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黄老和先秦劳道的区别~
汉朝是在秦亡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经济衰败,民生凋敝。经过秦末农民起义的冲击,汉朝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新政权陷于内外外交。在内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应对与异姓国王的战争;对外又无法有效抵御和防御匈奴的入侵,只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黄老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作用是,以行政力量争取与民同息、减税、劝农桑。社会稳定初步实现,经济复苏。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人财两空,市场繁荣。也为汉武帝后期的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教创立时,以老子为龙头,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经。道教信奉老子的“道”,认为道教徒如果能诚心修行自己的“道”,就能长生不老,成为神仙。道教哲学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在谈到道教的起源和目的时,舒威《史记》说:“道教的源头来自老子,道法自言,自然而生,种类丰富。在玉京,他是神王的教派;我是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而无德,随着感应,痕迹无常。.....亦是教,咸而累,以雪洗心,积树功,劳而延寿,乃至白日升天,永生于世。”
先秦时期的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179-141)以“无为而治”的理论统治天下,修身养性,与民同乐,让各种社会生产活动和人民生活尽可能自然,不受干扰,从而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的政治理论,被誉为“治南之术”。因此,黄老研究方兴未艾。
黄老学起源于战国中期的齐国。汉代黄老学的内容相当复杂,除了上述的“治南之术”,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高祖刘彻继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笃信神仙。此时的方士们甚至将神仙之说与黄帝遥相呼应,开始将神仙之说与黄老之说结合起来,说所有神仙都用黄帝之名。
梁武帝丁原四年(113),分阴方士在土中得了一个宝鼎,献给皇帝,说黄帝当年也得了一个宝鼎,广泛用于拜禅,经常与神相会。也有人说黄帝是五城十二层等候神人;也有说黄帝打架学仙,然后用神力打架,最后骑龙上天的。汉武帝听后非常羡慕,叹道:“哇!诚如黄帝,我把老婆当耳边风!”(《子·同治·纪·十二》)此时的帝王和朝臣早已把黄帝奉为神明。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不仅继续推崇黄帝,也尊崇老子。虽然《后汉书·楚王莹》记载:“英夕节偏爱黄老,学成宝塔(佛),斋戒祭祀”。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他给楚国的王赢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楚王念了黄老的悄悄话,拜了佛塔仁心祠,三月向神宣誓。”永平(58-75)、元和(84-86)年间任益州知府的,在《老子圣母碑》中称赞:“老子,道,生于无形之前,始于始之前,行于之元,浮于六虚,出入幽冥,见混而不判,得见浊。此时,我已被尊为道的化身。
到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与黄老学的结合正式形成了黄老之路。《后汉书·王浣传》记载:“在,桓帝掌黄,有毁屋之意。”次年亦“拜老子在龙(宫)中,立华盖,用郊乐”。此时的老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崇高的至高无上的神。
黄兴起于方之后,并由此传入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环节。黄所尊崇的黄帝和老子,是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高神。黄老的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