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至十大亮点

(一)《黛玉进家》借黛玉进贾家。她通过一路的所见所闻,不仅详细描述了二宅的布局,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还第一次生动地刻画了、贾三姐妹、冯、夫人、宝玉黛玉等几个主要人物。所以可以说“这一面是文的开头,然后笔墨和前两遍一样。

从艺术结构来看,这个情节的设计也体现了作者的别出心裁。如果第二次“演讲傅蓉”仅仅是通过冷子兴的口述,读者将对荣宁贰负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这一次,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地以他们不同的声音和笑容来到读者面前。这是“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染皱,经过这次染皱后,几个主要人物会在读者眼前发光。

在艺术描写上,这个情节也有不少成功之笔。比如写黛玉初遇贾母:“...黛玉进屋,只见两人扶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母亲迎接,黛玉便去睡了。

知道是她奶奶。方要见她时,被奶奶搂进怀里,放声大哭。“这可谓耳闻目睹,纸上谈兵,也叫‘颊上三毛’,生动有效。其他的,比如凤姐和宝玉的出现,也是褒义词。

②《冯现身》

黛玉进了贾家,正和贾母等说着病中吃药的事。”我一句话没说,后院有人笑着说:“我来晚了,没见到远方的客人!黛玉道:“这些人都屏住了气。"。他们是如此的尊敬和严格。这些庆祝生日这么没礼貌的人是谁?“来者是谁,作者没有立即说明;但是,这种声音就像国剧舞台上的角色之前,从后台发出的响亮的“马门腔”。它一马当先,立刻逮捕新人的三魂六魂。“先写其形,后听其声”是真的,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笑点的情况下,传达了人物内心的神。

随着后台的声音,一个浓妆艳抹的年轻女子出现了。作者随后用沉重的笔和浓重的色彩描述了它的外貌特征:“此人衣着与其他少女不同,彩绣辉煌,宛若仙女公主:头戴金丝八宝珠绣发髻,手持朝阳五凤挂珠绣簪;脖子上带着红金盘;裙上系一条豆绿宫绦,玫瑰双平衡;头戴金蝴蝶,身穿大红缎子的窄袄,身披五颜六色雕花的石青银鼠夹克;玉花绉裙下。一双红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眉,身材苗条,体格妖艳,粉脸带春力,笑前红唇。”在这里,前几十句关于凤姐的衣着和容貌,是精致的工笔画,是真实的文字,后两句是充满空灵的写意画,是想象的文字;虚实结合,让一个活生生的贵族少妇形象接近。

但是作者还没有解释这个年轻的女人是谁。接下来,我们先听了贾母的介绍:“他是这里有名的痞子,南方某省人称‘辣椒’。你就叫他‘冯辣椒’。”这种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个浓妆艳抹的少妇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老奶奶的疼爱,但还是让黛玉变得无关紧要。最后姐妹俩告诉黛玉:“这是琏二姐”,黛玉想起了以前听母亲说过的话,王熙凤这个名字终于被坦白了。

凤姐一出来,屋里只有她一个人。她先是夸黛玉“标致”,然后又夸贾母。然后又为黛玉幼时丧母抹泪,以博取贾母欢心。当老奶奶骂她说这些伤心的话来招她时,她“转悲为喜”,自责“忘祖”。是时候战斗了!”然后,作为家庭主妇,她安顿好黛玉,告诉女人们...至此,读者先听到了她的声音,再看到了她的外形,再知道了她的名字,再看到了她的各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冯出现后,她做了这样的皱纹和染色,下面的文章是如此生动,他们在纸上跳!

(3)《宝玉出道》

凤姐儿一出来,马上就写着宝玉来了。一语未了,只听外面有脚步声,那丫头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寻思道:“不知这宝玉怎么生了个又懒又无知的顽童?”?我不在乎我看不到那个愚蠢的东西。心里想着,忽然见丫环还没报完,一个年轻的公子进来了..."

