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诗歌的特点
韩愈(768-824),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四年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博士,迁监军御史。因书中说关中之灾被贬为阳山(今广东)县令,元和在江陵府任武官、国子监博士,后在沛都平淮西之乱后调任刑部侍郎。有昌黎先生的收藏。
在中唐时期,韩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一方面,他有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另一方面,作为文坛和诗坛的领军人物,他结交了许多朋友,支持和回报他人,不遗余力地在身边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风格相近的学者。他不仅表扬了比他大的孟郊,还奖励了比他小的贾岛。他还鼓励天才诗人李贺,为他仗义执言,不让他参加科举,因为他避开了父亲的禁忌。此外,他还与皇甫适、陆通、范、刘查、李敖等交往密切。就这样,他和身边的文人组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以他自己为主要领袖,掀起了一股颇有影响的新诗潮。
韩愈诗歌的一个特点,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驱势而动,若举雷载电,翱翔于天地之间”(《刘刘集》后)。简单来说就是以气势著称。自大理、贞元以来,诗人一直局限于表达自己狭隘的个人忧伤和忧郁,他们笔下的自然景物也染上了这种情感色彩;他们观察细致,经验丰富,但想象力不足,气势单薄。而韩愈的诗歌,则以极大的魄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改变了诗坛这种娇弱的现象。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很精彩。如《南山诗》扫描终南山全貌,接连使用51个“或”字,使终南山气势磅礴,气象万千。“鲁阆中云浮遣人传话送一盘黍诗讲和”有四句关于瀑布的话:
天气晴朗,井水溢出。谁把剑斜在太行山上?风吹落天,洛阳白天下雨。
想象一个瀑布仿佛诞生,有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意味,但力度太强。另一个例子是《部落虎》,写的是对生活的幻觉的感受。“我生来就有如云的翅膀,我的灵感来自风。”我甚至写了这种平时很难过的情感。鲁魂山火、皇甫石用其韵来形容一场山火;
.....天空上下跳跃着干坤,照在广阔的山崖上,四面燃烧着墙壁,无处可逃。三灯尽灭,虎、熊、麋、猪捉猴猿,水龙、龟、鱼鲶鱼,乌鸦,雕鹰雉,煨雉。朱荣叫他休息一下。……
很奇怪,很有气势。在诗歌创作中,韩愈有意采用了汉赋的铺陈手法、比喻的排比和游仙的超现实想象,烘托出诗歌中浓厚的气氛和力量。
韩愈诗歌的第二个特点是刻意回避前代人熟悉的模式,语言和意象力求陌生和新奇,甚至避免尴尬和突兀。比如《永贞行》里,狐狸一边啼叫吵闹,一边蹦蹦跳跳,火烧得光明正大,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苍蝇如苍蝇, 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苍蝇一样的苍蝇像过去人们认为恐怖的(如“鬼”、“魔”、“阴风”、“毒刺”)、丑陋的(如腹痛腹泻、打呼噜掉牙)、凄凉的(如野蛮、死亡、黑暗)的事物和场景在韩愈手里成了诗歌的素材,甚至诗歌也主要是用这样的素材来构造的。
