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周冬雨视频

万众期待的《好日子》终于在65438年10月25日正式上映。

至今累计票房已破8亿。

一向无情的豆瓣网友也给了这部国产青春片8.5的高分。

只是电影里的场景太真实了,

除了压抑的高考,青春的三伏天,天真无邪的初恋,校园暴力这个校园里被忽视的顽疾暴露在世人面前。

看过的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周冬雨演的陈念,被蔚来欺负。为了躲,她钻进发臭的垃圾桶,不敢哭。

上学路上,陈念被蔚来和同学围着,剪头发,拍裸照。

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片段,只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残酷画面。

在豆瓣上,有网友这样评论:

“经历过校园欺凌的人很难走出来,但在电影里可以好好哭一场。”

电影里,陈念是幸运的。至少在她黑暗的青春里,出现了一个叫小北的男生,可以互相温暖。

但现实是,有无数个陈念在痛苦中挣扎,却只有一个萧贝出现,依然是一个正义的警察郑。

陈念有小北,可那些被欺负的孩子只有自己。

校园暴力

绝症

随着电影的流行,一个存在于社会阴暗面的词重新进入了世人的视野,那就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永远是一个沉重而深刻的话题。

统计数据显示,每65000名儿童中就有一人因受欺负而自杀。

今年5438年6月+10月,Xi安某初中,几个男生把另一个男生推到楼道角落,踢他的脚,打他的皮带。在殴打的视频中,甚至连木棍都断了。

事后,肇事学生只得到学校的通报批评。

这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类似的场景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使,但天使是恶魔的代名词。

在这个最纯真的年代,他们可能在从事魔鬼的活动。

荀子说:人性本恶。

在最简单最纯粹的年纪,孩子判断喜恶的标准往往取决于个人喜好。

所以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

欺负没有别的原因。你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或者你看到大家欺负他。如果我不做,似乎我不适合。

在这里,我想起了暴民年的一段话。

“一旦个人成为群体的一员,他就不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他的天马行空。群体追求和信仰的从来不是真理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和极端的感情。”

结果就是,当一个孩子被一个群体讨厌的时候,总会变成被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欺负。

然后恶霸被折磨致死。

其实我们听到的关于校园暴力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但正是这一点点知识,让他们犯了错却不受惩罚,最终犯下的恶甚至比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还要可恨。

这是最不可原谅的。

校园暴力最可怕的是你找不到凶手,因为每个人都是凶手。

每一次校园暴力

证人是一名罪犯。

我曾经看过一份关于校园暴力的研究报告。

在校园暴力中,8%是欺凌者,12%是受害者,剩下的80%是目击者。

所以,当目击者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欺负者的行为必然会加剧;

所有对不作为的漠视,等于一种沉默的认可。

当你选择无视暴行的时候,你已经站在了善的对立面。

只有旁观者不再冷漠,选择站出来,欺凌者才会成为少数,那些所谓的欺凌者自然会逐渐消失。

也许你没有勇气站出来制止,但至少你可以帮助被欺负的孩子,向他们的老师求助。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让我觉得喉咙痛。

第一个欺负人的胡小蝶哭着质问围观的人,才选择用死来结束自己的痛苦:“他们在欺负我。你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但第二天,学校一如既往的熙熙攘攘,死去的胡小蝶被选择性遗忘。

然后,还有下一个集体欺凌的受害者。

我们常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恶霸作恶,目击者不理,却从不悔改。

但在校园暴力中,旁观者只是幸存者,谁也无法预料下一个欺凌者会不会是自己。

有人可能会说,作为旁观者,我们与自己无关,但我们害怕,甚至害怕被报复。

但我想说的是,即使你什么都不敢做,也请不要放纵。

我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肖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被欺负后,他的经历被同学当做谈资,肆无忌惮地谈论。有的围观者会拿着他被打的视频,笑着问他:“你到底是不是男人?”

