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看到地方官献给他的银丝痰盂后说了什么?
六次南征分别是:16年(1751年)、22年(1757年)、27年(1762年)、30年(1765年)、45年(45年)。与电视剧《乾隆皇帝下江南》不同,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是浩浩荡荡。
乾隆皇帝南巡
为了迎接乾隆皇帝,让他吃好、喝好,南巡沿途的地方官员绞尽脑汁,搞了很多新鲜事。其中一个名叫张攀贵的地方官员值得单独提及。
张攀贵,安徽桐城人,清朝乾隆中期为官。历任威远、武威、镇江、江宁府、宿松、松台、淮阳等地知府。《清史稿》记载张攀贵是“多才多艺,尤精于家言”。这意味着张攀贵当官有两把刷子,也精通风水。
官员的才能如果用对了,对大家都是好事。
乾隆皇帝南巡
乾隆皇帝南巡时经常从镇江坐船到江宁(今江苏南京)。这个地区的河流湍急,给航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有人建议,应该重新挖掘孙权修建并送往句容茅山以北的破碎的港督运河,作为乾隆皇帝南巡的航道。经过实地考察,张攀贵认为茅山山石巨大,山高。即使勉强挖了一条水道,也需要上锁蓄水,耗费大量物力。他提出了一个更省力省时的挖剑河旧路的方案,并监督实施,获得成功。
原来的道强河被挖开后变成了新河,为附近群众的出行和交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张攀贵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
乾隆皇帝剧照
但如果官员的才能用错了地方,结果就会很尴尬。
张攀贵任淮扬道时,乾隆皇帝又一次南巡。作为地方官员,张攀贵负责宫殿的陈设。可想而知,这是一次近距离接触乾隆皇帝的机会。张灿怎么不尽力讨好皇帝攀贵呢?张攀贵决定送给乾隆皇帝一份特殊的礼物。
张攀贵考虑到乾隆皇帝年纪大了,嘴里痰多,肯定会在身边放个痰盂。于是,张攀贵用镂空的银线做了一个漂亮的痰盂,放在乾隆皇帝的座位旁边。然后,他静静地等待着乾隆皇帝的赏赐...
痰盂
没想到,乾隆皇帝看到镂空的银痰盂时,不仅吃惊,还惊讶道:“这和孟允七宝溺器有什么区别?”
“七宝溺器”有典故。典故的主角是后蜀末代皇帝孟尝君。孟继位后,仍然勤于政事,努力治理国家。但在治理后期,常明显放松了自己,终日沉溺于酒色,生活奢侈。宫中陈列的物品极为奢华,连所用的夜壶都是用宝物制成,名为“七宝溺器”。赵匡胤,宋太祖,出兵灭后蜀,得此“七宝溺器”,视为亡国,下令销毁。
宋太祖赵匡胤
巧合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时候,在他的宫殿里看到了一张雕花金床。他觉得这跟孟尝君的七宝溺器没什么区别,都是自毁的东西。他立即命令他的人摧毁雕刻的黄金床。
很明显,乾隆皇帝对张攀贵的镂空银痰盂深恶痛绝,并将其与孟尝君的降服夜壶联系在一起。张攀贵“拍马腿”。之后乾隆皇帝没有给他升职,就一直呆在原地。
后来,张攀贵因为另一件事,被乾隆皇帝撤了职。
张攀贵精通风水,很多官员建房时都喜欢找他帮忙。乾隆年间,有一个大臣叫余敏忠。余敏忠,江苏金坛人,状元出身,文化馆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余敏忠发迹后,在家乡金坛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私宅,并请张攀贵帮忙。张攀贵自然会一心做事。
余敏忠
1780年,余敏忠病逝后,一笔来历不明的巨额遗产被曝光。乾隆皇帝很生气,派人去金坛详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钦差大臣“拔出萝卜带出泥”,顺便发现张攀贵帮助余敏忠建造了一座私人住宅。乾隆皇帝下旨,免去张攀贵的职务,回家务农。
张攀贵失去官职后,心灰意冷,不再追求仕途,而是回乡安度晚年。此时的张攀贵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闭门读书,研究禅宗理论,撰写了传世的《择正宗》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