韩愈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破坏已经逐渐规范有序的诗歌外在形式,追求和谐的节奏和稳定的句式,使之松散变形。他经常把散文和骈文的句法引入诗歌,使诗或长或短,跌宕起伏,变化多端。例如,部落虎采用十一、六、十一、七、三、七、七的句型。开头是一句“部落虎对人生无知,我无缘无故想脱”,完全是散文的句法,却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叹息般的震撼。又如南山诗,将50多个“或”与“若”连用,如“或若相随,或若相争,或若已备,或若惊鸿”,在五言古诗中营造出一种赋式的长排比,构成一道炫丽多彩的风景线。再如《致路通》、《谁的儿子》,诗中大量使用了散文虚词,如“不过是拆了几间房子而已”、“为此感到抱歉”、“是谁纵容了它”、“惩罚它还不晚”,使诗流畅和谐的节奏和意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于朝鲜诗歌,历来有不同的评论。诋毁者说它“健美,但终非诗”(冷斋夜话引自沈括),赞美者说它“章法优美”(欧阳修6月1日诗),都各有道理。平心而论,韩愈无疑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一位风格独特的大诗人。他的诗,写得气势磅礴,想象力丰富,语言新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他虽然一心求变创新,但绝不是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既有新形象新形式,也有独特的个性和深入的体验。因此,他的诗往往富有神韵,生动传神,如《登门拜访崔补》
壁上光华闪现见鬼神,关撑起火伞。然而,云烧树,太阳啄蛋。魂转目忘处,赤气融不绝。就像古代用九轮蜡烛干坤旱一样。
……
虽然文笔奇特,但确实传达了壁画惊天动地的气势,揭示了壁画前对诗人心灵的强烈震撼。再比如著名的诗《山岩》,用一般山水旅行散文的叙述顺序,从上山寺,晚上看壁画,铺床,晚上吃饭,听闻香,晚上看,早上出寺,下山写。让人觉得很有心情。在这一夜到清晨的所见所闻中,我选择了一些色彩变幻的画面,如“山石粗糙,小路狭窄,到寺时,蝙蝠在黄昏”,来写黄昏中的“黑暗”;下面两句写香蕉和栀子花,是深色中的另一个“亮”;用火把写下壁画,表示光明中有黑暗;夜深人静时,“山月以她纯净的光进了我的门”正偷偷地向明走来;“拂晓时我离开了山,独自一人,迷了路,进出可怜的烟林”,是黎明时天空弥漫的山岚;
然后“让小溪和山变成绿色和紫色,照亮一切”,然后突然一亮。这样就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一个视觉感极强的连续画面。全诗流畅奇特,精雕细刻却浑然天成。
然而,另一方面,韩愈的诗也为后人开了弊。第一,他爱吹牛,喜欢用生僻字,冷言冷语。虽然有惊人的效果,但过度使用会破坏诗歌阅读的连贯性,造成整体意境的支离破碎。比如《山南相公范》里的“啊,对不起,我在挖”和《郑句》里的“若,我不好意思”这两句话,就不仅仅是“只是一记耳光”,更是一种舌痛。二是因为他过于刻意求新,用了一些丑陋怪诞的形象,毕竟与人们长期的审美习惯相差太远,有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比如写拉肚子,掉牙等。,而把寒冷写成“寒气不能伤鼻,血不能触指”(苦寒),把月亮写成“臼中兔藏肚,桂花树枯枝关门”(日月),想象很奇特,但并不美,这也是宋代一些诗人(如梅)所用。第三,因为他有意改变句式,好议论,把散文当诗歌,有时忽略了诗歌本身的韵味和韵律。拘泥于格律本身是有束缚的,但完全忽略语言的节奏会让诗歌失去音乐美;将哲学探讨融入诗歌并非不可,但过多的哲理和缺乏形象会让诗歌变得无味。宋代有些诗人“以文为诗”,文笔干涩枯燥,这离不开韩愈的影响。
当然,韩愈的诗也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如《早春献水部张十八员》:
