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他的妈妈。
原文内容《小蝌蚪找妈妈》
池塘里有一群蝌蚪,大大的脑袋,深灰色的身体,摆动着长长的尾巴,欢快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过来,几天后,它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打猎,于是他们向他们打招呼,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妈妈有四条腿和一张大嘴巴。你去那边找找!”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在水里游着,四条腿摆动着,赶紧追上它,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妈妈。”“你妈妈头上有两只大眼睛,穿着绿色的衣服。你去那边找找!”
蝌蚪游过来,几天后,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莲花边,看到一只大青蛙蹲在荷叶上,穿着绿色的衣服,露出白色的肚子和凸出的眼睛。
小蝌蚪游过来叫道:“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下头,笑着说:“好孩子,你已经长成青蛙了。”跳上来!”“它们踢着后腿,向前一跃,跳到了荷叶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它们每天跟着妈妈抓害虫。
识字和写作
本课生词的呈现和引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借助图片阅读课文。当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根据图片的意思或上下文猜测。如果他们猜不出来,就画出来,和同学一起试着理解。引导学生谈论新单词中他们已经认识的单词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这些单词的。如果学生自学后不认识单词,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出示生词卡阅读。
有些单词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随机记忆。如“皮”,可以展示青蛙的图片,穿着绿色的衣服,露出一个白色的肚子,强调“皮”字的笔顺。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把生词集中在生词栏里,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比如“阿丁杜”,可以在熟悉的字上加偏旁部首来记忆。
学会“扔”可以和“用”区分开来,最后一划可以想象成一个动物扔的长尾巴。要把“吉”和“吉”区分开来,可以教学生讲“张嘴半张嘴”的小公式。
阅读理解
这篇课文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似乎有点长,所以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朗读。
自己看图读课文。一边看,一边想: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读后感讨论交流。第一次看完课文,你知道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指导老师理解第一段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描述的蝌蚪是按什么顺序出现的?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蝌蚪吗?看过或者养过蝌蚪的同学也可以说说他们还有哪些可爱的地方。例如,蝌蚪的外貌描述为“大脑袋,深灰色的身体,摆动着长长的尾巴,快乐地游来游去。”语言生动感性,特别适合引导阅读,要读活泼可爱的蝌蚪。
在阅读蝌蚪问鲤鱼问乌龟的段落时,教师可以结合文字插图或课件向学生展示蝌蚪前后的变化。在表演的形式上,学生可以分组写作和表演,表演“欢迎”和“追逐”的动作,并在情境中交谈。老师在表演的时候要及时引导学生,尤其是对话部分。蝌蚪要读懂他们焦虑的心情;鲤鱼善良热情;乌龟滑稽又严肃。
在阅读课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单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单词或句子,进行阅读,并与学习相结合。比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穿着绿色的衣服,露出白白的肚子,鼓鼓的眼睛。”分别用“绿”和“白”说一个词。"它们踢着后腿,向前一跃,跳到了荷叶上."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在文末,老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会向妈妈学习捉害虫的技巧。他们每天都抓害虫。他们一天能抓多少害虫?我们来探索一下,好吗?老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下资料:一只中等大小的黑蛙,一天吃70只左右的昆虫,如果一年捕食7个月,可以杀死5万只左右的害虫;一只青蛙每天最多能捕食260多只动物,每年杀死4万多只害虫。在这里,保护青蛙的意识渗透到学生中。
在引导学生朗读和感受课文的过程中,最好播放课件,让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感染。如果没有条件制作课件,学生可以被老师振振有词的模读所感染。
(3)巩固训练
练习中的“说一说,画一画”设计巧妙。通过学生的自动口语和笔画,从现实生活中了解蝌蚪的变化过程。蝌蚪的变化分为几个步骤,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语言组织上的困难。老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有序发言。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亲身观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