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森林公园是什么?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历代皇家园林的杰作,是南北私家园林的精华。
中国的园林历史悠久,有着不同于古代欧洲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帝王建造的皇家园林,还是官员和富人建造的私家园林,都刻意追求整体的自然美和艺术美。颐和园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它采用了世界各地的造园手法,包括北方山水的壮美,江南水乡的雅致,皇家宫殿的华丽,民居的精致。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分为宫殿区、万寿山、昆明湖三部分,面积约290公顷。
进入东宫之前,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殿区。仁寿殿,原名秦征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门两边有两块青石,分别象征孙悟空和猪八戒站岗。殿内平床上有宝座、屏风、掌扇、大锅、鹤灯等。屏幕上有九条龙,有226个不同的“长寿”字。然而,在皇宫区的玉兰堂,却有着皇权丧失的悲凉历史。光绪皇后住在玉兰堂后面的易云厅。易云阁西北的乐寿堂是慈禧太后的住处。据说她住在斯里兰卡,每天吃饭要花60两银子。仁寿殿北面不远处是德和园,是清代修建的三个戏台中最大的一个(故宫有尹畅亭,承德山庄有印青亭)。每年慈禧过生日,都有吉祥的表演。从乐寿堂向西,有一条728米长的长廊穿过邀月门,是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它沿着昆明湖北岸向西延伸,像一条锦带,将远山和水面与公园内的各种建筑有机地连接起来。长廊上有8000多幅色彩斑斓的画,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廊,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出了走廊,进了排云门,眼前就是万寿山旁的排云堂。沿着寺庙两边的对角线往上走,穿过德惠殿,爬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阁。这座八面三层楼四檐的佛阁,建在一个高58米的山坡上,是用来接佛、导佛的。当年,慈禧每个月都会在这里烧香拜佛。佛光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从佛香上可以看到,东边有一个旋转的轮子,西边是宝蕴阁,也叫铜阁。青铜亭由207吨铜制成,为世间稀世珍品,古铜色清冷,造型精美。佛阁是颐和园的智慧海,俗称“无珠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无承重梁,别具一格。
万寿山南面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面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一分为二。西堤有六座桥,其中玉带桥最为著名。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玉带轻盈地飘着。据说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都爱去西递。慈禧曾在此女扮男装,命太监李扮成渔夫,两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连的东堤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长堤,中间像卢沟桥一样建有17孔桥,哨位上有564只表情各异的石狮。昆明湖烟波浩渺。三大岛和十七孔桥遥相呼应万寿山。
颐和园的三个景点既有湖光山色,又有美丽的园林。各类宫殿、寺庙、园林建筑3000余座,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自成体系,相互联系。它巧妙地以西部的玉泉山为背景,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颐和园作为清朝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记录了许多宫廷生活的史实,反映了清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概貌。万寿山古称翁山,山脚下的湖叫翁山泊。明代称杭州西湖,有“西湖胜景”之称,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由于这里山清水秀,每到夏天,十里荷花,香气袭人,这样的美景很快被封建帝王看到,建起了皇家园林。清代,园艺在此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景明园、香山的景逸园、长春园、圆明园)都在此落成。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而建。翁山改名万寿山,翁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三山五园”被烧为平地,财宝全被洗劫一空。慈禧重建了清漪园,并将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有100多个景点,虽然寓意丰富,但突出体现了皇权神权的至高无上。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富意蕴。
这座历史上为皇帝建造的古典园林,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数百万中外游客,现在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从65438年到0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康熙皇帝在承德的避暑山庄
