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道士下山》口碑非常不好。你怎么想呢?
?当然,导演的真诚并不是来自于他发自微博的情感情书,而是来自于对道家、禅宗、武侠的认真理解,来自于整部影片所包裹的对世界人生、人类成长的认知所流淌出来的真挚情感。他就像一个经过岁月洗礼的老人,充满了哲学思考。他渴望通过一部电影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教导做人的道理。与其说他选择“道士下山”这个题材是因为他对奇异的执念,不如说他只是想通过“道士”所蕴含的道家禅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从电影《道士下山》中不难看出,他在营造禅意意境上花了不少心思。许多虚实结合的场景,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艺术的美感,更体会到了道禅意境所传达的宁静与淡然。几乎没有人这样做过。如果说徐克的武侠表达的是友情,李安的武侠表达的是情感,张艺谋的武侠表达的是环境,那么陈凯歌要表达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基于禅宗的意境,是陈凯歌丰富情感的体现。正是因为导演丰富的情感,影片展现了他在场景营造、视觉呈现和一些场景调度上的功力,但也暴露了他的不足。不容忽视的是,几个打斗场景都展现出了非常美好的一面:无论是郭富城武艺与舞技交织的“魔鬼般的步伐”带动下的花团锦簇,还是张震一身白袍、一杆长枪的悠闲有力的内功英气,还是王学圻在谈道时进入的幻化之地,都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体验。但程潇和也打败了萧何,陈凯歌导演过于丰富的情感让影片显得“过于丰满”,让观众觉得无趣和多余,因为他太急于在传达道禅意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理解。对禅宗的过多理解,让电影的故事让位给了道理,以至于电影的情节被弱化,道理被放大,让观众感觉是在被动接受近乎冗长的说教。要知道,在这个反鸡汤比反低俗更流行的时刻,讲道理会大大增强观众的吐槽欲。即使台词是禅意和哲理,也会被视为虚假空洞的说教而被厌恶。可惜陈凯歌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人。他很想照顾观众的感受,他担心观众会再次抱怨“听不懂”。于是在勾勒美好镜头语言的同时,他加入了一个只听到声音,看不到人的旁白——这几乎成了影片中最多余的瑕疵。如果想表达太多,明显体现出“多即是少”的效果,不仅使人物刻画不足,还会使故事趋于“冷漠”。相反的效果是,很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无话可说”。其实电影虽然和原著大相径庭,但还是讲了故事。如果仔细梳理会让你觉得无聊,我们不妨用开玩笑的方式简单总结一下:包强饰演的何安夏,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为“逐渐强大”的主角,而是以他为主线,串起了三起“因丑引发的血案”——林志玲因为嫌弃崔师傅的“丑”,找了一个长得好看的崔哥哥来满足自己,引发了一场“金锁鸳鸯船沉湖底”。因为郭富城不喜欢他的兄弟的丑陋,他不想和他一起练习。他找了一个帅呆多年的张震山洞,最终引发了“看子弹飞”的血案,上演了“老子被儿子打了一枪”的怪剧。张震的胸肌微微起伏,他显然是英雄。因为拒绝了“在路上”却很“丑”的小霸王赵笠人的生日演出,引发了又一波血案,上演了一场“帅酷高手斗魔”的内部PK剧。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既是电影框架的亮点,也是很多人愤怒的槽点:也许是不理解,但更多的还是对说教的不满。很多人觉得奇怪的是,何安夏的定位太边缘了:你以为他会随着经历的事情和认识的人的增多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没想到他一直是个旁观者或者热心的参与者。他没有变得更强大,也没有发挥关键作用,而是跟随张震,再次攀登这座山峰。这样的处理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并不认为这是导演“下山上山”来表达自己乳臭未干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