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园林植物有什么特点?
中国人持“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自然情有独钟。“那山的光,那水的声,那月的色,那花的香,真的足以勾起梦,反转情怀。”
中国古典园林对植物的利用是自然有情的体现。它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的种植。花园,所以种树。植物不仅有幼老姿态的差异,还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植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根据它们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会更加美观和富有诗意。
植物对于建筑就像衣服对于人体一样。没有植物的建筑会缺乏含蓄生动的魅力。此外,“艺花可邀蝶,石可邀云,花可邀风,蕉可邀雨,柳可邀蝉”。植物把自然界的鱼和昆虫带入花园,花园丰富多彩。
《论语》:“寒则知松柏衰。”以松柏为喻,君子忠信的品格,植物成为人格的象征。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悠然见南山,周敦颐对荷花的喜爱,林和靖对梅花的喜爱,“影横水浅,香浮黄昏”,在我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在中国人眼里,植物是感情和好运的化身。他们称牡丹为“花王”,称牡丹为“花期”,称月季为“花中皇后”。山毛榉树是谐音,魏紫意味着高级官员。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松、竹、梅合称为“老寒三友”。玉兰、海棠、牡丹、桂花一起种植,象征“玉堂富贵”。认为中门种槐花,三代兴旺,石榴寓意多子,紫荆花寓意和谐,黄花菜寓意忘忧。
宋代张十二客论视牡丹为贵客,梅子为食客,菊花为寿客,瑞香为佳客,丁香为素客,兰花为静客,莲花为净客,桂为仙客,茉莉为远客,玫瑰为野客,牡丹为近客,茶为雅客。曹睿博《十友论》视茶为韵友,茉莉为雅友,瑞香为特友,荷花为网友,岩桂为仙友,海棠为名友,菊花为良友,牡丹为艳友,梅花为纯友,栀子花为禅友。它已经发展到姚宽的《西溪于聪》中列出的30种花,甚至成贵的《三六轩杂识》中列出的50种花。诚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花草树木因人的喜好和理解而成为“客”和“友”,甚至可以成为人的妻子(林逋的梅妻、鹤)。
因为古人常常把植物的个性与人联系在一起,所以植物自然有贵贱之分。有些植物因其特殊的形状和性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传统习惯影响着全民的审美情趣。
历代学者对这些植物都有描述。兰花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喜爱,是因为孔子说:“赤芙兰芝生于深山老林,非因无人而她不香。”我们常常把那些不屑名利,躲在深山里的文人称为“空谷幽兰”。张潮因柳的柔美而把柳比作淑女,认为柳是宇宙四大最动人的物体之一。许多诗人和画家对竹子充满了感情,因为它“出土前是克制的,但在凌霄仍然是谦虚的”。这些植物因其生动的生物学特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园林中被广泛应用。
2.风水理论与植物
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中国的古人更注重周围的环境,而不是房子本身。中西合璧的林语堂曾经论述过这一点。“因为大家都知道选房子的方式,重点不是内部是什么样子,而是从这个房子看外部是什么样子,重点是房子的状态和周围的风景...所以中国人对房子和花园的看法都是基于房子本身,而房子只是整个环境中极小的一部分。”
根据风水理论,环境好坏。认为建筑周围林木茂盛,人们常通过在建筑环境中种植“风水树”或“风水林”来聚气。
清代林牧在《杨宅会心记》一书中说“乡镇有树,犹太人有衣。薄则散寒,厚则苦热。从这个意义上说,阴阳之事应该调和。”他还说:“如果赢驷山周围狭窄,阳气不舒,没有树木可以遮荫。即使大殿宽阔平坦,殿外有低矮的山,也不能种树。但如果后面左右有稀疏的地方,就要密植遮天。如果不是入门障碍,也没必要种树封天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理想的建筑外部环境往往呈现出既封闭(山屏环绕)又开放(树木密植)的花园式空间。山神庙更是如此。
风水理论最反对砍树。“农村长年有树,和农村交通有关。你不应该随意地切割它们...或者密度大的树,倒霉的时候该砍的,...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减少,不能一次砍完。如果你建了一棵树,你会很幸运,如果你砍了它,你会很幸运。你凶,你也会凶。”
风水赋予树木如此神圣的地位,象征着人类命运的好坏。这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迷信。其实是先民对生物链中环环相扣的最初感性认识,从而保护自然环境。
