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业:

1.有太多的蒙娜丽莎,日出-印象,红屋顶,蒙特马尔街,在树林里洗澡的女人,向日葵,芭蕾爱情等。

2.(是指三位杰出的艺术家)1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人、文学理论家、伟大的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是个全才,所以也被称为“文艺复兴最完美的代表”。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郊区芬奇,死在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石中的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件作品是达芬奇留给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之一,是欧洲艺术的基石。

拉斐尔

拉斐尔(1483 ~ 1520)是意大利画家。1483于4月6日出生于乌尔比诺,1520于4月6日死于罗马。原名拉斐尔·圣乔治。他的圣母玛利亚肖像系列不同于中世纪画家所画的类似题材,都以母性的温暖和青春的健美体现了人文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有《黄鹂圣母院》(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院》(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院》(卢浮宫博物馆)。1512 ~ 1513绘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与真人大小相似,圣母和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而平衡。圣母和耶稣坚强有力,显示了母爱的幸福和伟大。另一个,比较高的,是圣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圣母像,以及后来创作的椅子圣母像和阿尔巴圣母像,都可以算是他的完美作品。1509后受教皇朱利叶斯二世之邀绘制梵蒂冈宫壁画,其中以签名厅壁画最为杰出。这些遍布大厅墙壁和屋顶的画作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四个方面: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律。他的作品除了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重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丰富的感觉。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作品有:埃利奥多罗大厅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圣殿》和《博尔申纳弥撒》,消防部的《波尔戈之火》,法内西纳别墅的《加拉蒂亚的胜利》。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线色彩的运用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他的肖像画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神兼备,充满魅力。大多采用微侧半身姿势隐藏背景,只有人物自然友好的神态在画面中凸显出来。代表作有《卡斯蒂利奥内的形象》和《一个穿纱的女人的形象》。

3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意大利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最高峰的代表。65438年至0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品,如《酒神巴克斯》、《狄俄尼索斯》、《悼念基督》。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像。1505年在罗马,受教皇朱利叶斯二世之命修建教皇陵墓,1506年停工后返回佛罗伦萨。1508年,他奉命返回罗马,历时四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建设,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束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索教堂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的廷教堂,花了将近6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壁画《末日审判》。之后在罗马生活,从事雕塑、建筑和少量绘画,直到1564年2月在自己的工作室去世。

3.邮票的诞生(1)邮票诞生之前

邮票是现代邮政服务的产物。邮政服务的历史比邮票悠久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周朝就有邮政机构,当时称为邮政或邮局,统称为邮政所。孔子曾说:“德行的普及,比邮递送生命还快。”这种邮政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1912才被取消。

在中国古代,邮政只投递政府公文和军报,不需要发行邮票。但为了辨别真伪,保证传递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历代都规定了卡符制度,用卡符证明传递的文件是真实的。周使用竹符号,韩使用青铜符号,唐使用银符号,宋使用木制符号,绘画和书写,包括金,蓝和红字。这个每天行驶400英里的金盘只用于传递信件和军事机密文件。J13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邮票图案是战国时期的虎节。虎身上有铭文,意为传宗接代,提供车马和粮食。这种虎节和虎符一样,分为两部分,一半送给送军令文书的信差,另一半送到驿站或关卡,查看是否符合,判断真假。

清代也有榜制。车站送达的公文或军报附有“清单”或“火票”,沿途各站必须填写到达日期和时间,检查有无延误。1904(清光绪三十年)65438+2月28日,从湖南沅州寄往郴州的公文信封,贴着清单,填着到达各驿站的日期和时间。

1906(光绪三十二年)10十月四日,吉林到达直隶(今河北省)。

古代的邮局是由政府经营的,但是它不接受普通人的信件。普通人仅靠熟人寄信是很难的。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出现为民送信的民信局。人信局是私人商业机构,资本较大,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办事处或代理店,形成一定的传播网络;资本小的会和别人的信息局建立联系,互相接收信件。除了递送信件,人民信息局还处理包裹和汇款服务。人社局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印章。人社局收发信件的收费方式并不完全一样。有些是提前收到的,有些是收到信时由收信人支付的。收送费,有的叫酒钱或者实力,有的叫黄金。人民信息局收发信件回执。