皇帝在宫里住久了,总是愿意出去视察的。两千多年来,历代皇帝为了出行,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离宫(又称行宫),至今保存完好的很少。然而,清代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寺庙仍然焕发着昔日的优雅,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以北,武烈河西岸的一个狭长山谷中,距北京230公里。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清朝皇帝,历时约90年才完成。
康熙皇帝北巡,发现了承德这个地势好、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地方,直达清朝的发源地——北方。这里是满清皇帝故乡的门户,俯瞰关外,控制蒙古各部,所以选择在这里建宫。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在此大兴土木,疏浚湖泊,修筑道路,修建宫殿,并于康熙五十二年(1765438)建成别墅围墙。雍正年间停建。从乾隆六年(1741)一直延续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直至完成。建成后的避暑山庄在别墅外增加了乾隆和外八庙36景,形成了占地约564公顷的界墙。这是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风格独特。
山庄按地形分为四个景区:皇宫区,位于湖的南岸,地势平坦,是皇帝居住和处理国事的地方;湖区,位于皇宫区北部,面积约43公顷,包括岛屿,有8个小岛,将湖泊分成层次分明的不同区域,富有江南风光;平原区,在湖区北部的山脚下,开阔,有数千个树园和试验马。那是绿草如茵,树木葱郁,草原风光广阔;山庄西北方向的山地,约占整个园区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许多殿堂、殿堂、寺庙点缀其中。整个别墅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与其他园林相比,别墅整体布局巧妙利用地形,分区清晰,景色丰富。与其他园林相比,别墅建造,宫区布局严谨,建筑古朴,园区自然野趣,宫殿与自然景观和谐融合,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这座别墅融合了南北建筑艺术的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厅堂、墙壁多为青砖灰瓦。原木的自然色彩淡雅古朴,与故宫形成明显的对比,黄瓦红墙,金漆耀眼。别墅内的建筑既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手法,又沿袭了北方常见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避暑山庄外,周围有雄伟的庙宇和寺庙,象征着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清朝建国初期,推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争取中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因此,在建造避暑山庄的同时,喇嘛教寺庙和寺庙以西藏和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为西方而建。北方少数民族和贵族的上层阶级过去常常向佛祖顶礼膜拜。这些寺庙大多建在阳光充足的山坡上,大殿突出,气势宏伟。普宁寺是仿照新疆伊犁的古尔扎寺修建的。普陀宗城寺和须弥山福寿寺是仿照拉萨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修建的。这些建筑艺术形象不仅体现了民族团结,而且在各民族间的建筑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别墅周围的寺庙呈半圆形建造。
如今,避暑山庄及其周边寺庙早已对外开放,每年盛夏都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1994年,避暑山庄及其周边寺庙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楼门东北街178号。1961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明朝。据记载,园址周围有许多名人住宅——三国时吴玉麟的太守地标住宅、东晋时的高适代庆园住宅、晚唐时的陆桂梦住宅。王是明朝的一位皇帝顾问,退休后在过了四年的苏州生活。他在大红寺原址的基础上,将其扩建为一座园林,取名“拙政园”,取晋代《闲居赋》中“灌园供早晚食”之意。
王死后,园舍多次易主,或为私宅,或为官署,几经沉浮。先是儿子一夜豪赌,把园子输给了徐。徐第五次住在此园,但家道中落,园中荒废。崇祯四年,侍郎王馨漪在园子东部买了十余亩荒地,留作农村住宅。清初,钱曾在园西为爱妻刘建曲坊。顺治十年,大学士陈智林买下此园,加以整修,极尽奢华。朱宝山茶花有三四株,美丽多彩。只在江南见过,大部分人都赞不绝口。吴梅村有长歌《拙政园茶花颂》之称。康熙元年,该园未归府,先后用作驻防将军府和驻防道馆。后为吴三桂女婿王永宁的住所,建有竹厅、娘娘厅、楠木厅,雕有龙凤。康熙十八年,改为宿松长岛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游览此园。乾隆初年,园中央部分归太守江淹所有,旧的翻修成新的,取名“福源”;西有知府叶树宽,名“书园”。后归程、赵、王。嘉庆二十五年,归平湖吴京,称吴元。咸丰十年,太平军入苏。忠君李秀成以西边潘宅、王宅为忠宫,拙政园皆属宫中。同治二年,清军攻陷苏州,园中央定价官,任巡抚。同治十年冬,江苏巡抚张住婺源。同治十一年改为“八旗直馆”,园名仍为“拙政园”。光绪三年,园西为富商张所有,改名为“布院”。
