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有哪些民俗?

民俗、表演和娱乐

迎神——水鸡民间表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农历正月水吉迎神会在福建省各地并不多见。不仅持续了20多天,而且规模逐日升级,在正月21日夜达到了空巷的程度。在这里,不仅每晚都有比赛,白天还有迎神比赛。

初一第一天,上午9点在汕头广场永靖殿开始。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敲锣打鼓,抬着神像塑造自己,沿街奔跑。每个广场的年轻人都可以抢道,玩,得手就躲。主广场工作人员需要单独寻找,取回后继续比赛,俗称“乐翁爹”。从白天到午夜,直到选手们筋疲力尽。

初二晚上,原本被安排在江西会馆参赛的徐振军,因为每次都发生斗殴事件,被除名参赛,引发众怒。从那以后,每年的第二天晚上就没有比赛了。

第三天晚上,七头坊“文昌帝君”第一场比赛一直持续到第二十一天晚上,* * *二十夜四天。参加比武的神灵有:史记侯伶、文昌帝君和公祖老佛。最常见的是“石碣侯伶”,占用九晚三天时间。最盛大最隆重的活动是“公祖老佛”。有五七个龙灯,两三组鱼灯,二十多张彩桌(俗称铁机,两个小孩扮成古代人物四人游街),数十面锣鼓,数百名直接参与者,各乡镇数千人前来观灯。至此,水姬的第一次月神会(俗称看花灯)结束。

据调查,水吉神会始于明朝中期,因为什邡镇的人基本属于“十大姓氏”,大部分姓氏都是明朝中期以后才从外省或外省迁入的。七神中,“文昌帝”、“关胜帝”、“沈工元帅”为公神;《史记·侯伶》五兄弟生活在当地,影响力很大。其他的都是宗派和地方的。比如“公祖老佛”是周开基祖师带进来的,进水基前的家庙在黎平青田岩,从江西进入福建。“天上圣母”是“妈祖”的称谓,俗称“妈祖婆婆”,由福州(三山堂)和汀州(汀州堂)的人供奉。前者在正月十三参赛,后者在十五晚上出巡。所以《遇见神》中的比较主要是基于各自的地位、权力、财力,使各自的地位和势力范围不被动摇和侵犯。这一习俗在1950年被废除,大部分寺庙被挪作他用。

八月庙会——石基寺庆典

水基“世纪祠”建于唐末,宋初改为“三侯祠”(俗称大庙)。全寺占地近万平方米,有三大殿:正殿为蒋公殿(俗名蒋渊,称世纪爷,因抗击黄巢叛军而被封);右庙广惠侯(俗名林比兴,舍生取义);左人(俗名张思安,因其正直无私、助人为乐而被封侯,俗称“王艳”)。根据传说,8月11日是寺庙建立的日子。那一天,方圆第11广场的人们在寺庙里宰杀猪和羊进行祭祀,仪式盛大。一般来说,祭祀桌有几十个。除了全猪全羊,还有三祭,福果,水果摆放在装饰好的长祭祀桌上。每张祭祀桌由四人抬进殿内,放置在指定地点。祭祀仪式结束后,锣、回避牌、西瓜锤、刀、斧等八对仪仗队率先登场,各桌奉上。游行队伍有一两百米长,非常壮观。逛了三条街,整个祭祀活动告一段落。参加祭祀的人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家里吃饭。庙会前夕,从外地请来了一个戏班,从初十晚上演出到二十晚上。

解放后,利用“八月会议”于8月11日至13日召开物资交流会。

猜拳令——民间饮酒文化

猜拳是当地民间酒文化之一。人们经常在节假日时通过猜拳和喝酒来取乐,或者举行开心的活动和亲友聚会。酒喝到最酣畅的时候,到处都是拳,两个人猜,以“劈柴烧火”(拳击淘汰),或者“抢三码”,赢两局来决定胜负。还有一个人“玩通关”,拼的很辛苦,很热闹。喝起酒来,每个人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谁都不愿意认输。如果轮番挑战,结局往往是“邻桌帮你灌醉。”

猜拳是一种民间游戏,两个人猜,伸手指,猜中双方的和,输的一方喝酒。拳击不仅仅是猜数字一、二、三、四、五遍,还有一套民间的祝福和吉祥话。猜拳之前,双方互相投降,要求让步。为了使双方能同时出拳喊,一般都是喊“串咕羞”(方言,近似音意为满寿)或者一来就来,就像百米赛跑中的“各就各位……”。猜拳之初,空拳(即双方都不指出)称为“对手”,意为棋逢对手,遇到朋友。还有“宝对”“宝对”“宝对”的喊声。有些人认同习惯上不用空拳,于是从空拳开始,先喊“右手”再开始出拳。