风水理论认为,植树的总原则是舒适,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环境的整洁和宁静。但是有很多规定,比如不要在大门前种大树,因为大门前的大树不仅挡住阳光,阻碍阳气进入,而且也不容易把屋内的阴气赶走。现实生活中,在门前种大树不仅不方便,还容易招来雷击。
风水理论也讲究树种的选择。风水学认为“东植桃柳,西植栀子榆,南植李枣,北植杏树”,又说“中门有蝗,富贵三代,屋后百鬼”,“宅东有杏, 而屋北有梅,屋西有桃,都是不道德的”,以及“喜欢在门前种双枣,周围有绿竹绿树,就会发财”
中国古典园林是聚集文化和积累传统的有力形式。花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总是与感情有关,它们的设置、结构,都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关。
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
不同历史时期对园林植物的利用也不尽相同。在《诗经》所反映的早期园林中,人们往往种植一些能够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植物,如桑葚、檀香、榛、栗、桃、李、杏等。到了宋代,人们在选择和培育花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李·《洛阳名园》中的园林植物造景各具特色。辅政公园以大面积的竹海和小面积的梅台著称,典雅高贵。贵人园里,牡丹芍药衬竹,富贵奢华;妙帅园有两棵古七叶树对生,高100尺,春夏繁茂,无与伦比。园林因植物不同而各有风格。明末清初,园林中常成片种植一种花木,形成简单的群体植物景观。明代郜琏《尊生八记》中提到沿园种植同种花卉,即所谓“九径”,选取蒋梅、海棠、桃、李、橙、杏、红梅、桃、芙蓉等九种花木,一径而行,做到“一径花,一径行”。王的拙政园里有许多听松风的松树,姚园里有几百株植物,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柳树。这些园林大多种植在一片花木之中,特点是形成一种乡土意境。
到了清代中期,园林建筑的比例增加,不可能大面积密集种植植物。因此,在花园中使用少量相同的植物或使用几种花木的少数植物进行群体种植。比如粉墙前摆放几块湖石,加上芭蕉、竹子等花木,使之富有诗意。
中国对古典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非常讲究的。钱《游园诗》中说:“园若诗,必有曲折,前后呼应,忌堆砌杂处,方称佳构。”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对于达到园林中曲折多变的意境也有很大的作用。
古人在花木的选择和配置上积累了很多经验。清代陈昊子《花镜》卷二《植位法》提出,只“因其质高,花开之时,应与其色相配,巧造多处。虽然苗叶辉是一种药物,它可以装饰,以弥补花园的不足。如果有四时不谢的花,你就对得起“名园”二字了。
对于适合阴、阳、燥、湿、瘠薄、多产的植物,古人认为要根据其性情昼夜历练。只有这样,花园才会明亮,百花争艳。比如“违背真理,违背自然,水中采薜荔,木尘中采芙蓉”,你会一无所获。这就是“喜花中阳者,引东引西,喜花中阴者,植北引南烟”,“杜鹃花极腐,喜阴怕热,宜放于树下阴凉处”,“芙蓉宜种于池畔,宜近水而居”的道理。如果种在别处,就永远不会有结果”。
在满足其生物学特性的前提下,植物配置必须注意位置的选择。陈豪的孔子说:“名园不美花,胜过金屋藏娇人;有花美无处,玉堂行列正。”如“园阔,果树多,关隘只宜种草药。”如果左边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右边必须留一片荒野来稀疏它;前面是香塘,后面一定要建梯田。外有曲径,内有奇石。"
花草树木的色调要根据花的性质来定。对于这一点,比如“牡丹芍药艳丽,宜筑雕台,以嶙峋山石使其远观”;“梅花蜡瓣之标清,宜疏篱竹坞,曲柱暖亭,植于红白之间,横施于古干”;“水仙、兰花好逸,宜与美石斗于磁场中,放于幽室,早晚可引香”;“桃花自然,适别树山,小桥流水,绿柳交叉,斜映明霞”;“杏花多而燃,宜有角墙疏林。”“梨花之韵,李志杰,宜悠悠而广,晨阳而照;或泛酒精麦芽酒作为食客,以扩大它的好客。”;“石榴的红,葵花的仕女,粉墙的绿窗;夜风在萧月,时闻奇香,尘尾欲长而衰于夏”;“莲之皮美,宜水格南轩使香风远麝,宜萧楼朱庆。菊花的引入,适合草堂斋戒,使其带出食物,使之流于面部。”“海棠声韵迷人,宜雕一壁瑰丽,以青绡挡之,以银烛燃之,倚栏杆,或枕之”;“桂花胜,宜拜台阔厦,坐寒坐空,或手无力,或在下呐喊”;“紫荆花荣久,适竹篱花坞”;“芙蓉丽闲,寒秋宜”;“松柏骨苍,宜崖奇峰。藤隐竹树清,深院有幽亭宜,好鸟闲。若芦花适雪,枫叶飘,宜远眺楼台”;“汤涤簇金,蔷薇块锦,宜云屏高架”;……。
