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构成

朴素大方的基诺族服饰

基诺族的服饰是用这个民族特制的衣料缝制而成的。连衣裙上的图案都是编织时巧妙排列的,能织的图案都是编织时织在布上的。所以面料可以分为上衣和裙子,一般不能混搭。传统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纺织加工落后,所以棉织物缺乏紧密感和平滑感,类似于亚麻。基诺族人喜爱刺绣图案,妇女的衣服都用横纵彩条和几何图案装饰。男士夹克是无领无扣双排扣衬衫,用纵横交错的彩色条纹编织的白布缝制而成。上衣胸部上方有强烈的彩色条纹,横向彩色条纹色彩鲜艳,极其显眼。衣服背面中央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周围是放射性的线条,像向日葵一样绽放。但是阳光再次照耀。这种图案在基诺语中被称为“Polo Apo”,意为太阳花和月亮花。裙边、袖根、肘部、袖口都镶嵌了几道横彩条纹,十分显眼。一件白底外套,用特别编织的图案和红、黄、蓝、黑条纹装饰成色彩鲜艳的碎花连衣裙。

男裤是裤腿白裤,裤裆宽,肥,裤腿边缘还镶嵌有横向的红黑白相间的彩条。宽腰带两边各有一条3寸长的缝,缝上一块方形的黑布。白裤子在腹前打折,用饰有五颜六色流苏的腰带系在腰上。这个男人头上有三绺长发,他戴着一条1多米长的黑色头巾。裹脚布裹在小腿上。男士的衣服厚重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士的结实和硬朗。女人用一块织有彩色条纹和刺绣图案的布来束胸。外套的颜色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和双排扣,红、黄、黑、白条纹被刻意用来装饰裙子的边缘和衣服袖手旁观。所有女人,无论老幼,都是齐膝的,上白下黑。裙子用红色条纹装饰,系在腹部前面的腰部。成年妇女戴一顶尖尖的三角形白布帽子,帽子上有纵向的彩色条纹。帽子的角垂在肩上,额头上的帽檐外翻,这样一个尖尖的白色簸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性喜欢把头发垂在脑后,已婚女性则喜欢把头发垂在塑料额头上方。女装,素雅,让基诺族女孩看起来很可爱。

基诺族服装的显著特点是用彩色条纹装饰袖子、裙边和后背。人们用彩色条纹装饰他们的衣服,据说这与天空中的彩虹有关。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有一对基诺族男女,他们形影不离。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看到这个姑娘长得这么漂亮,突然起了歹意,用了一招把她偷走,逼她结婚。女孩不听话,被打得鼻青脸肿,奄奄一息。她的爱人历尽艰辛去救那个女孩。这两个人从鬼门关逃出来,那个富家子弟紧追不舍。这个年轻人倒在地上,腿上中了几箭。当灾难降临多时,天空中出现数道彩虹缠住这对情侣,发出七彩光芒击退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的环绕下升入空中。所以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为了避祸,就用彩色条纹来遮掩彩虹。

2.昆明的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世界上居住着26个民族。有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哈尼族、壮族、傣族、彝族等民族组成的村落或混居村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的各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独特的食物,多彩的服饰,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有趣的婚礼,都能让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行、佤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族人民都会穿着自己亲手绣染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举行摔跤、斗牛、二重唱等活动。根据新年的季节,许多习俗在民间很受欢迎,如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金殿,九重阳爬螺蛳峰,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大观。

昆明的地方文学艺术种类繁多,如滇剧、灯会、昆曲、民歌、少数民族戏曲、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赞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布依族家庭教育是老一辈向年轻一代宣讲自己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以称为家训。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害子孙后代。”

布依族人礼貌好客,朴实有礼,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这些都是老一辈人严格自律,狠心言传身教培养出来的。布依族老人经常鼓励自己:“家的兴旺靠人,树大叶茂。”

建国前,很少有布依族人上学。从出生到死亡,他们都生活在家庭中。所以,布依族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教育基地,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方式。

布衣家庭教育从小就开始了。“小则弯,大则弯”,“不教则见世面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的父母总是遵循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准则,并以慈爱的态度尽力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以免让孩子染上傲慢、懒惰和贪婪的坏习惯。他们教导孩子“担子要捆得紧,做事要有礼貌”,“愚者不读书,学者不愚”,“智者争时,愚者耗时”,“晚辈要向前辈学习。”

老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点是如何做人。如:“好吃的不要多吃,不要全说”,“父母要留浅吃浅,不要抢别人吃;父母要留得深吃得深,不要吃在骗人;见面时,要直言不讳,先礼貌;邻居有困难,要多帮助;天塌下来,大家都会支持;正道的财富不要太多,不义之财不要碰;愚蠢的人应该更多地照顾他们,而聪明的人可以更少地帮助他们。