(a)喊“一定要升职”或“一定要有钱”,祝贺对方步步高升,财源滚滚;还有“一见钟情”,象征着相见恨晚,其乐融融。

(2)喊“二好”、“二好兄弟”、“二高兴”、“二高兴”,就是大家都高兴。

(3)高喊“三星照耀高”或“三星照耀你”,等等。所谓“三星”,就是百姓喜闻乐见的福星、鲁星、寿星。

(4)呼吁“四季发财”是指一年四季财源滚滚,呼吁“四世同堂”、“四季平安”、“四喜”等等。所谓“四喜”,就是人们常说的幸福、富贵、长寿、快乐。

(5)称“五经状元”,简单称为“五经状元”、“五经状元”、“五经状元”。冠军是最高级别的人。明代科举以五经为秀才,第一名为五经之首,是科举状元的代名词。还有一个通俗的名字叫“五子入司”。

(6)喊“六连”“六手”,古人结婚盖新房要选“良辰吉日”。“六连”是指年、月、日都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六合”就是:子丑、阴海、毛与吴、陈与尤、司与申、吴与魏的结合,统称为“六合”。猜拳中的“六合”意为万事如意,天天顺利,所以有人称之为“刘浏顺”或“刘浏大顺”。

(7)喊“乞巧”(谐音七巧)。根据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可以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在银河系相遇。按照旧习俗,这天晚上,妇女们在庭院前陈酒腌制瓜果,并用五色线在月亮上扎上七孔针。通过是聪明的。女人要求织女对自己聪明,所以叫“求聪明”。

(8)称“八仙过海”,指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李铁怪、韩仲礼、张、、韩湘子、曹国九、蓝采和、何仙姑。民间有句谚语叫“八仙漂洋过海,各显神通”。原意是一切都可以。有的还叫“八马”,古代官职高的人坐八辆马车,牛逼。“八马”是指对手有高官厚禄的加持。

(9)称呼“快来”或“快来”,而不是“九”。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以十为美,以十为全的传统习俗。佛教中的“十界”是一个无限的天堂。相比之下,“九”是美中不足的(还缺一个),所以酒序中的“快来”就是赶紧补一补十,变得完美。

猜拳中的“十”常被称为“都来了”,也叫“满堂彩”、“满堂彩”、“全家福”,意思十分明确。好酒单听起来像唱歌。在此期间,你不仅可以看到生动的生活画面,还可以欣赏到浓郁的传统民间酒文化色彩。

彭墩点亮高耸的塔灯以求好运

彭墩高照是“高照”纸灯的一种,堪称简阳花灯之王。这盏灯已经失传了40多年,而在1988春节期间,有100多家单位参加了全县首届灯会街展,以崭新的神韵和雄伟的气派展示在简阳人面前,一时引起轰动。

“高照”,寓意吉祥星星高照,是一盏巨型纸灯,由12组灯箱和3组旋转顶灯组合而成。它看起来像一座塔,有四层楼高。据道光《建阳县志》记载,这种灯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人们说:“苏州是最好的纱灯笼,纸灯笼是世界上最好的,所以一点也不像建阳。”由此可见,简阳花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气势恢宏。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据老人回忆,建阳只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和土改时举行过一次“拍照”。今天,在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下,简阳县童游乡彭墩村的民间老艺术家吴桂堂、张,带领6位农民,在村干部和热心群众的支持下,发动村民,自愿捐款3000余元,四处购买生产资料。他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凭记忆制作了这张高13米,重200公斤的大“高照”,上面挂着36个表情各异的花篮灯。游行由24个人同时表演,非常壮观。此外,还有16姑娘手持32盏传统花盆灯,载歌载舞,三支古打击乐乐队、民乐队80余人。

这支象征吉祥、平安、富贵的“高灯”灯队的表演,将整个春节灯会、龙灯会街头踏青活动推向了高潮,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眼球,使羊年春节、灯会群众文化活动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体现了民间艺术活动的魅力。

