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教师长沙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年”,叫“谢亚子(例:长沙方言:指小孩子)过年”。在这一天,小康家庭会给孩子们除了压岁钱以外的礼物。难怪“西崖子”盼着过年。相传这一天是灶神作为“天上的耳目,人间的烟火”要回天述职,叫他辞职灶的日子。为了让他“天上说好话,地上带好运气”,“不说破话,用好话来演玉帝”,人们会在前一天做一次大扫除,这叫“除尘”,这种打扫一般是不做的,但是过年的时候,房间一定要彻底打扫,所以“除尘”现在不仅仅是指打扫墙上的蜘蛛网和灰尘,也成为了打扫卫生的代名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的家庭主妇们不再自己动手,而是请家政服务公司的钟点工、服务员代劳。但无论如何,这种爱卫生、讲清洁的习俗并没有改变。除了家居卫生,个人清洁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头发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的一年,长沙人取“从零开始”之意。人们不仅把头洗得干干净净,弄个漂亮大方的发型,更重要的是希望忘掉旧年的一切烦恼、不快和挫折,期待迎接一个崭新的、辉煌的、美好的来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除夕。长沙把这顿饭称为除夕的“团圆饭”,泛指年夜饭。有几个菜是必须的。如果一定要有一条1斤左右的鲤鱼,叫“团年鱼”,一定要有一条3斤左右的猪肘子,叫“团年肘”,家里的饭桌上还会有鸡爪,叫“抓钱爪”,这意味着明年,蔬菜里会有青菜,意味着新的一年全家和睦、兴旺。现在生活好了,不用等到过年才有大鱼大肉吃了。平时经常有好菜撒。就是因为现在大家工作忙,团聚比吃饭重要,孝顺的儿女也不好意思。父母被要求为了一顿团圆饭辛苦几天。而是去长沙几家有名的饭店,比如“玉楼东”、“火宫殿”提前订好团圆饭,庆祝新年。
除夕夜吃过晚饭,全家回到家中,下棋、打牌、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待新年的到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长沙的大街小巷鞭炮烟花齐鸣,震耳欲聋,弥漫着辞旧迎新的浓厚气氛。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旧社会,鞭刑有两层含义:一是驱鬼迎神,祈求丰收;另一个是增加节日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很多城市都禁止鞭刑,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而长沙从来没有在过年的时候禁止鞭刑。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特产之一,闻名全国,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仪式上,浏阳鞭炮齐鸣。正因如此,长沙过年从来没有像其他城市那么冷,而是满城喧嚣,硝烟弥漫。长沙人也讲究放鞭炮。不同时间放鞭炮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长沙的除夕,鞭炮会放三次:一次是在晚餐期间,意思是告诉人们吃晚餐;再次,当新年钟声响起,意味着辞旧迎新;另一次是早上开门的时候,意味着迎来崭新美好的一年。放鞭炮的大小和时间由各家决定,但有一点是鞭炮不能中断。如果出现中断,来年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情,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放鞭炮的时候,人们都特别小心,尽量避免打扰。
拜年是春节的另一个习俗。长沙的拜年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北京等一些地方一般初一不出门拜年,而长沙讲究“初一、初二、初三。”这句谚语说,儿子在农历大年初一要带着妻子和腰带去见父母;大年初二,一家人回父母家给公公婆婆拜年:第三天,第四天,邻居们互相拜年。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长沙人特别注重礼仪,待人往往很和善。这几天,邻居们纷纷离家,互祝“一年热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不过年,人们称之为“拜五中”。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这一年家里的经济不会兴旺。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或者去别人家做客,都不会是一件开心的事。这是过年要特别注意的事情。另外要注意的是拜年的时候要看要拜的人有没有起床,但是如果有人还没有起床,就不要上床拜年了。老长沙认为祭拜死者就是在床边祭拜,这被视为禁忌。
农历六月初六,很多商家都会选择这一天开门营业,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外出打工。民间谚语说“三六九出门”,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的客流量会大大增加。初七初八,长沙人讲究“七不去(说“客”),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初八初八,“八”是“发”的意思。工厂开始工作,企业开始营业,所有活动恢复正常。后来熟人见面,互相说:“请你晚交一年!”15日,拜年一般不提。正月十五,古代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长沙有句话:“三十夜之火,是宵夜之光”。赏灯在唐代很流行,在宋代更为流行。文天祥曾这样描述衡州上元布置花灯的盛况:“满城的名媛贵客”,“观众都被挡住了”,“你累了你的肩膀”,“远远看不出字的区别”。在长沙灯笼市场,有许多种用纸糊成的灯笼,或悬挂在房屋或街道上。这一天,家家户户在灶角点蜡烛,煮元宵,顽童玩灯笼。更热闹的是,赶上庙会、唱大戏、耍舞狮舞龙、骑竹马等春节文化活动在此时达到高潮,往往彻夜喧闹,故名元宵节。其中舞龙花灯最为常见,农村的队伍也经常来城里表演。人们认为玩龙可以保吉祥,所以“龙”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被赋予了更多的包装。已婚未育的女性往往让“龙”围着自己的身体转,或者让“龙”在床上凝结成一个圈,骑上一个孩子,由独角兽送孩子。
正月十五吃元宵,全国各地都差不多,就不赘述了。只是有一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的馅料也从芝麻豆沙变成了水果无糖馅料。
有专家将民俗视为“活的文化”,对此我深表赞同。通过描写今天长沙的一些春节习俗和已经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由衷地认识到,这种民俗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U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是长沙人过年的民俗成为一种强烈的乡愁和亲情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的心头,吸引着我,促使我在留学多年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