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是什么形象?
张无忌生来就有双重基因。他的父亲是举世闻名的张武侠,典型的正派人,侠义人物,武术大师张三丰的得意弟子。他是让世界上的恶人出名的大英雄。他深受武当派教育,受道家文化影响,但又逃不出世俗,这一点连张三丰也不否认。他认为自己呆板,不灵活。张翠山既热情又深情。他不是正宗的道家人物,而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世俗之人。他恢复了名誉。窦大金家被杀后,他匆忙追捕凶手,只是为了澄清事实,挽回名誉,害怕和尹素素交往(虽然他很希望和她交往)。看到女儿身后的尹素素不敢上船,为了武当张五侠的名声。他是兄弟,他四处奔走,试图找出是谁伤害了于戴燕。他的外号叫“铁钩银笔”,“钩”和“笔”主要是指书法而不是简单的兵器。可见他是儒家主流,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个诡计多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妖女”,让天下英雄都很头疼。也是正派人视为洪水猛兽的魔教——天鹰派教主、唐子畏公开教主的女儿。这样的父母基因对张无忌来说没有太多的遗传,只有张武侠的侠义风范和尹素素的聪明。张无忌的童年平静祥和,有一个侠义的父亲,一个聪明又非常善良的母亲,还有一个博览群书,家喻户晓的金毛狮王,一个豪爽直爽的“性压抑者”。一个内心充满仇恨,人性未泯灭的养父。在冰与火的孤岛上;童年的教育自然是这三个人的教育和行为示范,他们自然充满了爱、关怀和相互理解。除了江湖义气,父亲恐怕不会过多谈论任何事。我妈从生下来就没有杀鸡的心,满满的爱。既然我不会教他怎么害人,顶多教他怎么防范。养父对他比较好。只有当他离开冰火岛,他的父母去世,他的养父离开,他才体会到这个险恶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他的童年教育主要是儒家的。父亲和养父都是儒家思想占主流的人物。他们都持儒家思想,张翠山以前就分析过,而谢逊精通易学,熟读诗书。两者都主张为亲友报仇,符合儒家思想。《礼记·谈公》记载:“夏紫问孔子:‘你父母的隐私是什么?’孔子说,‘卧薪尝胆,勤政不做官,是天下之福’。如遇各城各朝,不战而降。”6《大戴·私记·曾子言》中也记载“父母之仇,不同于兄弟之仇,但不等同于相聚之仇,朋友之分,不等同于乡野之聚,人之分,不等同于邻里之分。”7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张翠山和谢逊确实是儒家的主流人物(谢逊后来皈依了佛教)。出于对儒家思想的偏爱,金庸笔下的侠客与儒家的“君子”有很多重合之处,这也符合国人眼中的“侠客”概念。
2.“侠”与“君子”
什么是侠客?韩非子认为“侠以武违禁”,8认为“民以臣愿称侠”。可见韩非子认为侠义就是有武功,无视法纪或者胡作非为的人。司马迁认为“侠客”总是言出必行,行出必有果,言出必行“10,这与李德裕的“义不侠义,侠不义”是一致的。都突出了“侠义”的含义。董乃斌认为:“侠义是社会舆论根据某些人的行为特征给予他们的约定俗成的称呼”11这些人最重要的行为特征就是“义”。谈论正义和忠诚。由此,我们可以大致为夏界定一个行为范畴。一个侠客应该是渴望公共利益和正义的,具有正义感,重视财富和正义,重视承诺和道德,有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有强烈的“利他主义”和做人的原则,并能以一定的技巧维持这种行为。这种判断侠义的标准无疑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这与儒家思想极其一致。儒家主张重义轻利。什么是儒家思想?孔子说“仁”,孟子说“义”。孔子提出“君子优越”12,“君子义,小人利”。从13可以看出,在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品德接近于侠客。绅士重视信仰、说教和勇气。勇气不是男人的勇气,是男人的勇气,而是在危急关头要看清自己的想法,受命于人。”14“见义不为,无勇无谋。”15所以,君子要按义办事,要勇于为义而战。作为一个讲义气的人,一个重义、崇义、尚义的人,侠义是中心。张无忌要做侠客,离不开义。他去大都救六院掌门,是为了江湖之义,他抛弃父母的复仇,也包含了江湖之义的考量。可见“侠客”张无忌身上有着儒家君子的诸多特质。他不顾利益,拒绝与以汝阳武为代表的朝廷合作,虽然这可能会让他失去最爱的赵敏(当时他并没有发现自己最爱的就是赵敏)。他不屈不挠,忠心耿耿,很多人的威逼利诱都没有让他说出养父在哪里。他在拯救祆教免于被推翻的那一刻,被任命为祆教创始人。
