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女的「高跟鞋」是什么样的鞋子?
这种高跟鞋叫旗鞋,是旗女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从宫廷到民间的贵妇都可以穿。清朝初期没有出现旗鞋。天聪八年,皇太极赐班衣一套,包括:“金花靴三双,日本缎靴九双,缝靴三双,缎靴三十二双,羊毛靴八双,皮靴十双,无高底。”
这种绣旗鞋是木制的,称为“高帮鞋”或“花盆底”鞋和“马蹄底”鞋。其木鞋跟一般高约5-10 cm,有的可达14-16 cm,最高可达25 cm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嵌在脚底中间。鞋跟底通常有两种形状,一种是顶部开口,底部收敛,呈倒梯形花盆形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外观和落地痕迹像马蹄铁。“花盆底”、“马蹄底”由此得名,也统称为“高帮鞋”。除了鞋面上有蝉蝶之类的刺绣图案或装饰件外,木材无法跟地的部分,往往还会有刺绣或珠饰。有些鞋尖上还装饰有用丝线织成的耳朵,有地面那么长。这种鞋的高跟木质鞋底极其坚固,往往鞋面断裂,而鞋底还完好无损,可以重复使用。高档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性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扁木制成,称为“平底鞋”。旗鞋的前端略微裁剪,方便行走。我现在都不穿了。
满族人自古就有“砍柴做鞋”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帮鞋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了防止虫咬,他们在鞋底绑上木块,后来制作出日益精良的鞋子,并发展成高帮鞋。还有一个传说,满清的祖先为了渡过一个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市,学了白鹤的样子,在鞋子上绑了高高的树枝,最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复仇和发展的目的。为了不忘记那些悲惨的日子,也为了纪念高跷木鞋的贡献,女人们穿上这种鞋,代代相传,变得越来越精致漂亮,后来就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