黄坑烛桥——灯龙映红

黄坑蜡烛桥又名“蜡烛桥龙灯”,是一座由烛光组成的彩虹桥,长240米。黄坑烛桥起源于宋初。它是李家赫(原黄坑地名)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更早的时候,嘉禾虽然也有花灯、龙灯、灯笼、船灯、狮子灯、花鼓灯等灯来庆祝春节和元宵节,但蜡烛桥灯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吉祥的灯。一年的成功,一年的成功,都寄托在蜡烛桥事件上。

蜡烛桥灯会是全乡最大的民间艺术活动,每次灯会都有100多名成员。蜡烛桥是一块长2m的“板”。每块板子上固定三个蜡烛灯,板子底部有一个1.5m的立柱,方便操作。在一年一度的蜡烛桥节上,每个成员都会做一个风格、工艺、大小都差不多的花篮灯。蜡烛桥由四段12组120板块组成,一个***365蜡烛桥,象征365天平安、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牲畜兴旺。灯里的一点烛光连成一座长虹烛桥,就像一条特别的游龙。游行队伍行进时,两只大钹开路,四声礼炮响,数十面彩旗迎风飘扬。沿途向观众和数百名蜡烛桥经营者分发了数百个大寿桃。如果是在大操场上表演,几条长龙穿梭表演“万”“寿”两个字,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加上鼓乐震天,仪式如雷,感觉气势磅礴。

黄坑蜡烛桥已经失传几十年了。为了倡导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黄坑人民恢复了这一盛会。1990元宵节期间,县文化部门、黄坑乡政府调集10多辆货车将蜡烛桥搬到市区,以展示其风采,引起轰动。福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元宵晚会直播了这一盛况。

臭豆腐牛奶的美丽传说

臭豆腐牛奶,又名简阳臭。自宋代以来,已成为建阳八大土特产之一。数百年来,它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只有正宗的简阳人拥有。关于臭豆腐牛奶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卖豆腐的老人。有一天,老人的豆腐卖了一天,还剩一小部分。老人把豆腐放在碗头里,用稻草把它藏了起来。

第二天,第三天...老人忘了碗里还有豆腐。过了几天,他闻到一股特别的味道,原来是碗里吃剩的豆腐发出来的。他舍不得把臭豆腐扔掉再加工。他先尝了尝,越吃越好吃,与村民分享更是赞不绝口。他想,这臭豆腐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却很香。姑且称之为“臭豆腐奶”吧!

从此开启了“臭豆腐奶”的名声,人们特别喜欢吃。其实臭豆腐奶的制作方法是很严格的。先将豆腐切成拇指大小,在开水中捞出,晾干后放入碗头,用稻草盖紧,保持一定的温度。大约过了10天,一块块豆腐由白变灰,长满蓬松的毛后,放在太阳下晒干,直到豆腐上的毛脱落,颜色有点泛红,然后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坛子里,用盐、自制红酒、蒜芯等十几种调料浸泡即可。

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臭豆腐奶味道鲜美,开胃消食,营养价值高。在许多农民自制的食物中,臭豆腐是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一般家庭每年都会做几个小罐子,用于冬季或者蔬菜淡季。几百年来,这种臭豆腐奶来自民间,为百姓所享用,深受简阳人民的喜爱。

民间礼仪

庆祝礼仪

一、寿庆

水吉地区的生日庆祝活动都是以“10”为纪念日,从“50岁”为“长寿”开始,然后庆祝。最隆重的庆典是60周年庆典,称为“花甲”。少数姓氏非常重视“古曦”(70岁生日)。万一族中老人“七十大寿”,有公产的祠堂要从族产中拨出一部分大米作为该人的寿礼费用,以示公贺。

寿庆,贫富差别大,普通人办一两桌酒席也不错;穷人只有把鸡鸭砍头才能聚在一起。富绅和官僚家庭也借此发财,在家中设寿堂,张灯结彩,接受祈福,设宴数十桌。民国时期,水吉有一个县令过生日,乡长联名铸了一尊金佛作为礼物。少数有钱人办生日会,也有一部分是为了沽名钓誉。他们在祠堂里举行宴会,不分贫穷,并对年轻的生日崇拜者给予奖励。并派人站在祠堂门口,拦住路人,甚至乞丐,给面酒。

第二,分开交付

新婚的田丁是家人的一大喜事,当天或第二天都要去外婆家“报喜”。如果是男婴,铁皮茶壶里装的是糯米、桂圆、榛子、花生、瓜子等“五果”;如果是女婴,就装在坛子里抬到姥姥家,叫“报酒”,这样沿途的人或者邻居就会知道男女的区别。

