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谁写的?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式,就是“日月为二,编年连续。”它是一本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历史事件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纪传体史书是横向叙事史,那么《春秋》、《子同治简》等编年体史书就是纵向叙事史。世界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源于中国。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家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但名称并不统一。颜、齐、鲁、宋合称为《春秋》。因为在商朝和西周,一年只有春秋,没有冬夏,所以古人把一年叫做“春秋”。春秋时期,虽然有四季之分,但人们还是习惯用旧名。所以大多数国史书籍都是以《春秋》命名的。而晋称之为“成”,楚称之为“尧尧”。东周诸侯国的史书后来都失传了,只有孔子编纂的《鲁国春秋》流传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贡献。《春秋》是孔子晚年的心血之作。孔子环游世界14年。他68岁回鲁后,以“乡下长辈”的身份问政,所以有资格看鲁的档案。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理念以供后人遵循,他晚年编撰了《春秋》等“六经”。对于孔子编辑《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天下衰微,异端暴行,群臣弑君;有一个儿子杀了他的父亲。孔子害怕了,写了《春秋》。《春秋》也是讲天子的。所以孔子说,‘谁知我只有春秋?那些责备我的人只是那些在《春秋》(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认识我的人。所谓“知我者”是指理解他苦心的人(理解他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怨我者”是指指责他不改《春秋》的人。可见孔子编纂《春秋》的目的是为了补救时代之弊。所以他的思想观点自然渗透在《春秋》的字里行间,也就是所谓的“小言大义”。所谓“温言大义”,如当时的吴楚君主,都自称为王,这是维护宗法等级观念的孔子所不能容忍的。在“正名”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在《春秋》中将他们贬为“子”,以示对这些胆敢僭取皇帝称号的诸侯的谴责。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的结论是:“《春秋》的义举,令天下叛贼闻风丧胆。”孔子自己也把他主编的《春秋》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鲁寅年)到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包括12个君主。虽然它是鲁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也广泛地记录了鲁以外其他国家的演变和当时世界的总趋势。因此,历史学家将这段200多年的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孔子73岁去世,那么为什么孔子71就不再写《春秋》了呢?鲁哀公十四年春,管理山林的“危险人物”和孙氏叔叔的仆人尚流在曲阜西(今巨野县)打猎(“打野”),捉到一个妖怪。孙氏叔叔看到这个怪物,认为它不吉利,所以他把它给了“危险人物”。子曰:“此林也!它为什么来了!为什么要来!”说着说着,他掩面而泣,泪流满面。这个时候孔子正在写《春秋》。他认为林是一种“仁兽”,只有在和平与繁荣的时代才会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因为他被意外抓到而难过。所以我写了那句“我赢了西部的森林”之后,就不写了。这就是孔子写《春秋》的传奇故事。(《春秋·鲁哀公》曰:“十年有四年,春天,西征林。”)全书约17000字,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各诸侯国之间的征服、结盟、招兵买马等。它还记录了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地震、滑坡、变星、洪水、虫灾等。在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了一些祭祀、婚丧、城楼、宫室、狩猎、土场等等。孔子的历史观在处理人与神的关系上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出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孔子明确提出“远离鬼神”,说明他对鬼神持怀疑和保留态度。对于一些灾害与人员的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显然,他有所保留。孔子编纂的《春秋》具有时序清晰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影响很大。例如,北宋司马光编辑的历史名著《子同治鉴》就是一部按年、月、日顺序书写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人编修的史书,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历史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孔子开创了私人写作的学术风气和研究近代史的风气,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先行者,后来百家争鸣。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的淫贿、仇杀、援乱等阴暗面。例如,在《殷》中,记载了给的妃子中子举行葬礼。在孔子看来,这是君主不守君道的表现,是不雅的。把这个写下来,让后来的统治者警惕。《春秋》也记载了自然界的现状。比如精辟地描述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进入紫境的事件:“秋七月,一星孝入北斗。”(这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彗星运行记录。)再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流星雨的情况,当时星星像雨一样落在了夜晚。孔子保存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春秋》文字过于简练,有的只记得结果,不记得故事。理解它真的不容易。比如殷公八年(前715)的一个笔记里只记载了一个“蛾”字,只告诉人们今年有螟虫灾,但具体在哪里,灾有多大?但是我记不太清楚了。所以后来的学者对《春秋》做了很多引申和解释。由于《春秋》是孔子编纂的六经之一,被各个儒家学派尊为经典,其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此类传记已有五种:左传、公羊传、传、贾传、邹传。后来贾传、邹传失传,只有《左传》、《公羊传》和《春秋》部分材料来源也存在问题,材料不剪裁,特别是在记他国之事上。至于鲁国,“无论大小,若有猜忌之嫌,则耻之。”《史记·孔子世家》说:“至于《春秋》,笔是笔,削是削。夏天的人都赞不绝口。”其实这是一种夸张。王安石称《春秋》为“废报”,有点过分。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也是有道理的。编年体史书的好处是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让人很容易看出事件之间的联系。其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且持续时间过长,录制前后难免产生割裂;还有,详细描述人的活动的来龙去脉也比较困难。因此,传记和编年史书籍是后来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