正是因为“侠客”与“君子”的诸多重合,中国人崇拜“侠客”。很多人甚至做起了“侠客梦”。这是一个儒生对理想人格的崇拜和追求。追求“绅士”人格是另一种方式。也是“侠”为什么流行的根本。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民族,儒家思想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大家都期待“侠”义之士以身作则,维护“君子”人格。现实中的诸多不利因素,往往让老实有礼的文人感到无奈,对“侠义”的期待更加强烈,甚至幻想自己已经形成了“侠义”。自由地维护儒家思想。正是因为金庸本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对“君子”的要求更高,但有了高超的武功,更有利于行使自己的“本分”。发扬君子的品质,这样的侠客才会更符合大众的期待。所以,郭靖会成为一个“侠士”,一个“报国为民”的“侠士”。张无忌虽然不是“侠之大者”,但从未放弃对义的追求。他与常遇春共寝,以示* * *是患难之交,以救六院之首,以明教之主,以照顾江湖正义感,以虚弱之躯送杨不悔上昆仑山,以照顾“守约必成”的信念。一次次想原谅周芷若的伤,也有“喂汉江”的成分。但是为了一个漂亮孩子的小恩小惠,签一个没完没了的申请书,就涉嫌淫荡。
过于强调义,必然会伤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人是群居的,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和亲戚。如果是为了朋友亲人,难免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是与自己无关的人。在邪恶计划中新鲜,但也有亲密的朋友。如果这些人也是为了师义而纠缠张无忌,岂不是很麻烦?谢逊甚至更加投入。张无忌要照顾“亲人之义”,这些人要讲“知己之义”。冲突会不会不来?但是,张无忌不再是一个只讲仁义的人,他的主流思想变成了儒释道。
3.“利他”与“升官”的冲突——苏有朋版《张无忌》
应该说,张无忌最大的特点不是仁义,而是宽容、悲悯和人格的多重性。所以要分析“义”,因为作为一个“侠客”,他离不开“义”。这与他人格的“多重性”密切相关。张无忌的长相不同于金庸笔下的其他侠客。他有更多的责任。他要解决六大门派和明教的燃眉之急,解决谢逊和江湖上很多人的恩怨,团结天下英雄对抗元朝。这些任务都是艰巨的,不是大能武功可以完成的。仅靠“侠义行为”和“君子人格”是做不到的。金庸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通俗小说不需要深究我这点小心思的高度。让张无忌有一点思想,任何思想都可能闪现,把他多元的文化思想装进张无忌的行李里,让他拿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好好解释自己的行为。这还不够。我们要用一些常见的方法,让一个用“恶”的手段对付恶的人站在他身边,用很多正统侠客用不到的手段来弥补行为受限的不足,就像黄蓉之于郭靖和赵敏的出现。金庸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绝不会像很多普通武侠作家一样,让赵敏和张无忌做青梅竹马。他看到了一个变化,一个善恶和周芷若的外善内恶。这让剧情更加曲折吸引人,作品也更有哲理性。金庸对各种思想都有涉猎,主要体现在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金庸自己说,他在创作中尽量避免重复人物,所以走了一条儒道佛的创作路线,而在这三种思想的指引下,不难发现,射雕英雄传以前是儒家,倚天屠龙记后来是佛家。当他到达鹿山公爵时,他已经回到了最初,所以他停止了写作。《田义屠龙记》是一部由道入佛的作品。三种思想流派并存。这就导致了张无忌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