传统布依族实行家长制,最老的最久。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很多,这就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于在外打工或为官的布依族,老人们的警语是:“为官要知文化,为官要学王法”,“河可见底,官可见心”,“为官不满意,民可泣”。……

布依族世代有家教传统。新娘结婚的时候,她妈妈会唱《婚姻中训练女人》来教育新娘”...天道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己的天,好吃的要留给公婆,不能留着别人说自己不懂礼仪。……"

布依族老人弥留之际,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应该为子女唱《遗风歌》,而不是病危的老人。以老人的遗训劝诫后人:“兄弟相分...姐妹分彼此,心胸狭窄就不要吵,互相讨厌就不要打,免得在老人和朋友面前丢面子。”

大家庭生活往往会让晚辈目睹老人的所作所为,父母也往往会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老年人的错误往往需要下一个人来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庭教育,利国利民,利国利民,造就了世界上一大批优秀的布依族孩子——罗平县中山乡小德江村的里奇,从小受布依族家庭教育影响,勤劳朴实,勇敢无畏。1940年初,他带领青年开展了对土豪劣绅的清算斗争。加入游击队和党组织后,他承担后勤工作,走村串户,筹集粮食和资金。部队外出开辟新区,他常常在部队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做好安排住宿的准备工作,一做就是好多年。不幸的是,李佳琪任由敌人摆布,所以他坚强勇敢。最后被敌人割了皮,抽筋,壮烈牺牲。它显示了一个产生党员的布依族人的高尚气节。

担任罗平县第八、九、十届副县长的布依族女儿熊秀芬,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工作努力,平易近人。他当副县长的时候分管干部人事工作,爱人却是农民。小熊虽然对老公感情很深,但是因为他手里有权力,所以没有给他安排工作。去世前,几个县领导找她提个人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后,葬礼要简单。当被问及她的丈夫和孩子是否需要照顾时,副县长熊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我妻子是个好人,在农村习惯了,在汽车上也很勤快。县政府招待所杂事多,经常找临时工。招待所忙的时候,请优先让他来招待所当临时工。”

布依族家庭教育是中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官员如果能熟悉和接受一些布依族家训,就能避免陷入腐败和罪恶的泥坑;如果人们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家训,就可以把自己变成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

苗族先民生活在秦汉时期的“五河”地区,即湘西、黔东一带。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苗族先民的记载,即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的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悠久,其祖先可能是古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源于殷周时期的“鬃”人。秦汉时期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以“长沙、武陵之变”或“乌溪蛮”为名,后逐渐迁徙,散居于西南山区。也有人认为与古代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苗族至今都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王。五千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发生冲突,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以后,大部分苗族先民迁徙到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海南的苗族是16世纪从广西去的兵。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以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的边境地区,人口97万。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有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书面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是旱稻。袋子,荞麦籽,土豆,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都是自己种麻自己纺。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词、情歌等。苗族也擅长跳舞,芦笙舞最受欢迎。

云南苗族人口90.7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12.2%。主要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武定、禄劝县。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种方言。1956之后,设计了拉丁字母书写方案。由于苗族和汉族长期接触,大量苗族人汉语流利,使用汉语。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享誉海内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情歌和酒歌。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尤其是丰富的民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花山节(即踏花山),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踩鼓,跳芦笙舞,抒发对歌曲的感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搏击比赛。苗族擅长织麻、刺绣、蜡染,工艺精湛,赢得海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欢穿“五点衣”,这种衣服结合了蜡染和刺绣,色彩丰富。苗族人主要从事家族生意。过去,打猎是主要的副业。弓箭和火枪常被用来猎取猎物,实行“射鸟过山,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部分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1陕西:羊肉泡馍在陕西是一家很好吃的餐厅,尤其是在xi安。味道浓郁,肉汤浓,筋道滑,香味十足,有暖胃的作用。羊肉泡馍在古代被称为“羊肉汤”。宋代苏轼写下“汤中有熊蜡,秦只煮羊肉汤”的诗句。传说牛羊肉汤是在公元前11世纪,在古代“牛羊肉汤”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西周时,“牛羊汤”被列为国王和王子的“礼物”。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秀以鲜美的牛羊汤献给宋武帝,武帝被封为太官史,后升为光禄大夫,一品尚书。