这种描写,乍一看,似乎与凤姐的相貌出自同一轴心,都贯穿了黛玉的所听所想所见,是所谓的“闻其声而写其形”。但实际上,作者有意识地用对比的方式描写了这两个人物的外貌,使之“相映不犯”(贾诩的批评),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当凤出现时,“我一句话也没说”。黛玉听到的是“我来晚了,没有遇到远方的客人”的笑声,那是一个把她的灵魂带走的声音。宝玉一出场,就“无语”了。黛玉先听到的是“门外一阵脚步声”,接着是丫鬟应声的声音。“一阵脚步声响”表示来者是个年轻人(古代女子走路不可能让脚步声响),而且是老太太之前喜欢的人(不然不敢这么大胆放肆),很适合宝玉的身份地位;丫鬟的回复从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是谁,恰好凤姐出现时直到最后才说出名字。所以,虽然都是“不写其形,先让其闻其声”,但两者是有区别的,通过听到的声音的不同,表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不同。如果把这两个角色的出场描述换一下,凤姐出场时听到的是“一阵脚步声”,宝玉听到的是“我来晚了,没遇到远方的客人”的笑声,那么这两个角色的神就根本丢了。

不仅如此,它们一出现,就在黛玉心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当凤出现时,黛玉大吃一惊。“这些人都屏住呼吸,那么恭敬,那么严格。这人是谁,这么没礼貌?”在这里,黛玉心里想的和她后来眼里看到的是一致的。宝玉一出现,黛玉就纳闷了:“不知这宝玉怎么生了个又懒又无知的顽童?”黛玉的想法和实际的宝玉正好相反。在此之前,黛玉早就听母亲说过,二姨有一个表妹,“倔强异常,非常讨厌读书,喜欢在里面厮混;奶奶极其溺爱,没人敢管”;她自己进了府后,听王夫人亲口告诉她,宝玉是家里的“人间恶魔”,“一会儿甜言蜜语,一会儿疯疯癫癫,傻傻的,就是不要信他”;直到宝玉出场前夕,黛玉心中才激起这样的印象。一方面,这种在人物出现之前反复贬低的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想看到真相的欲望,正如芝罘所说:“不写黛玉眼中的宝玉,而写黛玉心中的宝玉,这就太妙了。“只经过冷子兴的口,我一直渴望见到它。还没看出来,好狡猾。”同时与后面黛玉实际看到的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宝玉的魅力,“这是一章对比”(徐佳语)也是事实。如果说凤姐的出场是靠声音赢来的,那么宝玉的出场就是以强烈的悬念和反差著称的。

(4)“随机判断谋杀”

贾雨村一上任,就有一桩性命攸关的官司细节:金陵恶霸薛蟠为了买下被拐的香菱,纵容郝女,杀害了冯渊。在审理这一案件的过程中,贾雨村从门下得知其中有利害关系,于是他钻了法律的空子,随意对案件进行了判决。这个情节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宝钗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揭露世界的黑暗。尤其是通过门嘴提出的一块“官护象征”,对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与腐朽,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门子告诉贾雨村:“现在每个做地方官的人都有一个私人名单,上面写着本省最有权势、最有钱、最贵的乡绅的名字,各省都是如此;不知道的话,一会儿触犯这样的家庭,不仅当官,还会丢了性命!所以昵称是“官方保护符号”金陵某省的“官护标志”是四谚,其始祖官爵也在下面注明:贾不假,为厅金马。宁国郭蓉二公之后,有* * *二十间,除了荣宁在京师派了八间,现在原住十二间。阿房宫,三百里,不能住金陵一史。保龄侯尚书使施公后,室分十八间,京师现居者为十间,原为八间。东海缺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郡王全归邱统治后,有* * *十二房,都在二房,其余登记。丰年大雪,珍珠如金如铁。继谋士之后,现为内府尚书唐,有房八间。

小说在这里提出了贾、石、王、薛四个典型的封建家族,他们与朝廷相连,与郡县相连,与亲属相连,相互扶持,相互掩护,相互照顾,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封建网络。四大家族之一的薛蟠被杀,被贾雨村“维护在中间”的具体事件,颇具典型性,正如齐本的一首诗曾指出:“请专注于保护官方符号,向世人诉说你的悲伤。”这一次,是打击封建官僚主义的重要一笔。