辛亥革命时期,江苏省临时议会在拙政园召开。1938日伪江苏省政府在此办公。日本投降后,这里曾被用作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校舍。解放后为苏南行政公署苏州专员公署所用。1951年,拙政园划归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园中、西曲廊中小飞虹已崩,丘楼腐朽倾斜,亭子残破。苏南博物馆将筹集资金,照原样修复,连接中西两部。6月1952竣工,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1954,1年6月,该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1955东改建工程于1960年9月完成。至此,拙政园的东、中、西三部分重新统一。
拙政园历时四百余年,历经多次变迁,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建筑多为太平天国之后所建,但明清旧制犹存。该公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565,438+0.95万平方米。公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南部有居民区。整体布局特色,东疏西密,有水有血。水是拙政园的灵魂,水面占整个园林面积的1/3,或静或动。聚集地辽阔宽敞,如“源香堂”之北,池中两岛,短堤小桥,远眺茫茫林海,湖水深波;有曲折,如“小沧浪”的水院,湾头的弯道,蜿蜒的水流,无尽的来来往往,若隐若现,有一种深深的隐逸感。
园区东部自然天成,野趣盎然。池水缠绵,丘陵岛屿星罗棋布,芳草遍地,树木葱郁。园内广泛种植黑松、金桂、青峰、香樟、玉兰等古树,与竹屋曲水、平岗袁宇相映成趣,生出古朴宽敞、山野之趣。园内主要建筑有蓝学堂、芙蓉阁、天泉阁、香香阁、旷剑阁(又称“不作阁”)。天泉阁有一口古井,据说是元代大洪寺的遗迹,名为“天泉”。
花园中央走廊迂回,亭台楼阁宽敞,水面弯曲,园中有园,是整个花园的精华。倚虹亭又名东半亭,依墙而建,三面朝天,廊如卧虹。西半亭以月门通西天,题曰“别有洞天”。“倚虹桥”长不超过十尺,雕工简单,是明朝遗风。主阁“元香堂”古朴精致,立于山塘之间,透过窗格,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元香堂东有假山,山顶有“锈亭”,亭中挂有“小丹晚翠”。山南有个“枇杷园”小院,布局简单。有玲珑阁和伽师阁。枇杷、芭蕉、竹丛环绕山石、亭台楼阁,闲适雅致,别具一格,是园中名园。
在院子的东面,有一座“听雨亭”。山东隔着一堵花墙,是休闲阁“海棠春屋”的另一个小院。西有虹亭远眺,亭桥附水,绿荫遮岸,报恩寺塔遥遥相对,波光粼粼的塔影为园中一绝。“小飞虹”廊桥跃过清流。旱船“香洲”精致独特,集亭、阁、楼于一体。此外,五竹幽处、一雨轩、鹤峰亭、德真亭、小沧浪、知青怡园、玉兰堂、尖山楼等都是优秀的结构。公园西面,台亭分割,水廊起伏。中间是一个之字形的水池,水池东边沿墙有一条波浪形的走廊挑出水面在上面行走,就像凌波踩水一样。池南正殿为鸳鸯堂,北有“三十六鸳鸯堂”,南有“十八曼陀罗花堂”。曼陀罗花为山茶花,以博物馆南院著名品种山茶花“十八学士”命名。池的南端有一座八角形的“塔影亭”,倒映在水中如宝塔一般。从亭顶窗格到地面,拼成八角形图案,是园中最美的建筑之一。花园西边的竹篱是1954修建的盆景园。盆景50多种,700多盆,有老梅、迎春、山茶、紫藤、杜鹃、石榴、紫薇等。其余为听雨亭、廊上李坐亭、文、沈之斋拜亭(照相馆下)、两亭。
拙政园初建时“二百余亩,树木繁茂,池塘蜿蜒,胜于宅下”,有若书堂、蒙阴楼等365,438+0景。嘉靖十二年,撰《王拙政园》,根据园中景物,画了31幅,各部用诗。目前,沈宅内藏有清代文园碑。
园中枇杷园以南的住宅建于清代,主体建筑为康熙时期遗留。中轴线上有一个轿子厅,一个大厅和两个门厅,里面有砖雕的门楼,明代的紫藤,还有一堵隔江的墙。东路有鸳鸯花篮馆和四面馆。这个房子在1992变成了苏州园林博物馆。
留园:留园于大厂门外的园路,为明中叶徐太师的“东园”,清嘉庆年间(约公元1800年)由重修,故名“涵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十二座古峰选自太湖石。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回到盛康,改名留园。公园占地50亩,为苏州之最。
花园可分为四部分:东、西、北、北。中部以水为主,亭台楼阁,怪石环绕,长廊小桥相连。东部以建筑为主,大殿、亭台、峰峦、轴线,平面曲折。西面以大假山为主,山色枫林,亭台楼阁,南面曲水环绕,仿金人武陵桃源。该区域与中部被一堵云墙隔开,红叶在粉墙之上。如果看云的话,对中部来说是最好的风景。北方的旧结构被破坏了,现在又重建了,显得沉闷和不足。
中部:公园入口穿过二院到树荫下,从漏雨的窗户朝北望去,依稀看到山塘和亭子的残片。西面有三间,建在坚硬的山丘上,是中部的主要建筑。前面是小院,中间是牡丹台,后面是荷花池。它的左名色建筑是靠着一条涵洞和一座青山房子而建的。它有两层楼高,屋顶在一边。它的外观很精致,可以用梯子引到二楼。从涵碧山屋向西折后,爬上登高游廊,登上“闻香紫檀阁”。坐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央部分,尤其是东面的亭台楼阁,如曲溪楼、清风池亭、积谷德亭、崔瑗亭,前后错落有致,四周古树怪石环绕。南面廊舍以花墙装饰,水阁相连,明色楼略凸出水面,涵碧山舍阳台又凸出水面,层层布局,微微相拥。楼前有一池清水,倒影生动。听说桂花轩转东北,穿过游廊,到了远绿亭。亭子位于中部东北角,本意与拙政园相同,但水一旦上了陆,就靠近东边,花墙是东边最好的借景。小蓬莱在水中间,濠浦阁在旁边,差不多一个级别。在这样的对比中,很容易表现出山的严谨和建筑的高度。瞿溪楼底层西墙,衬着砖框,漏窗。游客到了这里,感觉处处与市场相邻,目光如画。尤其是抬头朝西,枫林醉于秋色,在云壁的衬托下,其下的跌宕起伏最为引人入胜。北面有一座假山,可以站在六边形假山上面,然后是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