烧,我日日夜夜东张西望,可是我的身体和影子!”看起来很难过很生气。成年后,家庭财富下降,徐文长的生活当然不那么舒适。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这样坎坷的境遇中长大,自然容易养成固执偏激的性格。

徐文长天生非常聪明。他六岁开始学习,九岁就能写字了。当他十几岁时,他模仿杨雄的“笑着笑着”轰动了整个城市。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把他比作柳岩和杨修。二十多岁时与陈海乔、沈炼等越南知名人士交往,被列为“越南十大学者”之一。沈炼曾称赞他说:“关城门,只有一个。”据说,在一次宴会上,主人故意让徐文长难堪,指着桌上的一个小东西要他给,却偷偷命令小僮仆拿着一个十多尺长的纸卷。徐文长拿起笔,一口气写完了,这让满座的人感到惊讶。

自小就以才气著称的徐文长,一向自高自大,对名利充满向往,却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二十岁那年,他跌跌撞撞地考上了秀才,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考乡试,一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还是没考中。其间,26岁丧妻,搬出潘家,以教书为生。37岁时,应胡宗宪之邀,进入幕府掌管文书。徐文长在科举考试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少年时喜欢博览群书,讨厌八股。此外,他的个性被揭示,他的情感被张扬。我怕他真的写不出一篇合格的八股。然而,尽管徐文长知道八股无用,但他总是对一些科举出身、没有才华的官僚嗤之以鼻,但这是旧文人在政治上的唯一出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卖,对徐文长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前途无望。晚年写了《自畸谱》,专门写下了杜甫六岁入学时写的《鸡鸣,黎明紫路寒》这首诗,流露出对人生无尽的感悟。

二、从军幕到监狱

徐文长通常给人的印象是靠才华过生日,但他也是一个关心社会政治、充满爱国热情的人。嘉靖年间,东南沿海频繁遭受倭寇入侵,由于军事装备懈怠,官员无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徐文长用诗歌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另一方面,他又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抗日战争。虽然没有工作,但他几次换上短外套,冒险随部队到前线观察战况,然后记录战争的经过,分析成败原因,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总计划。这些文章大多写得很实用,和一般学者的评论不太一样。

嘉靖三十六年(1557),徐文长被任命为东南军务总督的胡宗宪招募,进入幕府掌管文书。这是徐文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幕首为胡宗宪写《入白鹿原表》,受到皇帝赏识。从此,胡宗宪对他更加依赖,对他放任自流的性格也格外宽容。陶王陵的《徐文长传》记载,徐文长经常和朋友在市场上喝酒。总督府着急找不到他,他就深夜开着门等。胡宗宪被告知徐秀才喝醉了,大声喊叫,但胡宗宪反而表扬了他。当时胡宗宪的分量很威严,文武百官见了都不敢抬头,而戴着破旧的黑头巾,围着白布的徐文长却破门而入,大谈天下事。在总督府,很难发现徐文长为抗日战争做了什么。然而,作为徐文长,他的好奇的个性和他对抗日战争的热情,可以得出结论,徐文长参与了许多重要的计划。在他保留的《致总督府书》等文章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中肯的见解——虽然他提出的治兵之术有点苛刻。

当然幕府也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胡宗宪与权臣严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徐文长对严嵩恨之入骨,最亲密的朋友沈炼也因为参与了严嵩的刻字而被杀。然而,徐文长不得不为胡宗宪写一些奉承严嵩的话,这实在是一个文人的悲剧。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被罢官,徐阶成为内阁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违法涉事,次年被捕回京(后仅因立功被革职),徐文长离开巡抚府。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捕,死于狱中,他的几个前幕僚也受到牵连。徐文长生性有点极端。他年复一年考试不及格,精神上很不开心。此时,他对胡宗宪被诬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担心自己受到迫害,于是对生活彻底失望,甚至发疯。他为自己写了一段愤怒的墓志铭,然后拔出壁柱上的钉子,砸进耳朵里,血如泉涌,几个月才痊愈。后来用脊椎骨打了肾囊,没死。如此反复发作,反复自杀九次。嘉靖四十五年,因怀疑其妻张不忠,将她杀害而入狱。

人生第一次入狱,自然是痛苦的。徐文长戴着镣铐,身上长满了虱子。冬天,雪堆积在他的床上,他冷得发抖。连他朋友送的食物都被收走了。后来,他的很多朋友都搬来搬去救他,改善了他的待遇。其中最厉害的一个援助,先是礼部侍郎朱达豪,然后是翰林编修张元鸾(他是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他们都是徐文长的密友,而且都是顶尖的学者,颇有声望。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徐文长坐了七年牢,终于在万历皇帝登基时被释放。这件事发生在1573年,徐文长已经53岁了。