欧洲的情况和中国差不多。2000多年前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赞美傅毅说:“无论雨雪风霜,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黑夜,使者都不能阻止他们迅速完成邮政工作。”在那个时候,邮政服务是国王的特权,它向王家和朝臣发送信件和信息。商业发展后,邮政逐渐发展为商人使用。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教堂、学校和企业开始向普通大众传递信件。当时的人社局在寄信时不提前收取邮费,只在信件送达后收取。

17世纪中期,法国民事信息局非常发达。1653年,在巴黎,一个名叫DE VELAYER先生(后来的伯爵)的人建立了一个“小邮局”,在巴黎市区内接收和发送信件。他卖给用户一张纸,上面印着“邮资已付”的字样。寄信人把这张纸贴在信封上,放入邮箱。“小邮局”定期打开邮箱,将信件投递给收件人。德·维拉耶创作的“邮资已付”纸片可以说是现在邮票的雏形。可惜他创办的“小邮局”很快就关门了。他发行“邮票”并预先收取邮资的方法没有坚持下来。直到1814,撒丁王国(在今意大利)才重新采用了德·维拉耶的方法,发行了一种“盖章纸”作为预付邮资的凭证,在全国各地的邮局出售。寄信人可以把信贴在信封上寄出。邮费是根据投递距离计算的。当时“邮戳纸”有三种面额,分别是15、25、50。50分的“邮戳纸”呈八角形,印有信使骑着马,吹着喇叭,奔驰送信的图案,用蓝色印刷在光滑的白纸上,内有水印。这种“邮戳纸”发行量大,但推行时间短,留下的不多。由于设计中的信使看起来像一位骑士,集邮者称之为“骑士”票,并将其视为珍宝。

18世纪末,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实行国营邮政,业务有所发展,但仍按私人征信局的办法向收件人收取邮资。邮费还是按距离算。但当时有些国家本身并不统一,各州的货币制度也不一样,相互换算起来非常困难。国营邮政作为财政来源,价格昂贵,民众负担不起。相传1835年,大不列颠岛上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人尽皆知,追求者众多。追求者们纷纷给她写信,表达他们的爱慕之情。女孩每天收到几十封信,付的邮费高得难以承受。于是她拒绝了这封信,也不付邮资。那时候像这样拒绝邮件的事情很多。邮局送信不收邮费,吃了不少苦头。

还有一个传说,1838年的某一天,一个叫罗兰·希尔爵士(后来的爵士)的人走在伦敦的乡间。他看见一个信差给一个女孩送了一封信。女孩看了看信封,把信还给送信人。她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没钱,付不起邮费。请把信退回来!”信使拒绝了,两人发生了争执。罗兰·希尔上前劝说,付了邮费,把信交给了女孩。信差走后,女孩对罗兰·希尔说:“这封信是我哥哥写来的。我们提前约好了,他安全了,就在信封上画了个圈。当我看到这个标志时,我知道他是安全的,所以我不用收到信,也不用付邮费。”罗兰·希尔听了女孩的话,深受触动,决心研究提高邮政投递费的办法。

邮票的诞生(二)世界上第一张邮票的诞生

罗兰·希尔在1835开始研究邮政问题。他发现英国邮资的增加减少了国家邮政收入;然而,法国邮资的降低增加了信件数量和邮政收入。他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英国邮政收入减少的原因是大多数信件直到投递才收费。但是很多收件人拒收信件,不付邮费,信件退回时,寄件人也不会付款。邮局信使白跑了两趟,一分钱都没有。更明显的是,如果按照送货距离收费,邮费偏高。当时英国邮政规定,15英里以内的单页信件邮费为4便士,超过700英里的信件为17便士,分值为14。罗兰·希尔通过调查发现,一封信从甲地寄往乙地的运费很少。比如从伦敦到爱丁堡400英里,一封信的邮费只要1/36p。但是,同样一封信,运到更近的地方,因为数量少,会分摊更多的运费。因此,罗兰·希尔总结道:“根据信件的距离收取不同的邮资,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毫无根据。如果邮费与接收、发送、操作和投递信件的成本成正比,伦敦接收和发送一封本地投递的信件收取2便士,那么从伦敦寄往爱丁堡的一封信的邮费将为1/36便士,这将足够两地之间的运输费用。这么少的钱怎么收?”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改革方法。也就是说,在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不管距离远近,信件都要收取固定的邮资,邮资是每半盎司一便士。所有邮资必须预先支付。每个邮局出售一种“印刷”信封和封面纸,注明“邮资已付”。为了方便那些不想用邮局打印的信封而用自己信封的寄件人,邮局还出售一种“打印”纸,意思是“邮资已付”。纸张大小和“印刷”差不多。背面涂胶,稍微湿润一下,就可以贴在信封上了。当时罗兰·希尔把这种纸叫做“标签”,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邮票。