大道上方的天空中有许多丝,它像黄油一样细腻湿润,远眺的草地依稀相连,但在近看却显得稀疏。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于绿柳的晚春。
但这并不是韩愈诗歌的主要特征。韩愈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气势磅礴、奇谲瑰丽。在这方面,他对唐诗乃至宋代以后的诗歌都有很大的改变,正如叶燮在《原诗》中所说:
韩愈是唐诗大变之一,力大、思强、崛起为鼻祖。宋(顺琴)、梅()、欧()、苏(石)、王(安史)、黄(庭剑)都越来越受欢迎。
当时韩愈身边有一批诗人。除了张继的诗歌风格不同之外,其他诗人如陆通、范宗师、皇甫适、刘槎、贾岛、李贺等,在诗歌语言、形式和风格上都与韩愈、孟郊有一定的相似或相近之处。他们志趣相投,齐声响应,在当时颇有影响。其中,除贾岛晚唐、李贺风格独特外,陆通、范宗时、皇甫适、刘查等人以奇难诗著称。路桐的诗,句式不规则,像古文,但想象中的比喻却很奇怪。比如《观鱼之歌》中有“故仁者慎之,刺史谐之。以前鲁公被孔子贬书”,等等,完全不像诗;《月蚀之诗》想象尧帝九天决水之战,使“万民有婴鱼头”,《与马懿交朋友之诗》想象女神补天,说他三天赔偿不肯回夫家,去日本中国放生老乌鸦,月月种月桂树养青蛙,都很奇怪。虽然路桐的一些想象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月食诗》,夜晚是“天湿滑滞,冰灯寒朦胧”;有些诗也很传神,比如《白鹭》,写的是白鹭捕食“沙陷沙里,人不知道闲站着是什么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他把韩愈诗歌的缺点,禁欲、默默无闻、奇诡推到了极致。另一个范宗师更是难上加难,晦涩难懂。据说他有769首原诗,但最后只有一首《蜀黍州越王楼诗》流传下来。诗勉强可读,古往今来几乎没人看得懂前言,更别说欣赏了。皇甫适擅长古文而非诗歌。从他最后的几首诗来看,“田Xi是”和“生”都是散文,缺乏节奏感。刘查的诗和韩愈的很像。据说他曾向韩愈赠送冰柱和雪地车。这两首诗长短不一,想象奇特。如“冰柱”从一开始就是五、七、八、五、五、四、六个字。在想象冰雪景观时,它写道:
起初,我怀疑玉龙出生在下层世界,他是毛延布的仆人,我怀疑汉武帝高第是来西方杀蛇的。人们不知道谁会成为莫邪的幕僚。
比以上诗人略胜一筹。在回答孟冬野时,他写道:“孔子酸冷,爱旧叉诗。有数百首生涩之诗,名曰琼瑶之词。”自称“粗”符合他的诗风。在这些诗人中,他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像下面的《我的书》,豪迈而不晦涩: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像羊毛一样细。野夫很生气,看到了不公正,在他的胸前佩戴了永恒之刀。
在韩愈周围的诗人中,贾岛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诗人之一。
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早年出家,佛法无名。后来应该是学者审判他,但他一直没有赢。我当过长江的主人,周浦的司库,还参过军。有长江集。
贾岛有两个故事。其一,他曾在京城骑驴,为的是弄清楚“池边树上鸟待,月下和尚敲门”一词是用“推”还是“敲”,他不自觉地与韩愈的祭典队伍发生了碰撞。这当然是传说,但说明了贾岛爱苦歌的习惯。在《不见一人》这首诗里,在“独自走在池底,数着树”这句话下面,他特别注了一句:“两句话三年,泪流一次。不领情知己,便回山落。”也说明他写诗极其勤奋。第二,据说他屡试不爽,于是写了几首讽刺诗。比如《病蝉》里说,病蝉的翅膀还很薄,酸歌还特别清晰。但“黄雀和鸢鸟都怀了恶感”,对人才深感惋惜,对掌权者的不公嗤之以鼻。结果被以“挠贡院”为由开除考试,落在后面。这也是传说,但他一生失意却是事实。所以张继的《赠贾岛》用“拄着拐杖找野菜,早晨做饭时封书乞饭”的诗句来形容他的贫穷。
