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包括殿和厅两类建筑,其中殿是供奉宫殿、仪式和宗教的建筑。大殿和寺庙的名称都出现在周代。“厅”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早,原意是指建筑正面对外开放的部分。大厅左右两边井然有序,夹在中间,两边是房间和隔间。这样的一组建筑也统称为厅堂,一般指皇帝、王子、医生、学者的居住建筑。“庙”字出现较晚,原意是Kobuko的出现;用于建筑物,表示高大,地位突出。自汉代以来,厅堂一般指府衙中的主要建筑和第一宅,但宫殿、寺庙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为厅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寺庙和大厅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台阶,房屋主体和屋顶。其中,台阶和屋顶构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寺庙和殿堂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有所不同。寺庙和大殿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的比较早:大殿只有台阶;寺庙不仅有台阶,还有特色,就是除了自己的基座,下面还有一个高高的平台作为基座,用长长的台阶连接起来。寺庙一般位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等建筑的中心或主轴线上,平面多为长方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寺庙的空间和构件规模往往较大,装饰手法也较为讲究。一般来说,大厅是大厦、办公室、住宅和花园中的主要建筑。它的平面形式多样,体量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简单,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色。
(2)展馆
中国古建筑中的多层建筑。早期的建筑和亭子是有区别的。楼是指沉重的房子,亭是指下部架空,底部高悬的建筑。一般亭子平面近方形,两层,可横坐,在建筑群中能占据主要位置。比如佛寺里有亭子,都乐寺的观音阁就是一个例子。建筑狭窄弯曲,在建筑群中往往占据次要地位,如佛寺中的佛经楼、宫殿中的后楼、阳台楼等。,位于建筑群的最后一排或左右隔间。后世的“亭”和“阁”两个字没有严格的区分,在古代也有很多建筑形式和用途。塔出现在战国时期。汉代的塔都达到了三层楼。阙楼、石楼、王楼等。都是汉代广为使用的亭台楼阁。汉武帝相信神仙方术,认为建高阁可以成仙。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的佛塔建筑也是亭台楼阁。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四十余尺”高,数百里之外都能看到。山西应县佛宫寺萨迦塔建于辽代,高67.31米,至今仍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可以登高远眺的风景建筑通常以亭台楼阁命名,如黄鹤楼和王腾亭。中国古代的亭子大多是木制的,有很多种框架。井场形状的正方形重叠而成的高楼叫井型;单层建筑层层叠叠,形成整体建筑,过磅房型。唐宋以来,楼层之间增加了一层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楼和地板,其外檐挑出来形成平台。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不连接,结构连接方式复杂。明清以来,亭阁结构将各层木柱连成长柱,并与横梁重叠形成整体框架,称为柱。此外,展馆框架还有其他变化。
(3)展馆
在中国传统建筑周围开放的小规模点状建筑,用于人们停留和观看,也用于仪式,俗称亭台楼阁,出现于南北朝中后期。“馆”也指古代的基层行政机构,它也有招待所的形式。一般亭台楼阁都设置在人们可以驻足观赏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山丘、水边、城头、小桥、花园等。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亭子,如碑亭、井亭、祭亭和钟亭。除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形、链形、梅花形、扇形亭形等多种形式。展馆的屋顶有复杂的点、丘、锥和其他形式。大亭子可以建重檐,也可以四周建筑。陵墓和祠堂里的碑亭和井亭可以做得很庄严,比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子可以做得富丽堂皇,比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亭子可以做得轻盈飘逸,比如杭州的三角亭。不同形式的展馆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结构做法,亭子结构多为木质,也有砖石结构。亭子大多由金字塔形屋顶和圆锥形屋顶构成。四角锥顶出现于汉代,八角锥顶出现于唐代明代。宋代《建筑法式》所载的“亭斗尖”与伞架结构相似。这种做法在清代南方的园林中可见一斑。明清以后,方亭用角梁,多角亭用烤梁,层层叠叠。长方形亭子的结构与建筑基本相同。
(4)画廊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有盖通道,包括回廊、游廊,具有防晒、防雨、供人休息的基本功能。画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门厅檐口下的走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建筑造型中形成真实感和节奏感变化的重要手段。庭院四周的回廊对美化庭院空间的格局和体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造成庄重、活泼、开放、深邃、闭塞、连通等不同的效果。园林中的游廊主要起到划分景点、引起各种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的作用。在走廊的细节中,往往有几何形的栏杆、长凳、鹅颈椅(也称美人斜倚或王子斜倚)、悬挂、彩画;隔墙经常用各种各样的透光窗、漏窗、月门、瓶门和其他装饰性建筑构件来装饰。
(5)台湾馆
在中国古代,地面上高高的夯土墩叫梯田,梯田上的木屋叫亭子,两者统称为梯田。最早的露台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开放式大厅,有圆柱,没有墙壁,建在夯土平台上,用于俯瞰,盛宴和拍摄。有时它有防潮和防御的作用。太虚境内遗址众多,如春秋时期的金盾新田遗址、战国时期的燕下渡遗址、邯郸的赵国古城、秦代的咸阳宫等。,所有这些都保留了巨大的阶梯夯土平台。亭子也指一个四面敞开的大房子。唐代以后,临水或建于水中的建筑称为水榭,但与亭台楼阁完全不同。
(6)寺庙