此外,贾诩在门子介绍“这四家都有联系,都有亲戚,一失全失,一荣俱荣”的文字旁边,还有一行字说:“下半段还早。”这就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与“失”是一部小说的“根”,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就是围绕着这个“根”展开的。所谓“荣”与“损”,即兴亡,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关于封建家族的兴亡提供了启示。总之,这个时代和前五个时代的其他时代一样,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5)《宝钗拍蝴蝶》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难得一见的美女画卷。

文章描写宝钗一路游荡到潇湘馆,找黛玉一起玩。忽抬头见宝玉进来,宝钗站住,低头想道:宝玉与林黛玉从小长大,兄妹间多有猜忌,笑得喜怒无常;况且,猜忌惯了,又喜欢当小姑娘的林黛玉,现在也跟着进去了。一是宝玉不方便,二是黛玉有嫌疑。”完事后,把自己拉回来。在这里,作者通过对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宝钗的慎重和对问题的细致考虑。这非常符合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但是宝钗的性格并不单一,然后作者写到宝钗正要再找一个姐姐,就看到前面有一对玉蝴蝶,大如团扇,迎风飘扬,很有意思。宝钗想跳着玩,就从袖子里拿出扇子,在草地上跳了下来。“这样的描写让人物性格饱满,因为宝钗平和稳重,但毕竟是女孩子,天真活泼的情趣也会在她身上流露出来。

从作者对宝钗扑蝶的详细描写来看,作者首先写道“一对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柳一枝,会欲渡江。”非常逼真地描述蝴蝶的飞行形态。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之美,也自然地引出了人物的活动:“宝钗蹑手蹑脚地爬上池中的滴滴亭,汗流浃背,细细呼吸。”这种对人物动作的描写不仅显得生动感人,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6)黛玉葬花

这次写黛玉一个人哭,是因为她误以为晴雯没有给宝玉开门。第二天,恰好是花开的时候,姐妹们都在花园里玩耍,而黛玉却满地鲜花,勾起了春天无限的伤感,也埋葬了那些残花。我忍不住被花伤了心,就随便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倒在山坡上。

这是对情节和场景的诗意描写,有三个新意:一是通过埋花的方式,夸大了悲伤的气氛,不仅别出心裁,而且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戴宇这样一个闺阁的悲伤情绪。其次,黛玉的诗可以表达她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我曾对此作过评价:“我读过《葬花》,每读三遍,悲凉的感觉就让我忘记了人生经历,四次提笔也加不下批评。”第三,以宝玉为陪衬,突出了黛玉的悲凉。虽然是淡淡的描写,但作者写宝玉因为听黛玉的诗而瘫倒在山坡上,比直接写黛玉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看,作者在描写宝钗、捉蝴蝶之后,写到黛玉葬花,正好衬托出彼此的性格特点。这两段是非常典型的情节描写,宝钗抓蝴蝶,作者通过对宝钗喜形于色的描写,展现了她平和开朗的性格。黛玉的《葬花》通过对悲凉气氛的描写,表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种反差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生动,让人看后难以忘怀。

(7)“宴会笑声”

刘姥姥事先得到指示,为了“哄老太太好心肠”,在晚会上出丑,把大家都逗笑了。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描述。最难得的是,曹雪芹写到每个人都在笑,只是笑的方式不一样,而且笑得很个性化,符合人物的地位、性格、心理,也符合他们的年龄、身体状况。

当贾母说“请!”刘奶奶站起来大声说:“老刘,吃得像头牛,吃老母猪也不抬头!””同时我“鼓着腮帮子,一言不发。“大家听了她的话,看着她可笑的样子。”上上下下都哄堂大笑。”“湘云握不住手,一口茶喷出来。林黛玉笑了,生气了。她趴在桌子上,叫了一声“哎哟!”“这两个人在写小说的时候首先做出这样的反应,是有道理的,也是真实的。这两个都是聪明的女孩,但是她们不一样。湘云有着男生豪爽豪放的风格,忍不住笑出了声,把咽不下的茶“吐了一口”。而黛玉向来体虚,气消了,笑得肚子疼,就“蹲在桌子上,只叫‘哎哟!”然而,同样是笑得肚子痛的惜春却“离座”,拉着奶妈“搓肠”,因为年幼的惜春总是由她的奶妈照顾。