1837 65438+10月,罗兰·希尔写信给墨尔本勋爵政府,提出了他的建议,但没有结果。他还出版了一本名为《邮局改革:重要性和实践》的小册子。时任邮政局长的利奇菲尔德勋爵强烈反对罗兰·希尔的提议,并指责他:“这是我听到或读到的所有荒谬计划中最突出的一个。”后来罗兰·希尔又出版了他的小册子,并改为公开发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37 165438+10月23日,英国下议院任命了一个委员会调查这一问题。7月23日,1838,17通过了信件每半盎司2便士的“统一邮资法案”,但政府表示反对。7月1839,17日,下议院通过政府预算时,信件的邮费被列入预算。2月5日,1839,65438,财政部将信件的邮费定为每盎司4p,这是原来的最低费用。作为过渡,罗兰·希尔提出的信件邮资系统将从6月5438+0840,10开始实施,不考虑距离,即每半盎司一便士。

财政部任命罗兰·希尔在该部工作,以实施他改革邮政服务的计划。从65438到0839,罗兰·希尔委托威廉·马尔雷迪设计信封和包装纸。“邮票”是用珀金斯的雕刻方法印刷的。

雅各布·珀金斯是一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机械发明家。他在1819年发明了轮转印刷机,可以印刷刻有铜版的钞票。

1839 65438+2月罗兰·希尔与珀金斯的公司签订了印刷邮票的合同。

邮票中间的图案是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亨利·科普勒(Henry Copple)选择了皇家铸币厂W. Huien制作的奖章上的肖像,以纪念女王于1837年首次访问伦敦。查理·希恩和弗雷德里克·希恩负责雕刻印模。图案上端中间有“邮资”二字,左右角呈十字形。下端中间是“一便士”或“两便士”的面值;左右角是大写字母。

英国5月6日发行的“黑便士”邮票1840。这是世界上发行的第一枚邮票。

英国原来规定从1840 65438+10月10开始实行一便士邮资制,但是到了6月65438+10月,信封、包装纸、邮票都没有准备好。于是临时改为在信封上加盖“手戳”作为“邮资已付”的证明,直到5月6日1840。1840 * *英国发行的邮票有两种面额,1p邮票,黑色,集邮爱好者称之为黑便士邮票;2便士邮票,蓝色。邮票印在白纸上。为了防止伪造,纸中有一个小皇冠水印。当时只有英国发行邮票,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当时为了推广邮票的使用,留了一张1p的大邮票空白,上面写着“每张邮票1p,每行12张邮票,价格1先令;每整块的价格是1。请把邮票贴在信封的右上角。背面打湿,注意不要去掉胶水等字样。那时候没有打孔机,每个邮票周围都没有穿孔。当邮局出售单张邮票时,需要用剪刀将每张邮票剪开。

罗兰·希尔曾经认为,大多数寄信人都喜欢购买贴有邮局印制的邮票(类似于现在的“航空邮简”)和包装纸的信封。其实大家都喜欢买邮票,很多人觉得新奇就整本买。于是,邮票供不应求,印刷商们夜以继日地赶工印刷,以满足需求。据统计,从5月6日1840到10月6日1841 1 * * *共售出7200万张黑便士邮票。

邮票的诞生(三)罗兰·希尔,邮票的创始人

罗兰·希尔(1795-1879)是英国教育家,邮票公司创始人。她于1795年2月3日出生在基德明斯特。17岁时,他开始在父亲在基尔托普的学校教数学。1827年,罗兰·希尔跳槽到托特纳姆布鲁斯城堡的一所学校,1833年因病辞职。布鲁斯堡1928被指定为大英邮政博物馆。

1842年,英国自由党政府下台后不久,罗兰·希尔被解除了在财政部执行邮政改革计划的任务。为了补偿他的损失,表扬他的努力,国家给了他一笔钱。后来自由党重新执政,他被任命为邮政总局局长,并于1854晋升为邮政总局高级秘书。他把邮政管理得很好,提高了沟通能力。1838-1864期间,收费信数量从7600万增长到6.42亿。罗兰·希尔在1864年退休时,国会给了他2万英镑的补贴,并保留了他2000英镑的年薪作为退休年金。1879年8月27日,罗兰·希尔在汉姆斯泰德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4.路灯我不知道。。。