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形式要求严肃整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祭祖的寺庙。中国古代皇帝和王子以及其他供奉他们祖先的建筑被称为祠堂。皇帝的祠堂叫太庙,庙制世代不同。祠堂是最高等级的建筑。贵族、显贵和贵族家庭祭祀祖先的建筑称为家庙或祠堂。模仿祠堂的朝向,位于大宅东侧,规模不一。有的祠堂附设义学、义仓、剧场,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2.供奉圣贤的庙宇。最著名的是孔丘的孔庙,也被称为文庙。孔丘被认为是儒学的始祖,汉朝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崇拜儒学。山东曲阜的孔庙是最大的。供奉三国时期名将关羽的庙宇,叫关帝庙,也叫武庙。有的地方建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很多地方也供奉名臣、圣贤、义人、解列,如四川成都、河南南阳,那里供奉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河南汤阴祭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王越庙”、“岳飞庙”。
3.供奉山川和神灵的庙宇。中国自古以来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立寺庙供奉,如后土寺。最著名的是供奉五岳的寺庙——泰山、华山、衡山、衡山、嵩山,其中泰山的岱庙最大。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和财神庙。
(7)祭坛
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国。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谷经坛、国坛等。北京内外。祭坛不仅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个建筑群的总称。祭坛的形式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比如天坛和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是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是圆的,地是圆的理论。天坛所用石头的数量和大小都是奇数,这就是古人以天为正,奇数为正的说法。祈年殿有三重重檐,上覆三色琉璃瓦:上檐的蓝色象征蓝天,中檐的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的绿色象征万物。乾隆十六年,三层楼都是蓝色的,是为了祭天而设计的。
(8)塔
供奉或收藏佛教遗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骨等的高耸的点状建筑。,又名“佛塔”、“宝塔”。宝塔起源于印度,也常被称为“佛像”、“宝塔”、“浮图”。塔是中国古代最具多样性的建筑类型之一。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础、塔身、塔顶、塔闸组成。地下宫殿包含遗迹,位于塔基础中间的地面以下。塔架基础包括基座和底座。宝塔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莲花、盖碗、相轮、宝珠组成。还有一座宝塔,宝盖,圆灯,初升的月亮,轮顶的圆球。
塔的种类很多,中国现存的塔有2000多座。按性质分,有佛塔、僧墓塔供祭祀;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金属塔、陶塔。按结构和形制可分为亭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等特种塔。著名的亭阁有Xi安慈恩寺塔、兴教寺玄奘塔和苏州云岩寺塔。著名的米岩塔包括登封宋岳寺塔,Xi安建福寺塔和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著名的单层宝塔有历城神通寺的四门塔、北京云居寺的石塔群、登封惠山寺的净藏禅师塔等。宝塔漆成白色,俗称“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和山西五台县塔院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因北京正觉寺的金刚宝座塔而闻名。
(9)影壁
建在庭院大门内侧或外侧,作为大门对面屏障的墙,也叫照壁或照壁。影壁可以形成一个过渡空间,与街巷相连,但限制在大门内外。明清时期,影壁在形式上分为一形和八形。北京大型住宅的大门两侧有许多八字墙,与马路对面的八字影壁相对,形成比大门前街道略宽的空间;门内用一面之字形的影壁,与左右墙壁和纱门组成一个方形的院子,成为街道到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的影壁多建在门外。农村房屋的影壁也是用夯土或土坯建造,上面有瓦顶。宫殿和寺庙的影壁大多镶嵌玻璃。明清两朝的宫殿、寺庙、办公室、第一宅都有影壁。山西大同著名的九龙壁是明太祖的孙子朱元璋的儿子朱贵面前的琉璃影壁。北京的北海和故宫的九龙壁也很有名。
(10)方桌
中国古代具有表扬、纪念、引导或象征作用的建筑包括牌坊和中国钟表。牌楼又称牌坊,是一种只有单排柱子的建筑,用来划分或控制空间。单排柱有额头,其他构件无顶的称为牌坊,有顶的称为牌坊。这种屋顶俗称“楼”,柱子上端高于屋顶,称为“飞檐走壁”。当牌楼建在宫殿、园林、寺庙、陵墓等大型建筑群体的入口处时,其形制层次较高。田冲牌楼大多建在城镇街道的关键点,如道路的起点、十字路口、桥梁的两端和商店的门面。前者成为建筑群的前奏,营造出庄严、肃穆、深刻的氛围,为主体建筑起到陪衬作用;后者可以丰富街景,标记位置。在江南的一些城镇中,许多牌坊相继建在街道的对面,大多是为了“显示名誉和荣誉”或“表彰孝顺”。在山区景区,牌坊也建在山路上,这不仅是参观寺庙的前奏,也是山路进步的标志。
华表是一对柱子,起象征或纪念作用。汉朝叫桓彪。元代以前,中国的手表主要是木制的,上面插着十字形的木板,顶上立着白鹤,多位于路口、桥边、办公室等处。明朝以后,中国的表大多是石头做的,下面有须弥座;石柱上端雕有云纹石板,称为云板;原来立在柱顶的仙鹤,改成了蹲踞的猛兽,俗称“吼天”。华表被石头栅栏围着。精美的浮雕应用于中国手表和栏杆。明清时期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也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的卢沟桥头。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的华表和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十三陵碑亭周围的华表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