(1)三朝:天鼎初三,称为“三朝”。因为产地不同,庆典也不一样,有的只用炒黄豆和酒来敬客人;还有人用平面供奉小吃。

(2)满月:名为满月,但实际上只有十天,才举行宴会来招待客人。朋友和亲戚喂一只公鸡,鸡蛋和面条。外婆家给小孙子(女)的衣服、摇篮和一大堆面条、鸡、蛋,就叫“瓶子”。女婿会煮一碗鸡腿面作为点心招待岳家的客人,然后吃午饭。

(3)周大:一般人比较简单,摆一两桌,招待奶奶家和至亲好友。有钱人,文人无数。除了举行宴会外,他们还需要将书籍、文房四宝、算盘、帐本、金银首饰等物品放在一个米屏风或托盘上,供一岁的婴儿选择和玩耍,以测试他们成年后的抱负。

第三,盖房子

(1)选择基地:大多数人选择自己的宅基地。合同确定并做好之后,他们就可以选择“黄道吉日”开始施工了。有钱人还得请地理先生选个“宝地”,定个方向。一切准备就绪,选择“吉日”开始工作。

(2)开工:按选定的“黄道吉日”开工时,主人要买“开工酒”,先给作坊的“地”,再宴请工匠和帮工的亲友。

(3)梁上:是盖房子的大事,所有业主都很重视。首先,主梁要在放梁的前一天从山上砍回来,要有专人看管,不允许女性跨越和触碰无关人员。其次,必须在吉日(多在年初)进行;三是装饰,在主梁的中央贴上红纸,上面有“八桂”的图形;主柱横檩上有横批“吉星高照”;柱内附“柱逢黄道日喜,上梁遇紫星”对联。送主梁的时候要放鞭炮。到位后,木匠会把事先准备好的饺子或馒头扔出去让人劫掠,以此作为彩发的标志,晚上还会设束酒以示感谢。

(4)乔迁新居:新房落成后,你要选择一个“吉日”,通常是在一个吉祥的早晨,“石矛”,才会搬进新房。全家人同时离开了老家。临走时,他们点燃蜡烛,燃放鞭炮,以“感谢家人”。去新家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要背一个燃烧的火把,两个人背一个“电饭锅”和一床洗衣筐里的蛋糕,提着灯笼或者灯笼。进入新家后,他们在厨房大厅放上火把,点燃蜡烛和烧纸为灶神放鞭炮。其余的火把放在大门口,灯笼挂在大门中间。如果用灯笼,就放在书桌上。居士在大厅的桌子上点了一根大红烛,点了一根大红香,然后烧纸放炮。至此,乔迁仪式全部结束。然后准备午饭钱请客人,有的搬进去住几天再招待客人。

婚礼礼仪

旧社会婚俗复杂,青年男女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是前提。一般是男方先委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女方摸清男方家庭情况后,认为条件合适,就会把女儿的生日,即所谓的年、月、日、时“八字”(又称“庚年”)寄给男方。男方会请算命先生算一算双方的“庚”。如果算“八字拳”的话,男方会把“庚糊”还给女方,表示不再谈婚论嫁;如果没有相互惩罚,男方会向女方求婚,雇佣她。

一.参与:

即插即用。选好吉日后,男女双方父母为亲朋好友举行酒席,以示子女婚事已定。女方是午宴,未婚丈夫是主宾,其余都是女方的亲友。未婚新郎到每桌向客人敬酒时,受礼者要有红包作为见面礼(数额不等)。男方是应酬,未婚媳妇是主宾,礼仪和女方家一样。

二、婚礼“仪式”:

选择民间年历中设定的“黄道吉日”举行婚礼。婚礼前一天是“订婚日”,男方需要和媒人一起安排若干人(一般是八到十人)摆一坛子活鸡、活鹅等宴席用品,红酒(坛子口上绑着写有“双喜”字样的红纸),新娘蛋糕,衣服,果盘(长方形柜式,有两到三个活动抽屉):里面装五个水果。同时送了一批“小礼物”(叫:荆轲、百子、孙千、主码、辅码、宣传书、桩考、汤、扫地、鞋、座、门等。,大概一两百元)和《给舅舅的请柬》(四个折叠的长方形,竖着写,前本:)

三、欢迎结婚:

男方有轿子,鼓手媒人去女方家接新娘。新娘家要做饭太平,请婚礼客人吃零食。梳妆更衣后,新娘戴上红领巾,由姑父或大哥抬上轿子,以防新娘的脚粘在娘家的土上,带走自己的好运。同时安排若干人(视嫁妆多少而定)携带嫁妆为新娘送行。到了吉祥的时候,就是在祖宗牌前点蜡烛上香,鸣枪送亲。另外,女方家也要给男方家送点小礼物。“小礼物”和男方的一样,外加一个试桶、一个美女、一个月球老人、一个冰人、天鼎等五个小包。送别栏上贴着玉洁、冰清(含少许冰糖)、山根(蕨粉)、马林(芝麻)、豆圆(黄豆)等五个红纸包(形状与男方相同),寓意贤惠贤淑,婚后男方可发大财,家有大丁。同时附上《请帖郎》,内容与《请帖大叔》基本一致,只是个别文字有所改动。富户有婢女、土地房产契约、金银首饰相伴;中等规模的家庭只配有少量的珠宝和服装的箱子和柜子;穷人只陪着锅、行李箱、镜桌和少量衣服。有两个人提着灯笼,两个人吹长号为领队,笛子鼓乐列队伴奏。

轿子到了男方家,迎接的是大烟花。新娘下轿时,司仪唱完吉祥话后,伴娘搀扶新娘到堂上,新郎新娘双方向天地、祖先、祖父母、父母跪拜,称为“顶礼膜拜”。然后这对夫妇进入新房,新郎新娘喝了一杯“祝酒”。在新房子里,在新床上到处放一些糖果和花生,把门开得大大的,让孩子们进屋去抢,增添活泼的气氛。这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进入新房看新娘,逗新娘,同时称为“扰新房”,选择一个聪明的男孩在新厕所里撒尿(试试水桶),这意味着新娘会早早有宝宝,被选中的男孩可以从新厕所得到一份礼物。新房中点燃的婚礼蜡烛通宵点亮,称为“婚礼蜡烛”,也称“小中考”。第二天,对新娘来说,“庙里见太阳”,拜公婆,拜亲戚。朝拜者要送“见面礼”。然后,新娘进厨房祭拜灶神,这叫“做菜”。婚后三天,新娘带着新婚丈夫的礼物回娘家,拜祭公公婆婆和亲戚,俗称“三朝回门”。但到了晚上,我必须回婆家,以示“月月不虚。”至此,古老的婚礼礼仪告一段落。

五四运动后,提倡文明婚姻。一男一女举行结婚典礼时,新郎新娘胸前佩戴红花,当地名流被力劝为证婚人,双方父母为主婚,媒人为介绍人。婚礼简单而隆重。但当时只在部分知识分子和公务员中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之间的婚姻受法律保护。不允许父母包办、干涉子女婚姻,更不允许买卖婚姻。男女自由恋爱,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后,可以向政府领取结婚证。有的参加单位举办集体婚礼;有的旅行结婚;有的婚礼是新办的,不办酒,只办茶点和喜糖。在农村,仍有少数人娶妻时索要高额聘礼,进行买卖婚姻;有些人谈论组织婚礼的铺张浪费。

此外,还有一种婚姻是男方在女方家结婚,成为女方家的家庭成员。称之为“认养”或“招贤纳士”。女方是独生女,要招男的赡养父母。这就是“收养收养”。当一个女人的丈夫死了,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没必要再招男人来养家了。这就是俗称的“上门”。在旧社会,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女人,而他却嫁给了一个女人,这被认为是不光彩的,被人瞧不起的。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实施和计划生育的推行,这种思想得到了初步扭转。

葬礼礼仪

第一,丧葬器具

无论男女病死,都要先停在中堂边,然后在中堂中间合棺。凡是出门在家办丧事的,一问起来,回答:家里人叫“死了”或“死了”或“睡了”或“老了”。

(1)停尸:一般情况下,换完晨衣后,只停尸一两天再合棺。如果远方的孩子还没回来或者“背影”还没到,只能把棺材送过来(棺材盖没钉好),让孩子或者“背影”到了就能见面,然后合上棺材。

(2)取穴:大部分是地理先生,有些地方是阴阳两先生。大部分有钱人的家里,在生前都找到了风水好的地窖,有的还修了用。人死后,大多请王先生计算家族的出生年龄和死者死亡的时间,确定朝向山体的埋葬方向,然后在有一定方向的山体中寻找合适的地穴。选定后,用圆规定好中轴线,插上竹竿做标记。直到丧事确定的前一天,土公和帮工会有人去开洞,同时准备封洞的砖块和石块。