因此,苦与难是形成其诗歌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两个主要原因。
贫穷和没有志气使他的诗歌总是透露出一种凄凉的气息,悲伤压抑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晁饥叹无烟无米,翟忠怨“吃了病马似移狱”,下篇叹“泪落山那么远,病了春草长。”知音易相逢,落寞失三湘,很让人失望。再比如《去山谷过一夜》:
天下难恨民族游,龙钟更差穷秋。故乡千泪,左邻右舍杵愁一夜。月到寒窗,晶空,风翻落叶更尴尬。这颗心不告诉普通人,而是依靠当地的知识,天津和万户侯。
在一首诗里,恨、穷、泪、愁、龙钟、寒窗、落叶、飑一起用,给人的感觉只有阴郁。
另一方面,他毕竟当过和尚,出家就要在清冷的生活中保持一种空灵恬静的精神境界,视之为高雅,不能太过反感和挖苦。因此,贾岛的诗在叹息和担忧贫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寻找精神寄托和慰藉,不得不用山川来照应自己。而这幅风景画在他悲伤的主观心态的投射下,使林泉变得孤独、倦怠和冷漠。如“几片凉叶,几念荫壁”(《感秋》),“柴门藏寒雨,虫声秋菜”(《酬姚少夫》),“霜叶落空巢,流水飞逝”(《游》)。枯叶枯木、寂寞蝉寒蝇、夕阳黄昏等意象,展现了贾岛悲凉的内心世界,也构成了其诗歌的阴郁境界。当然,贾岛也有像剑客那样表现英雄主义的诗句,但那是极少数。
苦决定了他诗歌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语言和形式的重视。贾岛是韩愈欣赏的诗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有共同之处。
但贾岛的努力方向和韩愈不同。他有点像大理、贞元诗人,以八股格律为主,特别喜欢写五言诗。他总是以有限的格律形式,精心安排最能表达内心情感与外部景物统一的意象,精心选择具有声、色、情效果的动词或形容词,形成对仗巧妙、节奏和谐的诗歌。韩愈曾盛赞贾岛的诗“常平淡”(《送老师去杨帆》),相对于韩愈派奇特的诗风,可以说是如此。但严格来说,贾岛的诗还是有新奇、别出心裁的特点,只是经过了适当的锤炼,没有显得那么生硬。在他的作品中,五言律诗有了新的进展,在意象的选择和节奏的安排上,没有了粗糙的成分。特别是中间的对联,成了精心锤炼的重点,总是力求写得精致漂亮。这比大理和贞元诗人好。比如贾岛自己就感叹过“三年两句”这句诗:
池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他多次在树上休息。
第一句写了孤独的人独自站立,清澈的池水和池水中倒影的身影,在形影不离的意境中给人一种孤独感;最后五个字写的是人的疲惫,疲惫孤独的人靠在树上打盹,更增添了孤独中的无家可归的气氛。两句话别出心裁,苦思之后更加自然。再比如以“推敲”著称的李宁《孤》:
悠闲地生活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野。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僧侣们在敲门。走过这座桥可以看到叶原迷人的风景,云的脚在飘动的岩石上仿佛在移动。我离开这里一段时间,但我会回来,在约定的日期和我的朋友一起退休。
全诗都是默写的。中间四句的动词特别巧妙,第二个字里的“苏”“叩”,第三个字里颈关节的“分”“动词”,使节奏发生变化;而动静结合,一虚一实也让感觉有了一种起伏。尤其是“敲”字的使用,不经意间会觉得平淡,但很符合鸟的倒伏树的静止状态。静而响时,暗而明。与“推”字相比,既突出了夜深人静时清脆的敲击声,又隐含了前一句中鸟住宿的警报声,增添了夜晚的寂静感。