第三,老年贫困

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之后,徐文长不再有任何政治野心,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却是由来已久的。出狱后,他先是游历江浙,爬山近水,结交了许多诗画朋友。万历四年(1576)夏天,徐文长是他青年时代的朋友。这时,已任宣化刺史、肩负北方边防重任的吴兑邀请他北上,他欣然前往。徐文长在宣化幕府任职不到一年,但他留下了许多描写北方风光、民俗和军事生活的诗歌。在《许多官员》的序言中,他喜欢谈论政治事务,尤其是边防战略。当时,张主持朝政,对蒙古采取绥靖政策,得到的赞赏。他在五队很受尊敬,但身体不好,第二年春天只好取道北京回老家。

60岁时,徐文长应张元疃之邀赴京,但两人关系很快恶化。根据张岱的描述,张元疃是一个严格遵守伦理道德的人,而徐文长则是一个放纵自然、不愿受传统伦理道德约束的人。张元疃经常用封建礼教来限制徐文长,这使徐文长非常恼火。他曾对张元团说:我死的时候杀了人,不过是脖子上挨了一刀,现在你要把我剁成碎片!由于与老朋友关系不好,与官僚的不平等待遇,徐文长抑郁复发,这使他在京生活三年后很容易回到家乡。从那以后,徐文长再也没有离开过殷珊。

在农村的晚年,徐文长越来越厌恶富人和有礼貌的人,他的大多数朋友都是跟随他的前朋友和弟子。据说有人来访,徐文长不想见,就推开柴门,喊道:“徐渭不在!”他死了一辈子,钱很容易散。此时,他不得不靠卖字画为生。但是有了一点钱,我就拒绝再做了。是一群年轻一代的学生和朋友,他们经常通过欺骗或抢劫来获得他的杰作。徐文长似乎特别喜欢螃蟹,许多题画诗都记录了朋友们如何用活螃蟹换他的画。在最后的几年里,徐文长遭受了各种疾病的折磨,所以他不能经常画画,他的生活更加贫困。《徐文长文集》收录了《卖貂》、《卖琴》、《卖画》、《卖书》等诗篇,展现了这位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黯淡的未来。1593年,徐文长去世,享年73岁。

第四,各种艺术成就

徐文长的文艺创作涉及领域广泛,但可以指出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艺术上从不依赖他人,喜欢原创,个性强烈,风格奔放,经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热爱。

在明代诗坛,由于前后七子的倡导,出现了一股仿古之风。尽管他们都有不可否认的成就,但这种师法的倾向显然阻碍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徐文长对此深感不满,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鸟学人言,自然还是鸟;写诗如果一心模仿前人,那也不过是鸟语花香,没有真正的价值。自己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感受,风格略接近李贺,问学兴唐,取南朝出入宋元而不失自我。这种倾向被主张后期表现精神的公安派所继承,对晚明诗风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公安派总指挥袁中郎对徐文长的诗作了精彩的评价:“长人无志有师,故耽于狂浪野山水...他看到的是山冲向大海,云在沙中升起,树在风中歌唱,山谷里大多是人,鱼和鸟,一切都令人震惊和震撼,这些都在诗歌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有一种不可磨灭的气息。主人公失落无助,所以是诗,如怒、笑、水声峡、出土、寡妇夜泣、心寒。放出来就千里之外了;偶有深峻,秋有鬼怒。”在徐文长的散文中,《自我墓志铭》是最好的。此外,许多书信也很有特色,泼辣诙谐,幽默风趣,文笔远非金圣叹一流,但总体来说,成就不如诗歌。

徐文长戏剧创作有杂剧《四声猿》集,包括《狂鼓史》、《崔翔之梦》、《女木兰》、《女状元》四部独立剧。《狂鼓史》写的是严嵩杀了沈炼的感觉,表现了嚣张的反抗精神。后两部剧都是女扮男装的故事,反映了徐文长的女性观,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这些作品打破了杂剧的固定格式,为戏剧形式的多样化打开了大门。在戏剧理论上,他主张“本色”,即戏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用口语和俗语来保证人物的真实性,同时反对高雅的骈语和过度的修饰。这些观点很有见地。此外,他还撰写了《南戏叙事》,这是我国第一部南戏理论专著,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徐文长曾说:“我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这大概是文人惯用的伎俩,就是把自己最看重的艺术放在最后的位置来抬高别人。其实他是我国的大写意大师,影响了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乃至吴律朔、齐白石,在美术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长花卉绘画,用笔放纵,笔墨淋漓,苍劲迷人,具有诗意的抒情性和节奏感,很受人们的推崇。他的书法胜过草书,虽然徐文长名列第一,但他的成就似乎不如绘画。

此外,杂剧《戴孝》和小说《云鹤气宗》据说也是徐文长写的。这是两部优秀的作品,但是他们的版权好像很有问题,这里就不评论了。

——————————

徐渭,明朝郑德十六年(公元1521),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人。他在水方面才华横溢,十几岁时模仿杨雄的“笑”写了一篇文章《毁灭的解读》。再久一点,师从同道书生纪本。季本是心理学创始人王阳明的学生。所以阳明心学通过集本的传授,对徐渭的人生影响很大。阳明心学的要点是“心即理,心不可理”。这是对良知和直觉的认同,与佛教思维和先验思维有关,也与“禅”有关。阳明心学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答7b和朱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挑战。这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艺术都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胸臆的倾向。徐说,他自然也参与了这一潮流。

