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历史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公元1442年(明朝第七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天文台。它以建筑完整、设备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
早在公元1279年(元十六年),天文学家王勋、郭守敬在建国门观象台北侧设置了一座四天台,成为北京古天文台最早的源头。明朝建立后,1442年(明七年),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军器、简易仪器、军器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修建魏紫厅等房屋,后修建影堂。这时,天文台及其附属建筑已经相当大了。
1644年清政权建立后,天文台改为观象台,并接受了汤若望的建议,采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从1669-1674年,费迪南德·韦尔比斯特设计并监督了六种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罗盘、象限仪、天文钟和天体仪。1715(康熙五十四年)纪廉设计制造地平经纬仪。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皇帝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重新建造一台新仪器,并将其命名为纪陈仪。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德法侵略军一度将八仪连同浑天仪和台下的简易仪瓜分,抢走了其中的五件。法国把仪器运到法国驻华大使馆,1902归还。德国将这些乐器运到波茨坦展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于1921运回中国,重新安置在天文台上。
辛亥革命后(1911),天文台更名为中央天文台(1927)。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后,古天文台不再用于观测和研究,改为1929国家天文展览馆。1931“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进逼北京,为了保护文物,将放置在台下的浑仪、简易仪、漏壶等7件仪器运到南京。这七件乐器分别在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馆展出。
解放后,北京古观象台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在国外享有盛誉。英国首相布莱尔、比利时首相福斯塔等多国政府首脑、高级官员和科学界同仁都曾来此参观考察。
注:名片、图片、相册的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