文震亨的《长史志》卷二花木也对园林植物的配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花杂木,宜以亩。但朝廷若除槛之岸,则以古干之枝为基,名异种奇,枝叶稀疏,位密。或水边的岩石,横斜斜,或遥望林中,或独自伫立。草木不能繁,到处种,时时取,入画。”对于不同性格的植物,在配置上要突出最好的特点,比如“桃李不能种在庭院里,要往远处看”;“红梅、绛桃是用来装点森林的,不宜多种”;“梅升山中,有藓,移药柱最老”;“杏花不耐久,开了也值不少风雨,只能玩一会儿”;还有“腊梅最必不可少。”温振恒还对传统园林植物的配置进行了逐一论述。他认为,“木兰花应该是事先种下的。对少数植物来说,花时就像一座玉花园和一片美丽的森林,这是最独特的”;“牡丹和芍药被称为‘花王花相’,属于花卉中的贵族家族。因此,种植和享受不应涉及酸性气体。应用文石为柱,交错数层,分种。.....避免两种并列,避免买木桶和锅”;“茶花人常伴玉兰花,其花同时红白”;“桃木是神仙木,能造百鬼,种成林。若入武陵桃园,必也自有道理,是第一非盆跨院之事”;他认为“桃柳相间,则俗矣”;“女道士李儒,应放于烟霞泉石室,不必多耳”;“一株杏要建,杂株数十株”;“梅是一个隐居者的花伴。拿青苔保护青苔。如果树枝略古,移植岩石或庭,最老的。另一种亩,消费时坐卧其中,使筋骨清”;“除了腊梅和冷月庭,也少不了”;“种紫荆花不如种汤涤,还是有得民心的目的”;“松树是最高贵的,种在堂前或露台上,最好是双性的。宜在斋中种一株,以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柱。水仙、兰花和萱草都在它下面。山松应植于丘上,长林立,涛声相应”;“归一要分两亩地,取各种植物并植在一起,并在其中建亭,不要与其他树木混杂”;“刘肯定是栽在池子里了。软条溅水,变绿搓黄,很过瘾”;其他的,如“院中应种怀玉,板叶青翠倒影,真似翡翠”;“梧桐树青翠如玉,宜种广庭”;“苗圃里要沿墙种香椿,多种些植物供食用”;文震亨还对竹子的种植作了详细的描述,认为“药柱中少不了罂粟,黄花菜宜沿墙而种,花开时似雪,若种于盆石中,则最俗”;“水仙植于松竹之下,或古美中奇石间,更显清雅”。
历代的诗歌、散文、游记等文体也有零星的园林植物配置的记载。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四季植物景观的营造。宋和吴在《梦》中记录了杭州西湖四点钟的景色。“春来花柳花开,夏来莲子开,秋来桂花香,冬来梅花碎,雪在瑶飞。”《园冶》诗多,多涉及花木的开阖、季节的变化、花木配置的句子。比如“衣裳耐不住新凉,池中荷花香,梧桐叶秋骤落,冬虫夏草鸣幽”。“但现在还来不及感受树篱,还是先探梅花吧。”再如“树影处处,淮阴在庭”,“沿堤插柳,宅旁栽梅”,“院阔堤适柳”,“风凄,溪中柳间种桃;月隐征清,屋中梅竹环绕,似更趣更情。”
明代刘东的《京师风光略》,其中《白石庄》有这样的描述:“庄取之韵为柳,柳色时变,惊听者;声音也时有变化,安静的救了。春天,黄色是浅浅的芽,绿色是浅浅的眉;春天是老的,絮状的,白色的;夏日丝一路风,阴隆隆日;秋天,树叶黄了,落了,但落条当当,霜在树上响。”这是对四时垂柳景象的生动描述
清代陈昊子在《花镜》序中说:“春天,梅花绚烂,柳断金毛,海棠红妩媚,兰瑞芳四面楚歌,梨梢泡月,桃波斜,树头蜂捧花,林下香径迷人。一个新的颜色,到处繁荣;夏天,石榴花在天空中烘烤,葵花心向太阳倾,莲蓬随风摇,白杨花在雪中起舞,树木郁郁,繁花似锦。清三径凉,淮阴两步明。紫燕点波,锦鳞跳波;秋天金风送爽,云上桂树,月下梧桐,篱上菊,沼上芙蓉,夏有枫柏,雪中满苇。晚花依旧冻,矮砖依旧吵;冬天,当所有的花都在飘落,但我的花园里的花还在厌倦枇杷,蜡瓣芬芳,茶芽含五色花,玫瑰四季都很美。檐前草青,窗外歌。”形容花园里一年四季的花草树木景色如画。
清代安徽歙县“唐安园”的镜亭上有一幅对联,描述了四季花木的时序。
窦武曾说:“只有分析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一切理想,才能全面理解造园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沿着山水画的轨迹发展起来的。中国山水画运动的视角,无限而流动的空间,决定了中国造园之道是以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景物创造无限的意境。宗白华在《意境》中说:“一日春色,寄托于几朵桃花,二三水鸟,激发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中国古典园林以文人私家园林为主,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都受其影响,皇家园林甚至是世界各国园林的集合。古典私家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是其精华。其植物造景往往以简约取胜,“没有多少珍贵的精华”,以孤植或三四株为主。单株选择是色、香、貌为上品;这两株植物向下倾斜,向后倾斜;许多丛生的植物都有自己的背影,反映了动态的趋势。这种看似零散,实则呼应的配置手法,与中国画的“商位”颇为吻合。再比如苏州网景园山丛桂轩庭院,狭长。庭中以桂花为主,配以腊梅、玉兰、枫树、西府海棠、鸡爪槭等。,突出了“山丛桂”的主题,也做到了四季皆景。苏州环秀山庄到处都是假山和藤蔓,宛如大自然。
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排列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总是自然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要做到“虽有人做,却是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