从20岁做学问开始,徐渭就结交了良师益友,虽然尝试过很多次,都失败了。这些师友中,有登记在册的官员,有退休的乡坤,有隐居山林的,有思想落后的少年。他们谈论艺术,互相鼓励。后与萧勉、陈赫、、朱、、钱辩、刘麟、朱、卢广生等人并称为“十士”。陈赫的戏剧、绘画和杨柯的书法都对“七日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他还结交了苏杭著名的文人画家。如陈淳、谢、沈石、刘、沈等。徐说,在与这些文人的交往中,泡泡成了一个集诗、文、书、画、戏、兵学于一身的天才。

徐渭三十多岁时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得到了当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称赞。

徐渭富有军事才能,受到当时日本巡抚胡宗宪的赏识。三十七岁时,被聘为胡宗宪府幕僚。并设计让胡宗宪诱敌捉贼知望,彻底消灭七日海。有一次,胡宗宪俘获白鹿原,让徐渭写《入白鹿原表》呈朝。明世宗和学士董粉对文章大加赞赏,徐渭更常受到胡宗宪的重视。

胡宗宪与严昊的失势有牵连,两次入狱,最后死于狱中。徐渭也怕被胡牵连,竟“引巨锥刺目数寸深;肾囊与椎骨同破,无一死亡。”(《明朝文远传》)自杀九次。此时他内心的愤怒和痛苦只能在强烈的自虐中发泄,他真的疯了。后来发展到误杀妻子,并因此入狱。在监狱里,他的精神稍微平静了一些,但没有恢复。这位疯狂的天才被他的同胞边救了。他出狱时已经五十三岁了。

出狱后,徐渭曾在金陵、宣辽、北京等地游荡。从出狱到七十三岁去世,他贫穷、孤独、寂寞。在这二十年里,他在清醒和不正常的状态中度过一生。据他自己的记载,他说:“异谱反复说有异兆,盖灵反至老年。”他能自己录下来,说明他虽然经常精神错乱,但有时候也很清醒。

徐渭的绘画不仅有一定的学问,还能突破以往的条条框框来表现自己的本性。他的人物画受宋代梁疯子的减笔影响,概括精炼,造型生动。山水画受沈周和文徵明的影响。花鸟画在梁麟、陈淳写意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绘画史上,他与陈淳并称为“常青藤”、“白杨”,被视为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

徐渭特别注重绘画的“韵”和“传神”。这符合中国绘画中的第一法——传神。他曾在一首诗里提到:“我不愿意看起来像一首生存的韵文,根都是用我的五指种下的。”在《谢圆明卷》一书中是葛公旦,他指出:“画之有病,不在墨之轻与重,而在传神与虚。”他认为画家要表达自己的某种气质、胸序、情愫,就必须选择相应的题材,适合自己的气质、胸序、情愫。他在写一首水墨牡丹时提到:“牡丹是富贵花,主色夺目。所以过去很多人都擅长勾染。今天,这是一个泼墨。虽然有生意,但不是这朵花的真面目。玉本是人,其性与梅相似,至荣华富贵,若风马牛不相及。”从他的观点来看,他有时确实很清醒。正是他清醒时的绝妙想法,使他在疯狂的作品中表现出超人的勇气。

在徐渭的画中,最能表现出他对过去和现在的傲慢和漠视的是水墨画。南京博物院和北京荣宝斋各有一册徐渭的水墨花卉图,据说美国现在有三册。其中最好的是《南博杂花长卷》。本卷所绘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车前草、梅花、水仙、竹子十三种,淋漓水墨,恣意汪洋,干湿分明,浑然天成。该卷已多次出版,并与一本书一起印刷。《荣宝斋集》“墨水花”卷中有九种* *画,其中《石梅图》旁有一句常被人引用的诗:“未曾见梅花谱,得心应手自有神。不信的话,试试看千树万树,东风一吹就成了春天。”既流露出他不愿意墨守成规,大胆创作,又流露出他可以落笔成春的自慰心情。

徐渭晚年的画中经常提到“春”字。比如“墨染浅匀,画也是赏青春。”(《墨牡丹》)“五十八年贫寒,何曾错过洛阳春?”(《落款牡丹》)“你能从春风得到多少力量,带着你的孩子上天。”“那可以留在春马,看着孩子断网。”(《风与风筝的诗》)等等。还有一些“胭脂”“嘴唇”“姿势”之类的词。这是否与徐渭晚年因为守寡被压抑的性潜意识通过艺术创作得到宣泄有关。

徐渭愤懑、苦闷、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题写在画作《墨葡萄图》上的诗句,反映了他内心的自信:“半生落魄已成翁,自习晚风啸。笔底珍珠无处可卖,却抛于野藤。”

徐渭去世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欣赏。石涛、西施、八大山人乃至扬州八怪都深受其影响,在当时画坛上表现突出。直到现代,陶伟的作品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彩。

清朝时,郑板桥曾用500金换取天池(徐渭饰)的一颗石榴,甘愿做常春藤下的走狗。

当代画家齐白石,自诩“恨不生于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