苏轼曾经用一个“瘦”字来评价贾岛(《祭刘文》)。所谓“薄”,从形式上来说,就是僵硬,不开合;气势上,是收敛而不骄;从美感上来说,冷而不华丽;从内容上来说,窄而不宽。
说到贾岛,就要提到姚合,两人都是中晚唐诗风转变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后人常称他们为“姚佳”。
姚合(约775-846),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他曾经是武术大师,所以被称为“姚武功”。事实上,他后来在锦州和杭州做过秘书和初级主管。有姚绍坚的诗。
姚合编《炫姬集》,选录了王维、祖雍、大理、贞元诗人、僧人的部分诗作,并称之为“诗人射雕”。他自己的诗也承袭了王维、大理十才子及部分诗人、僧人的诗风,具有内容恬淡悠远、语言细腻、格式化五律的特点。比如他的诗《隐居》中有十首描写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是“可以随性而游,甘于被弃而无心”(第四首),“世间事多,无所计较”(第五首),“野而懒,幽而更深情”(第八首)。看来你很羡慕那种对自己的时间很满意的感觉。《武功县作品》三十篇,写的是对官员入仕的冷漠,“微官如马蹄,只是把它抹在泥里”(第三篇),“养生适县僻,说品似官微”(二十二),似乎厌恶世俗之事。所以他诗中的情景,多是清幽宁静的情景;他笔下的人,多是闲适闲适之人,如“林声静,萤火昏月”(《寄友》),“秋光照树,冷雨落池”(《武功县工作》第十六回),“晓鸟散山,雨过杏花。天远云空,溪深水小”(《山中蜀怀》)。
然而,他仍在想着李璐的头衔,他的胃里充满了抱怨。比如在《送王问》中,他说:“我的身体和儿子是一样的,每天饥寒交迫。从侧面看门,很难进石。”可见他还是不能真的无动于衷。在他与贾岛的赠赏唱和中,你也要扶我一把,慨叹苦经,如“家中只有我一人贫,谁知诗好否”(《送贾岛》),“衣巾半僧赠,菜药常自拾。睡席冷,灶里烟湿。破栏中人多,灯入墙”(《送一波仙到夹道》),所以诗中往往带着沉重的悲凉和忧伤。这种真实的悲伤和对闲适宁静的追求映射到山水意象中,构成了姚合诗歌的两大主题。
贾岛、姚合的诗歌偏离了韩愈等人以新风格、新意象、新形式改造诗风的主流诗风。在内容上,他们走上了一条表达孤独悲凉情绪、表达闲适淡然趣味的狭窄道路。在艺术上,他们走上了以五言律动为主,迁就律动,强调对联的巧、警、美的狭窄道路。这种诗风影响了晚唐乃至宋代的许多诗人。
在韩愈周围的诗人中,李贺的艺术成就最高。
李贺(790-816),富昌(今河南益阳)人,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也是一位不幸的诗人。《新唐书》上说他是“郑皇后”,算是皇族,但血统较远,沾不到朝廷恩宠。他的父亲做过县令,但因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与“进士”谐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他只从九品变成了李朗,27岁就去世了。有李昌济的歌和诗。
李贺的仕途并不顺利,但很早就在诗坛成名。相传咸宗元二年(807),18岁的李贺以一首《雁门太守行》令大诗人韩愈刮目相看(见张谷《崇尚闲适》),其诗如下:
敌兵像乌云一样滚滚而来,企图推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太阳照在铠甲上,金光闪闪。秋天,嘹亮的军号响起;士兵的血在黑夜中变得漆黑。红旗半滚,援军冲向易水;夜霜重,鼓声阴沉。我要在黄金平台上向你报告,我要带玉龙走向你的死亡。
诗中色彩瑰丽而不滞,气势悲壮而不冷,节奏阴郁而不乱。难怪韩愈一见钟情,大加赞赏。
早熟的才华曾让李贺心中充满浪漫的理想,《南园》诗中说:
大人物为什么不拿兵器去收山五十州?请去看有画的创始人英雄的画,又有一位学者曾被称为百万世家的贵族?
