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白班的第84天,坚持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1.

当我决定上白班的时候,我真的想了很多天才最终决定。

也许是吸引力法则起了作用。那段时间有很多关于“白班有什么用”的言论。

秋叶大叔还专门发了一篇文章批评“日复一日的工作只是为了日复一日的工作”的行为——顺便把我当反面教材。

嗯,实际上,我也认为裘达说的很有道理。

然而,所有的阻碍都没有阻止我继续每天的轮班,包括我的懒惰或者忙碌。到今天为止,2017已经连续改了84天了。

2.

84天不间断输出,不知不觉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我的输出速度提高了很多。

从原来两三个小时找一个题目苦思冥想写一千字,到现在选择一个看着顺眼的题目,一个多小时打几千字甚至两千字。

思路越来越清晰顺畅。

还有一点就是高频输出强制持续输入。

为了有东西可写,我需要随时积累素材,所以我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变得更加敏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一知半解,一次偶遇,都可能引起我的思考,最后化为文字,出现在白天。

更重要的是,当我觉得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可以输出的时候,我会采取终极的做法——阅读,然后把从书上学到的东西迅速转化为自己的内容输出。

典型的话题是各种订阅的栏目。在分享从学校学到的知识时,你需要先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到适用的例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做出结论。同时可以把知识更牢固的缝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这个过程极其锻炼思维,也让我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

我对时间更敏感,因为我每天晚上都在固定的时间写作和发表。

很多时候,我甚至能清晰地感知到时间的流逝。说实话,这种感觉有时候很可怕,因为它明显给我一种紧迫感——时间不等人。

但也正是因为对时间感知的增强,我更加珍惜当下,尽力集中注意力,高效地做好每一件事,懈怠的时候被看不见的声音催促,然后起身继续前行。

就像今天,我感冒了,整天流鼻涕,头还有点晕。吃完饭,我躺在床上,眼皮在打架。脑海里响起“我感冒了,改天再停吧”的声音。

但是,和以前不同的是,这个想法不会让我有丝毫放松的感觉,反而会让我坐立不安,因为我知道,一旦一切都被第一次打断,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在我开始停止之前,我看到了失败的自己,所以我起身打开笔记本,写下了第一行...

3.

《自控力》这本书上说,大脑中负责自控力的部分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来加强。我决定换班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明显感觉到我的自制力比刚开始换班的时候强多了。

ScalersTalk成长协会的Scalers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有些习惯属于“基本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带动其他习惯,最终形成一系列的好习惯。

比如因为养成了白班的习惯,自然就增加了阅读量(阅读的习惯一直都有,只是平时比较忙,会降低频率和质量)。当我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开始习惯性的深入思考,我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更注重我说的话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自我满足。

生活中的很多小习惯都逐渐改善了。比如我上日班发完帖子已经十二点了,就忍不住又刷手机,经常一点多就睡着了。但是现在还是十二点贴,但是入睡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因为自控力的增强,放下手机不再那么难了。

最有趣的是,我以前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把它关掉。因为实在忍无可忍,就勉强洗了把脸,结果洗完脸就醒了很多。这个习惯也为熬夜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现在下班回家,即使再累也能控制自己。我会先卸妆,洗脸,嫩肤,然后再把其他的事情做清楚,就不用拖着自己睡觉前洗脸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都是在日本极移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细节上的变化。

4.

薛兆丰在他订阅的专栏中谈到了一个“破窗谬误”,他说,在经济学领域,只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才会被考虑。

坏的经济学家会认为“破窗”刺激了窗户的生产,增加了就业,促进了一系列生产,所以破坏能力是好事。这个理论只看到“看”。

但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会看到“看不见的”。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这个房子的主人本可以利用修理窗户的资源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本可以在不损失一块窗户玻璃的情况下带来更多的财富。这个不容易看出来,也是远视和近视的区别。

在做决定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无形的东西。

我当初决定看班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觉得有一个我很期待的未来。我看不到它是什么,但我愿意不断努力探索,用自己的眼睛看到那个未来。

也许这个未来只是出于想象,但正因为想象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所以才重要,就像薛兆丰老师说的那样——

看不见的东西需要想象力。

到现在,我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个选择,因为我看不到的东西已经一点点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也一直在期待着以后会遇到的东西。

亲密成长百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零心ID: elsazh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