张无忌的儒家“君子”人格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但是这种人格在实践中有很多缺陷,过于“光明正大”。会限制很多行动,尤其是对于张无忌,他要完成自己的责任,在这一点上,张无忌和张翠山是一致的,两个人都应该是正派的侠客,不能采取任何违背侠义的手段。于是我只好让尹素素和赵敏为他们摆脱这种束缚。张翠山甚至在与谢逊竞争时对自己说:“你发什么誓?给我一根银针!快送银针!”16张无忌在对付陈友谅这种人的时候,有没有少惹赵敏?郭靖在指挥蒙古士兵作战时,不得不依靠黄蓉。其实这恰恰说明了儒家思想和侠义精神的内在矛盾。他们心里有这样的需求,但自己做不到,只好让别人代劳。不同的是杨过自己做的,因为他以道家为主流,自发行动。和周一样,他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韦小宝自己做的。张无忌不能抛弃自己的“君子”人格,但又不得不恪守。而且,光靠赵敏帮他实现这个愿望是不够的。他必须有更复杂的想法,因为他必须做更多的事情。他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
张无忌从一开始就有过人的胸怀和气度,从一开始就超脱。他富有同情心,有着强烈的佛教“利他主义”。当他讲述他在冰与火之岛谢逊的家庭的悲惨变化时,他说:“是吗...他还能活着吗?”当17和张三丰下山就医时,首先想到的是于的伤势。连张三丰都暗暗佩服他。被周芷若刺伤后,为周芷若开脱,认为周芷若是被逼无奈。这需要多大的头脑。他到处摆人,连比武都怕伤了别人的面子。他学会了无与伦比的医术来解除人们的病痛。佛教提倡道德修行,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提出要广修四张照片,...第一个是广泛捐赠...三是无畏布施,调解作恶者,解救受害者于危难,等等。第二要做的是造福他人,提倡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热心助人,为他人做好事、实事……”18张无忌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着这个主义。他行大义,为义忘个人仇,不惜违背儒家“父母之仇,不* * *”的思想。他不仅放弃了个人恩怨,甚至为仇人卖命,去了大部分地方救他们,只是为了“武林”,为了照顾江湖大义,为了对抗袁计划。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独自对抗六大门派的高手,拯救祆教,并尽力解决祆教与六大门派之间的恩怨,或施以恩惠,或加以阻止。他虽然照顾大义,却不想伤害别人,宽容的思想让他看起来很无助,很软弱。他对爱情很无奈,总是害怕伤害别人,不敢向任何女人吐露心声。我对李因说的话只是为了安慰李因,对周芷若说的话是在误以为赵敏杀了李因和谢逊订婚之后。直到周芷若再三追问,他才说赵敏是他的最爱。他的包容和善良让他看起来软弱无助,他的爱从一开始就只会是“爱的问题只是被爱的问题,不是爱的问题”19。他既要保持“君子”人格,又要处处为他人着想,讲究“慈悲”和“宽容”。而不能像张三丰一样把孩子的事情放在一边。自然会有冲突和无奈。这种冲突也表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而且这种冲突更加明显。他想做伟大的好事。培根认为“善的定义是对人类有益的”。这与佛教教义是一致的。具体来说,该书旨在领导江湖豪杰,推翻元朝的统治,这就是儒家的“为官”思想。这也符合道家的启示,即“天道弊大于利,而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即“天道为天。“这让他陷入了维多利亚谷,他要领导起义,要杀人,这和‘慈悲’是冲突的。一方面,“君子”的人格和“侠义之风”决定了他不能阴险地说话,不能用诡计,这与当皇帝的人是冲突的,所以他不得不大干一场,被迫悄然隐退。他的“侠义之风”因为侠义书的限制,特别是在险恶和阴谋面前,显得非常无奈,使得他有时会试图通过道家思想来摆脱。但是,道家思想的闪光只是短暂的。他还是要出来做“无畏”和“有利可图”。
虽然金庸对每一个思想的分析和呈现都不太到位,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努力和探索。他试图借鉴各家之长来描写张无忌,但最终的结果是塑造了一个多无奈少勇气多善良多亲情的人物形象,性格多重复杂。正是因为这种混杂的思想组合,他的内心充满了冲突。他虽然完成了使命,却又无奈又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