然而,冷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他,击碎了李贺的理想,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悲伤。《致尚晨》说:“长安有好汉,二十心烂。冷嘎案堆前,楚辞在后。人生穷拙,黄昏谈喝酒。只是现在路已经堵了,为什么还要走白道?”因此,浪漫的理想与艰难的现实的冲突使李贺的内心充满了忧郁,这种忧郁转化为深刻的生命意识。人生苦短,光阴易逝,这是诗歌的一大主题。李贺对这个题材特别敏感,因为他体弱多病。人才匮乏是诗歌的另一个主题。理想与现实条件的差距越大,痛苦就越深。然而,在现实中屡遭挫折后,人们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人生苦短,光阴易逝的悲哀。因此,人生与理想的双重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李贺诗歌的主旋律。他经常把生活和理想的忧郁和痛苦咀嚼在心里,写在诗里,如秋来:
秋风袭心,壮士苦干苦干,有似微弱的灯火,螽斯为织出一件温暖的衣裳而哭泣。将来谁来读我用竹简写的书,不要把它虫蛀成粉屑和洞隙?这一想就牵扯到了,我的肠胃今晚应该是忧心忡忡的,雨是冷的,像古代诗人安慰着悬着的灵魂。在秋天的夜晚,在墓地上,背诵着鲍的诗句,他们的血仇在大地上变成碧玉,千年难消。
这种忧郁和愤怒的情绪渗透到李贺的大部分诗歌中。
李贺有时把摆脱痛苦的希望寄托在虚幻的鬼神世界上。《天上的歌谣》、《天堂的梦》、《华钥乐》和《尚云乐》等著名的故事都描绘了他心中想象的幸福、神奇而美丽的世界。但当他面对现实,睁开眼睛,他看到了更多的丑陋和黑暗。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有横行霸道的贪官污吏。比如《五讽刺》之一写县官强迫越南妇女接受丝绸;有的统治者奢靡淫乱,劳动者却饥寒交迫,苦不堪言,比如《老太太之歌》中那个为统治者采玉的老人的心情和经历,等等。但是,他更多的是从坎坷的命运中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冷漠和残酷。在他心中,世界一片黑暗:“天迷地密。熊吃人的灵魂,冰雪伤人的骨头。狗很倔,舔手掌都不如。.....毒蝎子朝对方晃金环,吐口水。”
就连风景也天生灰暗。他看到的是一株枯死的兰花芙蓉,一条衰老的鱼,一匹马,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鸦,一片残破的彩虹露,还有一片腐烂的桐树、桂树、竹子和柏树。“旧景重而不奇,红萼暗而不平”,“萤火离宫似水,芙蓉寒死竹塘”(《河南府试十二月曲》)。
所以在他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诗人面对命运的痛苦心态。从个人命运出发,感受、体验和反抗自然和社会对人的压迫,是李贺诗的主要内容。
和韩愈一样,李贺是最有想象力的,但他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韩愈的想象离奇而深刻,但人类追求的痕迹明显,而李贺的想象更接近于一个病态天才的幻想,常人难以进入。正如杜牧所言,“鲸吸而抛,不为其虚也”(《李昌济歌诗》)。这种奇特甚至荒诞的想象构成了李贺诗歌的第一艺术特色。在他的诗中,他曾经想象时间是一种飞翔的阳光,而太阳正牵着烛龙奔跑。杀了龙,时间就凝固了(苦日子短);太阳是透明的玻璃体,敲一下会发出玻璃的声音(“秦王喝酒”);月亮像一个轮子,当它滚过露珠覆盖的草地时,会发出迷蒙柔和的光(天堂之梦);他也能想象青铜铸的人和骆驼会哭,眼泪重如铅汁(《金铜仙人词汉歌》、《青铜骆驼的悲哀》);瘦马骨是铜的,敲的时候会发出金属的声音(“马史”);鬼能点灯,此灯亮如漆(走在南山场);从音乐中,他能想到昆山的碎玉,凤凰的鸣叫,芙蓉的垂露,岩石的破碎。他觉得这音乐能使空山凝云,江鄂泣,老鱼跃,瘦蛟舞(《李平自序》)。