(3)渡过:(道场,俗称做功德)设孝堂,挂挽联,视经济条件而定,可繁可简,延道念经,拜千人的时间长短不一。最穷的也要做一晚上,三到五个晚上不等。时间越长,花样越多。最后还要翻棺和串葬,烧纸船等等。服丧期间,有女儿者仍需设坛。晚辈早上、中午、晚上、半夜哭了四次,请逝者吃饭睡觉。

第二,随葬器具

(1)外出参加葬礼:时间应在早上6:00(7:00)以上。在棺材被抬起之前,孝顺的儿女们会顶礼膜拜(祭奠棺材),然后跪在棺材的两侧以示支持。然后,亲朋好友终究还是祭奠了灵柩。一般人抬棺材都是八个人(俗称“八仙”),葬得远的(五里以上)还要加四个人准备在途中轮换(因为抬棺材后不能在途中停留),抬棺材的富家子弟有16到32人。一般是敲锣开道,然后是唢呐(现在集镇上有洋鼓或哀乐),然后是挽联(现代花圈),最后是棺材。孝子赤脚穿草鞋,穿麻带草绳,一手持丧棍,一手持棺。如果一路上有岔路口,孝子需要走到岔路口跪下,不让他走错路。灵柩后,女性亲属痛哭,然后一般男性亲友列队,都戴着白帽子,系着白腰带。一路上只要有岔路口就需要放鞭炮,叫做“拦路”,是孝子跪下的代名词。送葬队伍,除了送去墓地的孝子,都在村口结束,按原路返回吃丧饭,一般都很丰盛。几轮酒后,失家的媳妇到亲戚长辈桌前跪拜敬酒,到亲戚朋友桌前表示感谢。

(2)埋葬:按照选定的时间,埋葬,封洞,立碑,筑坛,点蜡烛,烧纸,放炮,这样埋葬就完成了。孝子要给在场的人压岁钱,俗称“山红”。

(3)接风水:孝子发完“满山红”后,穿上干净的衣服和鞋子,点上火把,背上“银袋”(红布缝成四角上翘屋檐的小袋,内装米蛋)、酒瓶(内装清水)、风灯等。,并在唢呐的伴奏下返回,一路上在酒瓶里泼水,直到到家,放枪放坛。

幽春戏

流传于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地区的民间戏曲。这种戏每年春节都会上演,因此得名。

幽春戏演员很少。一般两三个人就可以表演,最多只需要六七个人。演出场所多在农民的小厅里,每家演出一两个小戏。短的只有几分钟到半小时,长的也只有一个多小时。以前因为人口少,村子小,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以从晚上演到天亮,演完不收钱。只要主人给年糕、橘子、爆米花之类的喜庆食物,如果是大村子,晚上演出结束后,白天家家户户都要表演一场大歌仔戏。

游春戏的戏份不多,反映的内容贴近农村的现实生活。比如有的描写妻子苦口婆心劝丈夫戒赌嫖娼,好好学习,努力种地。有的反映姐妹们一起看灯笼的“元宵节”;有的描写一对恋人依依不舍,如《十首送》。内容通俗易懂,简单流畅,民谣感很强。因此,幽春戏可以说是一部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民戏。

鸟步舞

简阳市冲罗镇的一种民间舞蹈。所谓鸟步舞,就是舞者的脚要模仿鸟类跳跃的动作,当地人称为“鸟跳”。根据跳跃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高鸟跳”和“矮鸟跳”,分别模仿不同的鸟类。“高雀跳”每队四人,上身赤裸,短裤赤脚,头上一条红布,双手持一根红木棒。跳舞时,四人先站在四个角落,然后随着锣鼓声向前跳跃,双脚来回交叉,按太极曲线变换位置,再转回原处。“矮麻雀跳马”也是四人一队,打扮得像“高麻雀跳马”,但双手持“龙角”和“司钟”,跳舞时像歌剧《矮麻雀跳马》一样下蹲,但前进时也要前后脚交替起跳。换个位置,比如“高鸟跳”。这种舞步的名字是固有的,村民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年代不清楚。舞队一般由十二人组成(另有四人作为向导和清理舞场),称为“十二营军”。鸟步舞多用于祈雨时,故又称“鸟步雨舞”。