作者写到“薛姨妈手握不住,嘴里的茶喷了一地探春的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在迎春身上”,也很形象。薛姨妈在座位上属于上一代,连她自己都控制不住。她像湘云小姐一样,用探春的衣襟把嘴里的茶喷了出来。探春的裙子被薛姨妈嘴里的茶弄湿了,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把手中的茶碗放在妹妹迎春身上,可见迎春的衣服也湿了。这种持续的运动反映出人们正在笑得前仰后合。

写“宝玉滚入老太太怀里,老太太笑着抱住叫‘心上人’!”同样的神情动作,贾的高兴心情,宝玉的媚态,写的也是极其简单准确,跃然纸上。至于写“王夫人笑指凤姐无语”,就更生动了。王夫人心想,这种嬉笑的场面一定是冯的鸡毛蒜皮造成的,但能博得婆婆和大家的欢喜,又无伤大雅,不必深责。况且,她在这一刻被笑声的力量淹没了,只能“指着Xi安”“无言以对”。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听到了她的笑声,看到了她的手势,联想到了她当时愉快而微妙的内心活动,更加凸显了人物形象。

恩格斯非常重视小说《细节描写的真理》(给马·哈科纳斯)。他补充道:“我认为一个角色的性格不仅体现在他做了什么,还体现在他怎么做。”(对菲菲·拉萨尔)正是因为曹雪芹从不笼统地写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是如何“笑”的,而是具体地写人物是如何“笑”的,使简短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从而形成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对《红楼梦》中的宴席有身临其境之感。

(8)《湘云醉眠》

宝玉的生日恰好是宝琴、平儿、岫烟的生日。所以虽然王夫人不在家,也没有往年热闹,但大家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在牡丹亭红香园的三个小敞厅里设宴,为宝玉祝寿。而且“只因和王夫人不在家,又无人管,便随意取乐”,众人猜测拳规,“呼三喝四,呼七叫八”,堂上“红蝇绿舞,玉动珠摇”。然后引出一首充满诗意的妙诗:“韩香云醉卧牡丹上。”

这段话不长。我的小女儿笑着欢喜地来了,湘云醒了,吃了茶,吃了解酒石,喝了解酒的酸汤。只有四百多字,却用声、色、花、动、静、梦、诗描绘了一幅少女春眠的画面。在岩石的僻静处,在蓝色的石凳上,祥云醉倒在花丛中。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一群蜜蜂和蝴蝶在四处忙碌。这是一个和平安宁的花花世界。只有蜜蜂轻轻地嗡嗡叫,祥云在梦中“唧唧嘟嘟”地叫,最后大家的笑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和祥云的梦境。这里是五颜六色的花的世界,牡丹花飞舞,洒在湘云的醉面和艳丽的裙裾上,连掉在地上的扇子也有一半埋在落花里。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状态啊!这是一个有声音的画面,诗画结合,一首《睡美人》,一首《花之圆舞曲》。

美丽的画面中有美丽的意境和美丽的人格。多情不拘小节的是史湘云,但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林黛玉只能埋花焚香,唱着悲凉的“花葬词”。举止优雅,性格古板的薛宝钗,不可能像史湘云那样风流。只有史湘云,只会唱“坐在篱笆边,跪在冷香里”(《致菊》)和“活,活!别让春色走”(《柳絮之梦》),像史湘云这样的诗句,是那样的慷慨飘逸。只有史湘云如此洒脱。她喝醉了,但不是酩酊大醉。她只是有点醉了,想乘凉避清静,来到了花丛中;带着一种美好的诗意,我用鲨鱼的手帕把牡丹花瓣包起来当枕头,躺在蓝色的石凳上,就这样悠闲地睡着了。一直在梦里说喝酒真的很幼稚。“直喝到梅花月醉,相见亲友宜。”这个酒单和她的心思一样清晰,一样旷达。这个梦是史湘云的梦,这个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人格和一颗美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