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经历校园暴力后的第二天,一个男同学走过来告诉他:

“听说你被打了?”“你被打了,全校都知道了,哈哈哈。”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校园暴力,至少不要做沉默者,甚至参与者。

就像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里,被欺负的易遥曾绝望地说:

“你没有杀任何人,是吗?你永远不会承认你做了多么邪恶的事。你做了什么和没做什么是一样的。你不是好人。”

如果行凶者是一把刀,那么这些乐此不疲的旁观者就是在把刀捅得更深。

老师和家长的冷漠。

这是一种无声的放纵。

大多数校园暴力的背后,都有家长的纵容,学校的冷漠,还有所谓的“他还是个孩子”的借口。

日剧《legalhigh》中,被欺负的男孩意外坠楼后,学校一味掩盖自己的错误,对造成事故的学生视而不见,让整个悲剧更加令人痛心。

影片最后,顾美门律师说,“霸凌的本质是氛围。”

这是事实。

在许多情况下,沉默是变相暴力的催化剂。

而如果连学校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这个代价我们承受不起。

就像老警察说的那样,

“学校总想讲和,班主任怕承担责任,家长觉得不严重。学校和家庭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各方都没有能力约束未成年人的邪恶。”

但是涉及到校园暴力,从来都不是小事。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结束。

近年来,学校教育学生,只要你学习,考试,上大学,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年人。

但“做人”却很少被提及。教不孕不育人才是常态。

于是,就有了陈念说的那句话。

“你们都说高考完就成年了,成年了就自由了,但是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怎么成年。”

就像电影里一样,带头欺负的女生是蔚来,一个家境优越,成绩优秀的女生。

其实,《美好的日子》展现的不仅仅是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更是一种警醒。

影片上映后,我一棒子打醒,还在用“这些欺凌都是孩子之间的打架”之类的话催眠老师或者家长。

其实校园暴力远不是拳打脚踢那么简单,还有言语侮辱,肢体羞辱,等等。这些触及灵魂的欺凌,对于一个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更像是炼狱。

主持人马东曾经在《奇葩说》里讲过小时候被欺负的事。

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没被打,他们会把我带到砖头堆里一个神秘的迂回处,按着我的头说‘说个相声’。”

当他向老师抱怨时,得到的回答是老师的一片嘘声。“来,先说一段。”

在一个连老师都不这么认为的校园欺凌中,学生如何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正如《人民日报》社论中提到的,

“校园角落里的暴力是很多人童年的噩梦,甚至是一辈子难以走出的牢笼。孩子无知无畏,社会放不下。”

那些对大人来说不重要的小事,很可能就是被欺负的孩子的提醒。

学校和家长的懈怠恰恰成为了暴力的温床。

面对校园暴力

不再沉默。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在一家咖啡店里,一个害羞内向的男生被旁边的两个同学羞辱,嘲笑他娘娘腔,甚至还指着一株兰花。

被羞辱的男孩不敢回答,只是默默哭泣。

两个学生走了没多久,旁边喝咖啡的女生终于受不了了。她走上前去轻声安慰男孩,鼓励他,“不要放在嘴里,说出来,不要怕。”

当这两个学生再次回来时,围观的人不再沉默,而是选择坐在一起,组成一个保护圈保护男孩。

看到有人护着,两个受辱的学生只好离开。

其实整个过程只是一个社会观察节目的片段,目的是观察旁观者会怎么做。

事后,记者问第一个上前的女孩:“你怎么不走开?你为什么关心他?”

女孩的回答让人落泪。“我不能离开。如果我走了,我想这个学生会也不会毁了。”

面对校园欺凌,如果我们做的不是沉默,而是像这个女孩一样勇敢站出来,否则很多结局都会被改写。

围观者的沉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害者自己站出来。

记得电影里,面对女警的威逼利诱,陈念绝望地喊出了一句“你敢让你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吗?”

我相信没有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平白无故的遭受平庸和纵容。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站出来反抗。

李玫瑾教授曾在讲座中以校园欺凌为题,分享了自己孙女被欺凌的故事。

我孙女在幼儿园的时候被一个男生打了头。

李玫瑾教授对他的孙女说:“如果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用双手拉另一个人的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

这个例子并不是支持“以暴制暴”的做法。

我想明确一点,没有人生来就是被欺负的。

一味的退而求其次,一个人会受到反复的侮辱。

所以一定要告诫孩子,面对欺凌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就算他自己解决不了,也有父母老师在背后支持。

年底,陈念在无数次的沉默和忍耐后终于爆发,将肇事者魏莱推下楼梯,奄奄一息。

但是所谓的终极暴力真的是完美的结局吗?

如果是这样,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我记得在电影里,在陈念的英语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仰望星空。

换句话说,校园暴力是一种顽疾,但至少,涉事方应该努力站出来。

盲目容忍的结果只会是更多的屈辱。

不要等到悲剧发生后,再引发舆论批评。

毕竟,用几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来填补世界对校园暴力的冷漠,是世界上最残酷的无知。

我希望校园暴力远离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