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在哪里?
说到苏州桃花坞,有人会提到明代的唐伯虎。其实早在元代,《烬录·乙》就有记载:“东入长门河,北循能仁寺、张家祥河,过石塘桥,出祁门,古称桃花江。”河西以北是桃坞地,遍布大云乡...杜荀鹤有关于桃花江的诗,各民族都会背。“由此可见,苏州桃花坞不仅在唐伯虎在那里建别墅之前就已成名,而且拥有比今天桃花坞更大的地块。”《烬录B》记载了很多唐宋时期苏州桃花坞的事情。作者徐大龙是宋末元初吴县人。宋死后,自称“城北遗民”,住在桃花坞青云巷(今桃花坞街关舍巷)。到了唐宋,他的话有理有据。唐代诗人杜荀鹤对吴国非常熟悉。他的诗《桃花江记》虽已辞世,但他的《送别吴》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人睡江上”“水巷桥多”依然是桃花坞街沿线的主要风景。不是空的。五亩园内还有双莲池(不是今天的双莲池)、梅坞、桃林、竹林(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园内还有紫竹、方竹、圆竹三种竹子),著名的亭台楼阁有更胜亭、碧藻亭、草堂、石拜台等。清代叶后,买下五亩园旧址,恢复了“梅坞”、“更好亭”、“桃花亭”、“双莲池”、“碧藻亭”、“留宿草堂”、“拜石台”,并增设了一座采石岩(叶挖石处被挖,建一座采石岩。叶之子好交朋友,天天宴饮,园名复兴,人称“园”。咸丰初,叶家没落,卖给潘。太平天国时期,五亩园再次被士兵破坏,后来略有恢复。光绪八年,吴中名士关、朱时德、、胡三乔、(森)在五亩园成立了“五亩园谜社”,这是苏州第一个民间灯谜社。谜语社的成员每次看太阳,就聚集在花园里,开个茶吧,都是热火朝天,互相打架,挂谜语。”“五亩园谜社”一直活跃到清光绪十四年(1888),但因谜社重要成员于、何、胡三乔、蒋长青等相继去世而偃旗息鼓。光绪十五年(1889)将五亩园捐赠给文昌宫的伦香一派,从此五亩园和伦香一派的事务由慈善机构管理。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慈善家谢家福(1847-1896)主持了五亩园的残园,许多亭台楼阁及相关建筑、设施得到修复。谢在五亩园的南面重建了一些房屋,分别用于接待、轮香局、义学(儒孤学校)和丙室(所谓丙室,其实就是存放棺材的房子。在旧社会,棺材不直接下葬,而和平的临时家园被称为C室或C室,与殡仪馆一起,往往由慈善机构安排和管理)。清光绪十八年(1892),谢在遗孤学堂的帮助下,创办了苏州电报学院。它是中国早期培养电信人才的三大学校之一。三年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800多名电报人才,影响深远。1921、张子栋、贝金梅、、孙等。还成立了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昆曲工作室”。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乌木园南面作为慈善机构使用的房子正式转让给“北殡仪馆”。谢家富的孙子谢安是殡仪馆最后一任馆长。殡仪馆撤销后,原址大部分被改建为居民住宅。五亩园遗址于1961年被林业机械厂占用(在此之前,西边的一部分土地,即蔡家河东部的北部,曾为东风焦化厂所有),园内残存的建筑和亭台楼阁,如更好亭、碧藻亭、碑廊、古树、亭台、池塘等,终于在1974年消失。2005年9月林业机械厂搬迁,土地拍卖,现在别墅区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