李贺和韩愈一样,非常注重语言和意象的新奇,这是他诗歌艺术的第二个特点,据说他一生致力于诗歌,所以他的母亲叹了口气说:“吐心是我的本分!””(李商隐《李昌济传》)但是,同样的话一定要出来,绝不会抄袭前人。韩愈用古语和生僻字,李贺用不寻常的组合达到特殊效果;韩愈诗歌中的意象给人以有力的震撼,而李贺给人以心理上的刺激。苦闷、凄凄惨惨,李贺在寻找小说意象时,多以孤独、幽僻一类为主,“老”、“死”、“瘦”、“枯”、“硬”等词是他常用的。
但是,李贺也是一个对生活有着强烈渴望的诗人。他不喜欢纯粹的空虚和孤独,而是在苍凉中追求缤纷的色彩,在沉默中表达生命活动。因此,黑暗与华丽、腐朽与震撼、宁静与华丽、* *同构成为李贺诗歌意象的特殊美感。比如“百岁枭成木韵,火巢里笑起”(《神仙曲》),“白狐风月,秋寒扫云留青天”(《晚溪凉》)这样的句子,在李贺的诗中比比皆是。记载完整的《南山田中行》为例:
秋高气爽,秋风白茫茫,池塘里满是水和虫。山上有岩云根青苔,寒红泪露迷人。九月荒边稻叉,萤火低飞径斜。石脉流水泉滴沙,鬼灯如画松花。
这种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意象构成了李贺诗歌的主要素材,李贺用飘忽不定、跳跃不定的意念将它们串联起来。意境的大飞跃是李贺诗歌艺术的第三个特点,普通人的思维是连续的,可以在语境中找到,而李贺的诗歌则表现出奇特的艺术思维特征。在他的诗中,意境变化无缘无故,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苍天,时而大地,反差特别大。如二月,前七句写仲春,花长草长,燕语呢喃,津头舞女长裙飞扬,后两句却转为哀婉的语气:“津头送别唱流水,饮者冷背而死。”《天上谣》前十句写天上欢喜,后两句忽叹归地:“东指xi何能乘马,海尘生石山。”虚幻的快乐突然被真实的悲伤抹去了。另一个例子是“豪格”。第一句和第二句写的是山谷平坦,沧海桑田。第三第四句写在太后桃花中间,就算神仙也够死几次了。第五和第六句转而写人间的娱乐和美丽的风景。第七至第十句写的是劝酒的人,说人未出世,不必借酒消愁。人生不固定。两句话看似脱节又有联系,但全诗呈现的是一种心境,即感叹中国的变化、感叹生活中的不满和希望实现理想这两个主题在内心是矛盾的。比起圆滑的方式,这种跳跃拼接的方式更有味道。
以上三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总的特点,即李贺的诗歌比前人更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感受甚至幻觉,而忽略了客观事物的内在特征和理性逻辑,打乱了人们习惯的思维程序。
由此,他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当然,李贺的诗也有不足之处。第一,有些诗晦涩难懂,内涵难以捉摸。第二,由于诗人往往沉溺于个人狭隘扭曲的心境,诗歌的意境显得低沉阴暗,缺乏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从贞元后期孟郊、韩愈掀起诗歌新浪潮,到大和时期,韩愈及其周围的诗人在诗歌的语言、内容、风格、体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唐诗歌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但是,盛唐帝国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些诗人大多遇到了挫折,感受到了社会的沉重压抑。他们的心态和情绪往往会出现扭曲甚至异常。他们的诗歌在表达内心世界方面是丰富而敏感的,但已不能再有盛唐时期诗歌的自然、欢快、豪放、浑厚的气息。在语言和形式的创新上,他们采取激进的方式,刻意创新,从奇、瑰丽、生疏的方向去改旧,既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也留下了一系列的不足,特别是在以文为诗、以学为诗的倾向上。但无论如何,这些诗人(尤其是韩愈、李贺)表现出对艺术原创的热情追求,以及他们的创作能力,首先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