5.对比色是人类视觉感官产生的生理现象,是视网膜对颜色的平衡作用。

色相环中与每种颜色(对角180度)相对的颜色称为“对比色(补色)”。把对比色放在一起会给人强烈的排斥感。如果混合在一起,会带出浑浊色的弱化效果,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冷色和暖色是指冷色和暖色的区别。根据心理感受,颜色分为暖色(红、橙、黄)、冷色(蓝、绿)和中性色(紫、绿、黄、黑、灰、白)。在绘画和设计中,暖/冷色调分别给人以亲近感/距离感和暖/凉感。红、橙、黄常使人联想到东方初升的太阳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故称“暖色”;蓝色常使人联想到天上的蓝天和影子里的冰雪,所以有一种冷的感觉,故称“冷色”;绿色、紫色等颜色给人的感觉是不冷不热,所以被称为“中性色”。冷暖色是相对的。同样的颜色,暖色成分多的更暖,反之亦然。

6.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简约风格,活泼大气,所以画出来的线条简单而丰富多彩。内容包括花鸟、胖孩子、金鸡、春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

中国三大著名的“年画之乡”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制作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

各地年画的称谓差异较大,如北京的“画一幅”、“护一幅”,苏州的“画一幅”,浙江的“花纸”,福建的“神符”,四川的“斗方”。今天,年画逐渐被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求吉祥、迎接新年的一种民间工艺,也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未来向往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人们把年画称为“纸画”,宋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为“画画”。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学者李广庭在文章中写道:“扫完屋就贴年画,是儿戏的耳朵。”年画由此得名。

年画线条简单,色彩鲜艳,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年夜饭图、贾岁图、和婴儿玩耍图、天伦之乐图、看花灯图、胖娃娃图等。,有的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很多是用来贴门画的,夹杂着“神只护宅”的概念,如“天茶”、“天官”、“秦琼尊德”等,体裁(或形式)包括门画(单幅、对开)和单幅四屏。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南宋隋朝的雍容模样。清中叶,尤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更加深入人心,推陈出新。

年画艺术是中国的首创,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习俗。每年农历新年,我都会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几乎每个家庭都是这样。从大门到大厅,贴满了各种象征吉祥富贵的彩色年画。春节之所以充满欢乐和兴奋,是因为年画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富贵人家总喜欢在厅堂里挂寿星、紫星、福字、福字、寿字。花鸟,如芝、梅兰、朱菊等,自然受欢迎。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新年节日的多彩点缀,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交流、信仰传承的载体和工具。也是一种能看图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种带有时政色彩的年画来说,还是一种深受各类人群喜爱的媒体。这类内容可以看作是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含了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

年画也是一部地域文化的字典,从中可以发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上,而且从每一幅年画的起源的体裁、色彩、线条及其不同的风味上,都能一眼认出。你可以从年画中认识所有的中国人。

[编辑本段]起源和发展

年画起源于古代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贴在门上。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婉约随朝图》,由王昭君、赵、班基、绿珠四人所绘,俗称“四美图”。

另一个说:始于唐朝。直到宋代才开始流行,但是门神还是有贴的,所以年画可以包括门神。

明初,日本人在甘肃发现了两种宋代年画:一种是司米图,都是宫廷礼服,长袖,供贵宾使用;另一个是灶神和关圣帝。两幅画都盖有“平阳纪家雕郎”字样,说明人物年画在宋代已经成型。

由于朱元璋提倡过年贴春联,年画特别发达。今天还有明朝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木刻三星图《福禄寿》、《天佑百姓》。雕刻相当精美,至今仍被人们所模仿。还有实用的日历画,如:春牛、厨马、山神等;还有更多的历史故事,如“的干儿子”,“岳飞用枪挑了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为年画题材。从明末到崇祯,天津杨柳青年画非常有名,画面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一只老鼠娶了一个女人”、“王婆骂了一只鸡”等寓意画,以及由歇后语组成的连环画,给人以幽默感。还有各种各样的印刷,如木板,石版画,胶印版,中国画,水彩画,图案和单线平画。有炭色的,有古董的,有创作的,甚至有重印西洋画的。比如姑苏年画里的“西部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和门神,俗称“喜图”,在旧社会很流行,人们在室内张贴年画,在家里张贴门神,以祝新年快乐,驱除邪灵。年画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之一。每年年底,大部分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对联的习俗,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被称为“年画”,因为它们可以在一年内更换或张贴后可以享受一年。

