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评价
1.积极的一面:在雍正帝执政期间,他重组了该组织,并对官员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为了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就要改土归流。并大力整顿财政,实行羡归公政策,建立藏钱贱制。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出兵青海,平息了罗布藏丹津叛乱。雍正年间整顿吏治,在中央设立密折制度,以监察臣民,并废除王会议,设军机专守。而且完善了密储制度,使皇位继承方式制度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诸侯相争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他勤于政事,自诩“勤政为天下第一”,“朝臣暮谏”。
2.消极方面:雍正也有严重的缺点和局限性。虽然在位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经常发生零星的反抗,雍正的镇压措施非常严厉。无论具体情况如何,抗拒官方者,一律以谋反论处,斩首。甚至在拒捕的时候,有人“* * *在一个地方,虽然不是始作俑者,在一旁看着,也就是同样邪恶的* * *经济”,都是志在必得。对于私人秘密结社,指示官员‘不定期拜访,抓住首恶,连根拔起寻根,永远断绝联系’。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罢工呼吁休息,雍正严惩,立碑呼吁永远休息。雍正时期,文字狱越来越频繁。王因“奉承”年羹尧而被砍头,查思庭因当众展示自己的身体而被屠杀,鲁因议论时政而在军队面前受到惩罚。最轰动的案例是吕留良案。鲁是清初一位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他40年前去世了。后来,和读了鲁的书。受其影响,他们与岳钟琪反目成仇,要求他清剿满清,重见天日,从而酿成大案。吕留良被斩首,他的儿子和学生被处决。雍正时期的温超网络非常密集,牵连了许多人,并处以重刑。知识分子容易受到指责,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对政治三缄其口的沉闷氛围。雍正恪守重农轻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根本,工贾皆在末。在市场上多干活的人,在地里少种庄稼。如果一个群体倾向于一个工人,那么东西的生产者就多,东西多了就很难卖,价格就低。就是因为追到底的人多,不仅对农业有害,对工业也有害。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还认为采矿是“绝对不可行的”。因为开矿会引诱人们离开农场,追求最后的事业,而矿工们聚集在一个地方,这就容易闹事,雍正在他的对外交往中也站住了脚。当时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贸易,雍正却禁止华商出国贸易,设置各种障碍,说‘海禁严而不宽,无良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一再要求下,虽然略微放宽了海禁,但仍有各种限制。特别是对于侨商和长期居住在外国的劳工,“逾期不归者,愿移居国外,不准回大陆。”当时西方先进国家都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流,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雍正也是喜出望外,急于求成。正因为如此,河南开荒,四川清丈,陕西挖井,直隶耕田。初衷是造福百姓,结果徒劳无功,变成了百姓的负担。他性情急躁,喜怒无常,手段残忍,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二、引言:
雍正帝(0678年1678年13年2月-0735年18年10月),即清朝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在蒙古被尊称为那希拉德土托班。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萧公仁皇后,即吴雅诗,出生在紫禁城的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贝勒被封;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卒,庙号世宗,谥号景天长云剑表文为吴应明、宽仁信、伊瑞、盛大孝、成宪帝,葬清西陵泰陵,传给第四子李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