2北京:春饼。每年的立春,北京人都会吃春饼,这被称为“咬春”。吃春饼的习俗由来已久。《明宫好饮食史》记载:“立春前一天,东直门外的顺天府大街上,所有的显贵、大臣、显贵、武士...到了第二天立春的时候,所有的贵族都嚼萝卜,叫做‘咬春’,互相设宴,吃春饼和蔬菜。”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晋代,盛行于唐代。吃和菜也讲究,就是用时令蔬菜的心,比如韭菜黄、菠萝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注意春饼中使用肚丝、鸡丝等熟肉。吃春饼讲究用菜包着吃,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寓意吉祥。吃春饼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烤好的春饼放在蒸笼里,边吃边带,为的就是吃一顿热饭。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表面上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在深层次上,她不是一种普通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脊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以下十个主要内容。

(一)龙文化

龙是智慧、勇气、吉祥和尊严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誉为人类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天的周口淮阳创造了龙图腾,实现了古代众多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人类另一个祖先的黄帝,为了团结黄河流域各部落的思想和精神,在今天的新郑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今天,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这就是他们来的原因。从出土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历史悠久,最为真实。距今6400年的濮阳龙邦是中国最早的龙图像,被考古界誉为“中国的一条龙”。中国第一个都城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至少在3700年前就被学者命名为“龙”,等等。这些龙文物从夏、商、周、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可以说是北京故宫各种龙像的祖先。起源于中原的龙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团结的精神支柱。

(二)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和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对朝鲜、韩国、日本甲骨文等国家的文字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四千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出现和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地区。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人物是在河南创作的。第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字系统——甲骨文,在河南出土。帮助秦始皇“同书”、制定《小传》书写规范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纂世界上第一部字典,总结汉字生成规律,统一词义分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中国文字学的杰作。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标准字体“宋体”产于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是在这里发明的。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摇篮,无论起源如何,都与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衍生出大量的姓氏。在中华姓氏大典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有1834个起源于河南,占总姓氏的38%,其人口占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前300名姓氏中,171根在河南,占57%;在按人口排列的65,438+000个姓氏中,无论是以李、王、张、为代表的中国四大姓氏,还是以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氏,都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南,它们的根都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举办了以“同姓同根,万姓同源”为主题的姓氏文化节,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朝圣、祭祖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特有的文化现象。

农业文化

农业最早出现在中原。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许多特色农耕技术和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特别是打磨过的石磨棒,成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众所周知,黄三的首领伏羲教人“织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人称“神农”,教人播种收割,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用疏浚的方法治水,促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河南人郭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传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技术的发明创造,农业的制度和观念,都与河南息息相关。

(5)商业文化

招商局、商业、商业文化起源于中原,这是考古学、历史学的知识。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国商业文化中的许多第一。商朝的王海被认为是商业的鼻祖,即他是第一个用牛车把货物拉到很远的地方做生意的人。第一儒商老夫子,河南浚县人。他不仅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就是南洋人。在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他悄悄地隐退,把自己的才能投入到商业中。第一位爱国商人是新郑人高闲。在他做生意的路上,他被秦始皇入侵,并以他的十五头牛为代价从秦军退休。此外,中原还创造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的洛阳,政府颁布的第一部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签”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想的工业商人是东周洛阳的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天商丘的计然。最早的商人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也就是现在的郑州。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大都市是北宋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654.38+0.5万多。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伦敦这个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当时只有5万人。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书写了“富不过十二代,四百年不败”的商业神话。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阳玩八卦,后来的周文王在河南安阳友利城的监狱里写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易经》。百家争鸣多是河南人,他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人,都是河南人,他们分别在河南写出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先驱。他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是河南商丘,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中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商鞅、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纵横家的苏秦张仪,兵家的吴起,圣人的吕不韦都是河南人。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并迅速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思想流派,最终与儒、道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东汉洛阳人王充的《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的杰作。南北朝时期,河南人范镇在《神灭论》中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少林寺僧将儒释道合二为一,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将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的主导思想。从整体上看,中原思想文化传递着一种刚健进取、自强不息、中庸之道的人生哲学,既蕴含着“更新换代”的创新进取精神,又体现了友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7)科学、技术和文化

中原地区科技文化相对发达,具有内容广泛、发明创造实用、历史发展传承等特点。例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不仅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先进水平,就连现代人也惊叹不已。三门峡出土的西周青铜柄铁剑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是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时期,河南人杜世发发明了“水排”爆破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陶器和瓷器也首先出现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五彩缤纷,古朴典雅,不仅代表了历史上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俗话说“一件钧瓷不如一家万贯”,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有“圣人”之称的东汉太史令张衡,比西方早1700年发明了“地动仪”。当代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的“亨廷顿理论”比“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在唐代,一位来自河南的僧人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还提出了“恒星自行运动”的观点,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了1000年。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这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和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