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记载,李世民生病时,经常在梦中听到鬼哭神嚎的声音,晚上睡不着觉。这时,将军秦和尉迟恭自告奋勇地站在大门两侧。结果,宫殿是安全的。李世民认为这两位将军工作太辛苦了,感到内疚,于是他命令画家把他们威武的形象画在宫殿的门上,这就是所谓的“门神”。东汉蔡邕《随想录》记载,汉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贴在门上,宋代演变为木刻年画。后来人们争相效仿,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是现在的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代的《美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大门类。它们从早期的自然、崇拜、信仰神灵,逐渐发展为驱邪避邪、祈福消灾、欢庆幸福和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活动,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年画历史悠久,产地众多,非常普及和受欢迎,拥有大量的读者,有过非常繁荣的发展。无论是题材、雕刻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不仅对民间艺术的其他门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风格简约,大气活泼,所以线条简单,色彩鲜艳。内容包括花鸟、胖孩子、金鸡、春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

中国三大著名的“年画之乡”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制作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求吉祥、迎接新年的一种民间工艺,也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未来向往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人们把年画称为“纸画”,宋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为“画画”。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学者李广庭在文章中写道:“扫完屋就贴年画,是儿戏的耳朵。”年画由此得名。

年画线条简单,色彩鲜艳,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年夜饭图、贾岁图、和婴儿玩耍图、天伦之乐图、看花灯图、胖娃娃图等。,有的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很多是用来贴门画的,夹杂着“神只护宅”的概念,如“天茶”、“天官”、“秦琼尊德”等,体裁(或形式)包括门画(单幅、对开)和单幅四屏。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南宋隋朝的雍容模样。清中叶,尤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更加深入人心,推陈出新。

年画艺术是中国的首创,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习俗。每年农历新年,我都会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几乎每个家庭都是这样。从大门到大厅,贴满了各种象征吉祥富贵的彩色年画。春节之所以充满欢乐和兴奋,是因为年画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富贵人家总喜欢在厅堂里挂寿星、紫星、福字、福字、寿字。花鸟,如芝、梅兰、朱菊等,自然受欢迎。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新年节日的多彩点缀,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交流、信仰传承的载体和工具。也是一种能看图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种带有时政色彩的年画来说,还是一种深受各类人群喜爱的媒体。这类内容可以看作是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含了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

年画也是一部地域文化的字典,从中可以发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上,而且从每一幅年画的起源的体裁、色彩、线条及其不同的风味上,都能一眼认出。你可以从年画中认识所有的中国人。

[编辑本段]起源和发展

年画起源于古代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贴在门上。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婉约随朝图》,由王昭君、赵、班基、绿珠四人所绘,俗称“四美图”。

另一个说:始于唐朝。直到宋代才开始流行,但是门神还是有贴的,所以年画可以包括门神。

民间年画和门神,俗称“喜图”,在旧社会很流行,人们在室内张贴年画,在家里张贴门神,以祝新年快乐,驱除邪灵。年画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之一。每年年底,大部分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对联的习俗,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被称为“年画”,因为它们可以在一年内更换或张贴后可以享受一年。

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

7.素描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素描是其他艺术的必然基础,尤其是水彩、油画、版画、雕塑(浮雕),对于平面设计来说,也是素描的必要基础。虽然素描被认为是一种二维艺术,不需要色彩和三维空间,但也隐含着两者。

素描是画家工作的最终成果,也可以作为临摹或临摹的依据,但其性质是独特的。虽然各种艺术不一定需要先画素描,但素描是一切观赏艺术的基础。画画的时候,往往是先把轮廓画成草稿,然后再用颜色渲染。当艺术作品完成后,草图往往被隐藏或销毁。所以素描只是技术上的准备。到14年底,素描不再只是一种附属品,而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表现范畴非常广泛:可以表现体量、空间、深度、本质、动作。文艺复兴以后,素描不仅有了实用的地位,而且成为了一种能够代表人类创造能力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